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颠覆晚金 > 第十一章 问道中淮上(上)

颠覆晚金 第十一章 问道中淮上(上)

作者:边郡箭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2 21:10:33 来源:笔趣阁

临安城外,史弥远正在自己的私宅里听取公人的汇报,自从成为独相以来,史弥远想在哪里办公就在哪里办公,朝堂的中枢不在政事堂,反而在史弥远的家里。

第一份报告是有关刚刚进城的三路新军的,目前情况尚好,供应略有不足但尚能坚持,三路新军都是拖家带口来的,这和他们地方化的特点有关,安置起来很是困难,但是临安大小官吏干的也还算卖力。

史弥远微微点点头,私盐案爆发以来,他才逐渐意识到,郑昭先当初提议将这三路新军调进中枢,绝对不只是巩固江防,保卫朝廷,很大程度上是防止自己狗急跳墙,动用武力。

他轻轻冷笑,将郑昭先、曾从龙等人全部投入诏狱,只需一个狱吏足矣,何需三衙管军出面?新军的到来,只是给郑昭先心理安慰而已,史弥远乐得成全。

第二件事是湖北的战情,孟宗政和扈再兴两个人果然了得,在光州找到了战机,与仆散安贞对垒,一战报销了两三千金军,仆散安贞放弃了向黄州挺进的想法,中线金军已经全线溃退。

这倒是个值得安慰的消息,虽然史弥远也高兴不起来,毕竟,这没有三衙的份。

第三份消息非常有意思,是高邮军传来的,据说是楚州似乎受到了金军进攻,然而从任何角度来看,史弥远都想不出来哪支金军会进攻楚州,高俊吗?他现在应该在对付毕再遇,为什么要想不开攻打楚州呢?楚州本地为何没有消息?

最近这段时间,史弥远表现出了一个高级政客应该有的素质,主打皇帝牌,与赵官家亲密无间,率先稳住了最高决策者。而打手们蜂拥而上,又是挖黑料又是找绯闻,先将反对派的气焰压下去不少,随即又拿了两个关键人物开刀,至于倒卖军粮的案子,则由王斌一力承担,毕竟此人在十年前有诛杀韩侂胄的大功在身,在皇帝面前也颇有分量,因而只是轻拿轻放,罚俸而已,史弥远更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一句话都没有查到自己身上。

李之孝这方面稍微难搞一些,和简在帝心的王斌不一样,此人作为新科进士,本来炙手可热,但是骤然当了史弥远的走狗便以权谋私,在各方面都不怎么讨好,史弥远甚至考虑要不要放弃此人,将他推出去平息一下反对者怒火之后,再慢慢料理郑昭先。

作为一个出色的政客,史弥远将出卖自己小团伙的人视作是一种失败,因而迟迟拿不定主意。

此时,高俊本人正坐在船上,已经到了淮河中流。联军兵分两路,东路由高俊统领,攻打扬州,西路由潘正统领,攻打**。

负责掌船的军兵看了看前后的距离,高兴的对高俊说:“郎君,现在咱们已经到了南家的地盘儿了。”

高俊也笑眯眯的站了起来,走到了船头的位置,淮河宽阔,遥望两岸平川沃野,只是偶尔有一两棵小树和低矮起伏的山丘,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河边的堠台。

这片土地肥美异常,但是却无人耕种,长期的战乱和钱禁政策让淮南淮北变成了荒芜之地。

元好问万没有想到自己居然还有来到南家的一天,也有些心潮澎湃,跟随高俊站到了船头,南宋的土地,已经不远了。

“一条淮河划分中华,南北两岸不相交通数十年。我听闻二十年前,南家范成大出使我国时,我国士子多问其人说,南宋洪迈的《夷坚志》还写不写了,可有此事?”

元好问笑笑说:“确有此事,赵滏水先生曾与我说过。”

“这可并非好事,读书是自当立志布名教于四方,现如今各为其政互不交通怎么行?不知道元先生对南家的学说可有了解?”

“据我所知,南家现在理学盛行,朱熹与陆九渊之间有一场论战,但是中国流行的还是经学,理学之书绝为少见,赵滏水先生曾略有涉及。”

高俊点了点头,所谓理学,是在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儒教世界观的学说,相比于专心释经的经学,理学有更多宗教的内容,却减少了宗教的形式。相比于自东汉以来佛教哲学的传入,中国哲学终于开出了自己的艳丽花朵。

北宋的时期已经有最早的性理探讨,而南宋的理学发展更为迅速,朱熹的道学和陆九渊的心学东西争鸣。相比而言,北方的文化界却首先要从惨痛的战争劫掠中恢复,因而发展的主要还是汉唐经学那一套,世章盛世以来,对于理学的探讨也在逐步的恢复,元好问所说的赵滏水先生,乃是现在的太子太保赵秉文,作为金朝文坛第一位公认的盟主,他对理学就兴趣多多,并且执笔了金朝最早的一部涉及理学的作品《原心》。

“在根据地有一位孔元政先生,管理财政,此人对理学颇有些心得,只可惜未在此处,不然能听到先生与孔共之两人探讨理学,必然是人生一大快事。”河面上微微吹过一股风,将高俊近段日子以来一直所萦绕的怨愤情绪吹散不少。终于到了南方,很多一直想要筹备的东西也可以放手筹办了。

听见两个人说的开心,贾涉、王浍,陈秉彝等人也纷纷走了过来。高俊又提起理学的事情,只可惜贾涉对此并无甚研究——他可是标准的官二代,以父荫官的,所以对于学问也不甚精进。

“此番能来到江南,一定要多多收集南朝学术,可以充实一下根据地的图书储备。学术这种东西就是要多交流,多碰撞。”

这个比喻让元好问心有所感,确实,如果不同意见的人能够多交流的话,对于进步是很有好处的。

相比而言,出身于乡村知识分子的陈秉彝对于理学可就不大看得上眼了,他也听说过这些南朝学说,但对此嗤之以鼻,文宣尼父所留下的经典之宝贵无人可及,这个朱熹竟然敢说什么六经注我,简直是丧心病狂,难道真的敢自比为圣贤了吗?

高俊心里并不排斥理学,理学是儒学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是儒家在深层次告诉人们怎么认识世界。

陈秉彝的这种情绪非常正常,这是在儒学发展,那种文化还不发达,人们不能普遍汲取知识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将文化宗教化的一种现象,但是随着两宋以来知识文化的普及,儒学必须承担更高深的任务,为更广大的时代服务,等到高俊真的能够实现梦想的那一天,理学会更加盛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