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颠覆晚金 > 第十九章 梁山鏖战(上)

颠覆晚金 第十九章 梁山鏖战(上)

作者:边郡箭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2 21:10:33 来源:笔趣阁

早在再次东征攻克登州的时候,高俊和何志也已经预感到了下一次战争的到来,所以,尽管两个人随后还是返回了老根据地,但是却不停的将老根据地的机构班子向东迁去,元好问等人干脆就留在登州,没有随军西返。

大量珍贵的手工业设施——棉纺织机、活字印刷的设备、百炼钢炉、生杀毒水蒸馏器——被搬迁,除此之外还有无数的档案资料,以及最可靠和最不可靠人员的家属。在蒙古人来临之前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大路上马车络绎不绝,源源不断的将这些根据地的核心物品送往胶东半岛。

但是高俊没有济青铁路,即便是及早的预见了战争的发生,也不可能将寿张县的全部物资都送往登州、密州,大部分军兵的家属以及工坊设施都只能就近送梁山,这里八水环绕,山前山后六关险峻,也是易守难攻之地。

但是根据高俊的设想,梁山恐怕要孤军奋战,因为太平军不可能长久的将蒙古人阻挡在北清河一带,梁山将会孤悬敌后。守卫这里是一项极度危险的任务,以至于高俊并没有直接点出由谁来做,而想看一看,有没有人能主动挑起这个大梁。

赵汝凡是在生活中如此常见的一个人:他在相对受人尊敬的家庭中长大,从小就接受了不少有关荣誉感的教育,同时也受到了很多约束,奖惩过早而没有自由。因而他在值得尊敬的人面前可以表现的很好,甚至能做出英雄行为,但是在没有人能看到的角落里却变得胆怯。

所以,当赵汝凡一时心情澎湃激动,决心充当这个英雄的时候,高俊还真的犹豫了一下。赵汝凡总是争着在高俊面前表现自己,但是在关键时刻,高俊却有些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是否应该将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他。

幸运的是,赵汝凡在这个位置做得十分出色,为了守卫梁山他殚精竭虑。这固然也是为了自己的安危考虑,但也意味着他本人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事后证明,让赵汝凡坐镇是对的。

对于蒙古人来说,上万名骑兵涌进山东来,他们最需要的是各类补给,需要粮食,而这也是山东防卫的重点——大小村庄都已经搬迁,粮食也集中在有限的几个据点当中,老根据地附近的粮食都已经搬迁到了梁山之上。

正因为如此,梁山也是蒙古军进攻的重点,尽管前线兵力不足,但蒙古人还是拿出了一百名真正的蒙古骑兵参与对梁山的进攻,与此同时,真正负责主攻的还是河北世侯的步兵,他们的指挥是大名鼎鼎的郭宝玉。

吸取了上一次进攻梁山的教训,郭宝玉花了好几天的时间来造船,赵汝凡对此心知肚明,他也曾想过募集敢死之士突袭敌军造船的船厂,但梁山上主体还是避难的平民、少数民兵以及少年军兵,实力不足以完成这样的突袭行动。

郭宝玉很有耐心的花了四天时间,制造和搜集大小船只,虽然绝大部分船仅仅是小舢板,但是渡过梁山泊静静的水面已然足够。

第五天拂晓,河北军马推着小小的船只出发了。

一般来说,一艘小木船上载有7~8名河北军,4个人负责划桨,两个人拿着弓箭,另外两个人拿着盾牌。

附近已经找不到平民了,河北军也不熟悉梁山水文,不少船只搁浅或者迷路,但绝大部分还是顺利的靠近了梁山靠内的岸边。

湖边是一小片浅浅的沙滩,再往里靠近是一道农田,这农田宽度大约只有几丈,是一道见缝插针的稻田,已经收割完毕,但是田里面放了水,再往里面则是一片树林。

船只无声无息的靠了岸,很多人都敏感的注意到半山腰处的望台,毫无疑问,山东人已经发现了他们渡河,那么守军在哪里?他们为什么不反击?

一切谜团都在几分钟之后有了答案,从树林里面冲出了数千名太平军,他们绝大部分都是民兵服色,甚至有不少人只是百姓的装扮。

梁山之上有十数万的百姓,也有上万名民兵守卫着,河北人的小舢板仅仅投放了两千人,如果不是出于珍惜粮食,不愿意大规模调动军兵的考虑,赵汝凡完全可以一次性的用民兵将他们淹没。

但是民兵终究没有那么高的机动力,不过这也足够了,当民兵冲出来的时候,河北人才意识到也许他们还是托大了一些。双方在农田展开激战,而河北军马被对手一往无前的冲击直接压制回了湖岸边。

战斗一直持续到当天下午,河北人才不得不抛弃了数百名士卒,驾船离开,来的时候一艘船上能坐八个人,现在只有两三个了。

虽然第一次冲击失败,但是,河北人借此掌握了梁山内的水文情况,第二天他们再次渡水的时候,没有发生迷路和搁浅的现象,数千名河北军兵直接登陆,再次与敌军发生激战。

民兵没有足够的盔甲,他们只有手头的长矛可以使用,尽管排出了令人吃惊的长枪方阵,一次次的将敌军往湖里赶,但是敌军还是坚持住了。

赵汝凡组织了不少百姓充当曳石队,再次用如雨的石头让敌军感受到了恐怖。

情形紧急,郭宝玉亲自带队,率领数百人渡湖而过。他的到来迅速稳定了滩头,并且竖起了自己的帅旗。

在半山腰观战的赵汝凡发觉敌军的帅旗之后,立刻让民兵猛攻此处,郭宝玉临危不乱,率领亲从拼命死战,这些装备精良的士兵对付民兵绰绰有余,赵汝凡的几次强攻均以失败告终,滩头的形势逐渐稳定。

到当天黄昏的时候,一百多名蒙古骑兵谨慎的牵着他们的战马上船,蒙古马蹄踏进滩头宣告了保卫战失败,赵汝凡不得不将人撤入了树林之中。

幸运的是,当天晚上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不是个适合火攻的日子,赵汝凡长舒了一口气,赶紧在各处增强了布置,并且将疏散到梁山的七个县的县尉召集起来召开会议,分配了各自的防线,绝对不容梁山有失。

虽然取得了初步胜利,但郭宝玉不得不分配兵力,到处寻找粮食,这大大的限制了河北人的进一步行动。

之后几天,滩头的河北军与密林中的山东军几度攻防——突击、偷袭、劫营、袭扰,两军都损失不小。河北人士气不衰,因为郭宝玉明确的告诉他们——山上有粮食,只有拿下了梁山才能避免饿肚子。

但是显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用这种方式来填饱肚子,在滩头保卫战结束后的第六天,一队河北士卒走入丛林,直接放下武器,寻找山东人投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