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颠覆晚金 > 第二十三章 降霹雳高俊申天罚,上和书严实求苟且(上)

太平军在德州的行动已经引起了蒙古人的注意,他们行动神速,开始南下,看得出来,木华黎对高俊这个对手还是心存忌惮,生怕德州有失。

在这种情况下,李铭率先提出了一个非常合理的建议:全军立刻班师,只留下镇守德州的军马坚守这座城市,敌军短时间内断然难以攻克。目前蒙古人依旧会将重心放在河北平叛上,不会牵扯出太多精力搅入山东。

这个建议当然非常合理,但高俊却有野心直接拿下博州,将山东的西大门也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次反对的不仅仅是李铭,大部分根据地将领都未可置否,包括一直比较激进的几名军官,他们眼下都认为,太平军不可能在短短几日、十几日之间拿下博州。

毕竟这里城池高固,又是严实的老巢,他在这里豢养了数万军兵,还布置了相当的工事要塞。

作为老巢,这一地带被严实经营的铁桶一般,乡镇里也都是他的心腹,城外还有他的眼线,想要拿下这么一个地方,非要花大功夫不可。

严实的军队虽然不擅长野战,但毕竟人数够多,只是用来填充城墙的话,肯定能耗的过太平军。

军官们的理由全都是正确的,但是高俊却固执的要求立刻开拔,甚至是有点孩子气的催促大家赶快行动,这下子大家也没法劝了,只好听从高俊的命令。

在留守部队的选择上,高俊再次点了冯达的将,这又让大家感到吃惊,坚守德州确实重要,但是攻克博州更难,此时将冯达的劲旅留下,真不知高郎君是有何自信,快速拿下博州呢。

尽管如此,大军还是迅速西进了,与此同时,原本留在莒镇,用于牵制敌军的太平军楼升部也迅速北上,配合主力一同攻打博州。

越靠近博州,战斗就越激烈,严实在这一年也没有闲着,将博州城打造得十分坚固,此外,还有数万军马盘踞其中。现如今,面对太平军的攻击,他不断的收缩防御,防线也越来越紧密坚固,让太平军的进攻变得举步维艰。

仅仅依靠万多太平军就想打爆数万人防御的城市,未免也太难了,这次严实采取的措施是坚决不让步与太平军野战,即便是以数倍的兵力优势,也要紧紧固守城池,保证万无一失。

此时,严实也想起年轻时看说唱卖艺表演的三国评话里面的司马懿,虽说司马宣王品行不大好,在书里算是个反面角色,但是,他拖死诸葛亮的战术在此时还是很有用的。

此时要面临的情况和司马懿确实很相像,空有数倍的兵力优势,但是却始终不敢出城与高俊作战,只希望援军快快到来,高俊快快粮尽,只要能守住这座孤城,就算是功德圆满。

高俊对严实的城池嗤之以鼻:“大家看看,大家看看,这城池的主体部分还是土夯的,四个角才是包砖,而城门部分才是真正用砖垒的,这样的结构怎么能说坚固呢?以后咱们修城池要修成全部由砖构成的。”

“郎君怎么现在只说天话,不说人话了?”军官们仍在残念中默默的想。

连续几天太平军都只是发动了小规模的进攻,被敌军轻松打退。就在几天后,一只三四百人的蒙古骑兵突然从北面杀来,太平军虽然营寨完备,但还是吃了点亏,高俊却主动让开道路,让这群人进了城。

带队的是木华黎的侄子那木迭儿,他为守军带来了好消息,木华黎权皇帝已经率领大军赶来,不到十天就能抵达此处。

城内人心顿时大为振奋,听着城内的欢呼声,惊天动地,城外的太平军军官们,终于忍不住了,一起到高俊这里,询问高俊为何要将这支骑兵放入城内,长他人的威风,还问高俊如何破城。

“没关系,明天就能见分晓,你们明天要做好野战的准备。”高俊还是只说天话。

第二天一清早,太平军各营的统制都接到了一个有些意外的消息:援军来了。

不由得大家不奇怪,全军总共才只有十一个营,三个在陕西,两个在辽东,剩下六个营五个在这里,难不成是驻扎在博平一带的汤贵来了?

可是,当他们出营的时候,看到的却不是一队队衣甲鲜明的太平军,反而是一帮在尘土泥泞中手脚都软了的车夫,牛马都累得快散了架,非得好好养上一两个月不可。

“这是拉了什么过来?怎么把大牲口都累成了这样!”李铭大吃一惊,有些心疼的上去察看牛马,而在这时,几队军兵开来,高俊也笑眯眯的走了过来,吩咐他们小心翼翼的卸下车,并且放开上面缠着的厚布。

一开始,军官们吃不准车上摆放的那些大物件是用什么制作的,亲手摸过之后才发觉这真真是铜铁制造,难怪把车马都累成这样,这些粗大的大铁坨,恐怕得有上千斤重。

而这些东西的造型也非常奇怪,像是短粗的管子,但是中间两边却架着左右双耳,似乎可以略微抬起来一点,前面是口,后面倒是实心的。

已经有个别军官大概猜出了这东西的用途:“这是大型喷火枪吧?”

“要是喷火枪的话,为啥不直接用纸筒,却偏偏要用铁桶?”李铭摸着炮筒。“我这几天听闲言说,根据地铁料不足,说是军器署划走了上万斤的铁,足足忙活了一年,感情就是造了几个大喷火枪,这东西有什么用啊?”

但是高俊神情却变得严肃激动,这是根据地军器署试验了整整一年多才最终定型的火炮,引进先进的模数概念,前前后后曾经用过三十多种不同的尺寸比例,进行过将近一千次的试射,定型火炮终于列装,并且要进行第一次实战。

这次一共拉来了16门完整的大炮,在设计上远远超出了元末明初的那些浪费钢铁的大铁壳子,高俊自信的认为,已经接近了红衣大炮的水准。

西方火炮在明中后期逐渐超越了明朝的设计,主要原因在于科技进步使得人们对火炮的原理有了实质性的了解,也采取了针对性的设计。

相比之下,弹道学反而显得微不足道了,17世纪,炮手们也主要依靠经验来进行瞄准。真正得到强化的是优质火药和火炮口径内径身管的比例调整。

军器署的人连续奋战了一年,不断的进行定量分析,终于制造出了优质火药和最佳的火炮模数设计。这其中也涉及到了众多的物理化学与数学知识,如果没有进入科学殿堂,是断然不可能在这个方向上努力的。

在城头上守军也不知道太平军推出了什么新式的攻城武器,他们好奇地听着高军的最后通牒,然而只是哈哈一笑。他们知道,敌人这么少的兵力是断然不可能打进来的。

这样的结果,早在高俊的意料之中,不过火炮的初次登场当然要华丽些,他念完最后通牒之后,才下令炮手们开始准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