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颠覆晚金 > 第二十三章 亭亭山歼灭战(上)

颠覆晚金 第二十三章 亭亭山歼灭战(上)

作者:边郡箭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2 21:10:33 来源:笔趣阁

郭宝玉得知粮仓遭劫之后大惊失色,尽管由于特遣队放火的程序执行不佳,还留下了约两成的粮食,但即便是削减供给,粮仓里的粮食也最多只能维持四五天,在这四五天之内,郭宝玉要么彻底的攻上梁山,夺取山上粮仓,要么就等待着全军断粮,仓皇撤退。

郭宝玉没有选择后者的权力,河北军的攻势骤然猛增,他们为被包围的蒙古骑兵解了围——后者损失惨重,但依旧保留建制。随即又对梁山前后六关发动猛攻。前山三关失陷两关,只剩下最后一关相对险峻一些,难以骤然攻克。

在下面的河北军轮流放箭,大声叫骂劝降,穿着轻便的轻步兵口衔钢刀,到处寻找无人发觉的峭壁,偷偷攀岩而上,发动突袭,在杀死数百人之后全身而退。

此时的山上已经极度拥挤,十数万人被挤压在极小的范围之内,如果不是赵汝凡用近乎残酷的法令保持卫生,早已经是疫疾流行。

源源不断的民兵和征夫们阻碍着敌军前进的脚步,牢牢的守卫关寨,战斗异常激烈,整个防牌上插满了敌军的羽箭,在间歇的时候,经常能听到一个女绳高声吆喝:“谁口渴?”

周妙儿背着一个用牛皮做成的酒囊,里面充满了淡酒,而她的脖子上则挂了十几个铜杯子,都擦得晶晶亮,谁招一下手,她就即刻走过去倒出一杯给人喝,随即旋风一样的用手绢擦干杯子,接着摇动手中的铃铛:“健儿们,谁口渴啊?”

就在此时此刻,高俊的军队已经转移进沂蒙山区之中,他们沿着起起伏伏的山路排成一字形军队行,正在紧急向北转移,准备运动到敌军侧翼,狠狠给他们一下。

在兖州城一带,高俊接到了滞留在这里的信件,原来何志也已经带领老根据地的精华赶到了莒州,并且在当地重新设立了山东行政机关。目前胶东半岛态势良好,改革还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当中,当地人虽然也了解西部正在发生的巨大战事,但是并没有发生波动,而且还对这场战争跃跃欲试,踊跃报名参军,只为买得一个不为蒙古人为奴为婢。

负责在胶东征兵的王浍说辞类似,燕宁等人镇守当地,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王浍近日来就将带领一批新兵西返,与高俊会合。

信中还附了一份名单,是他所推荐的军官名录,在识人用人上,王浍这个老人精意见可取。眼下军使级别的军官已经有近200人,仅靠高俊一个人简拔显然不足。

海州的情况也较为良好,从南宋偷来的粮米还集中在海州东海县一带,两位南宋茶贩来的军将镇守此处,加上高俊派去的大儒陈庾,几个人将海州管理的井井有条,秩序也正在恢复之中。

绝大部分太平军正军的家属都被想方设法的疏散到了这些地方,尽可能的不留在敌占区结寨自守,但是,每逢危急时刻,总有英雄人物,陈太公陈恪决心留守寿张县,不少军兵家属决心永远支持高郎君,留在敌后进行战斗。

后方稳定,太平军也心思安定了不少,在宁阳县以北的亭亭山一带,就在行军队列的旁边,高俊召集军将,众人席地而坐,召开会议。

之前一段时间,算是整场战役的第一阶段,太平军通过剧烈机动层层设阻,严重消耗蒙古军锐气,但是蒙古人毕竟势不可挡,已经占据了整个北清河沿线的山东富裕地带,正在向根据地深处挺进。

最重要的是,根据高俊所得到的情报来看,博州刺史严实已经投降,铁木真亲自率领大军东进。略微推算了一下,他们应该已经到达了老根据地附近,眼看就要和包围梁山的郭宝玉汇合。

能够请出铁木真,说明太平军之前的战斗是卓有成效的,蒙古人也开始着急了。根据估算,这一阶段消灭蒙古军三千余人,世侯军队三千余人。

此时,整场战斗进入第二阶段,在山区内,太平军要进行长期的运动战,这一过程中可能还将继续后退,甚至失掉大部分沂蒙山区,而且整场对峙的时间可能较长,最少也要三个月,有可能在一年以上。

在这段时间之内,太平军一定要耗死蒙军,尽可能利用内线优势,把蒙古人肥的拖瘦,瘦的拖死。

现在高俊担心的是北路蒙军,他们已经突破了完颜合达的防线,正在向益都高歌迈进,谁也不知道他们的兵锋会停在哪里,完颜合达不是高俊的部下,高俊也无法预控它的行动,因而只能在北线时刻戒备。

高俊这次会议上定下两个要求,第一就是各级军官要脱下绢衣,和军兵们同吃同住,尽量少骑马,将战马让给伤员和给养,尤其是军事委员会的委员们要带头负责。

这一条大家都能理解,根据地甫遭重创,人心未免不安,正是需要上下同欲一心抗敌的时候,军官们要以身作则。

高俊宣布成立了一个新的机构:军事纪律监察委员会,名字很拗口,一共有五位成员,以长史赵昉为首,成员主要是各营、旗的长史、典史,负责监督军事纪律的执行,并且勘问军兵的案件。军事纪律检查委员会从属于军事委员会之下,并接受军事委员会的命令。

第二条就比较让人惊奇了,是扩军。

当高俊提出要将三十个旗扩编成六十个旗的时候,在场所有的人都表示极大的不理解。军队就像粥,不断的往里面加水,虽然还是粥,但是稀粥和稠粥就是不一样。老兵的数量只有那么多,肆意扩充的话会造成军队技能的下降。

“在战争的第一阶段,太平军确实遭遇了巨大损失,不过我请你们看一看这份记录。”高俊将陈秉彝统计的伤亡发了下来,上面的二维表格记载得十分清晰,简便易懂。

“伤亡的主体并非老兵,而是在最近三个月内扩张的新兵,贞祐四年六月以来征召的兵员当中有三分之一伤亡,而老兵却只折损了一成左右。甚至于,从统计结果上来看,参加过两次战斗的军兵数量还增加了。”

潘正等人拿着表格略微扫了一眼,便知道高俊所说的是对的,他们似乎有些明白了。

“自从确立了三级动员体制以来,民兵都接受了广泛的训练,他们的素质并不比正军差多少,但是真金还需火炼,要用战场来考验他们。如果我们把这个源流开的太小,以至于老兵的培育速度赶不上战场损失的话,那么新兵也就白白补充了。”

这种算术题略微点一下,大家的心里就都明白。

就在此时,一名公使急匆匆策马而来:“郎君!前面十五里,咱们太平军已经出山,看见鞑靼留守的军马了,敌军五千人以上,半数披甲,旗号为‘董’!”

“董?是藁城董俊的匡**。走,咱们会会这个董俊董用章!”高俊站了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