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颠覆晚金 > 第三章 金麦(上)

颠覆晚金 第三章 金麦(上)

作者:边郡箭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2 21:10:33 来源:笔趣阁

整个信安气氛压抑,南面战败的消息已经传到了整个地区,高俊神色不佳,整个太平军上下愁云惨淡。

屋漏偏逢连夜雨,很快,高俊又得知消息,由于长时间没有维护,运河已经严重淤塞,不可能再承担大宗粮食运输的任务,连唯一的运粮渠道都没有了。

这个打击比上一个还要致命,如果运河不通畅,山东的粮食就无法运到河北前线,以陆路运输的话,维持两万人在前线的开销足以让整个山东根据地精疲力竭,这样的话,高俊就必须立刻决定是把筹码全部押上,还是趁着没有巨大损耗之前赶紧撤出。

尽管初战成绩不佳,但是义军们依旧殷勤的为高俊规划路线。

新安县以北的直沽寨,当地的守军统领梁佐已经规划好了进京道路,盛情邀请高俊赶快与他合兵一处,争取光复中都。

甚至于,就在这几天的功夫之内,就连开封小朝廷都得知了高俊进军的事情,完颜珣也申饬高俊,让他经略中都各处,力保此地不失,以图恢复。

但高俊还是在考虑了一下午之后恢复了冷静,从南线的战况来看,太平军还不足以跟敌军相抗衡,骑兵缺少,野战能力不足,后勤不畅,这时冒失的冲进中都,就算是能够得手,也不过是落得一个黄巢的下场。

到那个时候,蒙古铁蹄踏破空虚的山东,也就易如反掌,没什么值得考虑的了,必须尽快撤退。

得知太平军要走,河北义军一片哗然,不少人立刻表示了愤慨和失望,找到高俊,请求他一定要以河北万千生民的性命为要,留在河北继续抗敌。

在这种情况下,做出主力撤离的决定是十分痛苦的,高俊只能一再向大家保证,等到明年,明年高俊练出了五六千骑兵来,就能够与蒙古人争胜于河北,到那个时候,他一定会再次率领大军前来,用铁犁彻底碾碎所有的蒙古军队。

随即,高俊在太平军内部的军事会议上公布了撤退的方针,绝大部分队伍跟随高俊,沿着来时的路线返回,只有冯达带着他们那个营的兵力依旧坚持在河北中部。高俊全权任命他为此处的负责人,并且要着手在当地建立类似山东根据地的军政机关,做落地生根,持久作战的打算。

军队开始进行撤退的准备,包括从当地收购粮食,补充新的兵员,尤其是善于做骑兵的人,高俊跟张甫做了一个交换,用相当数量的武器装备换取了四百名训练有素,只是没有马的骑兵。

这笔交易双方是各取所需,张甫的马比高俊要少得多,并且,他所处的环境也没有让骑兵驱驰的条件,这些精锐骑兵留在他这里,也只能充当步兵使用,是一种浪费。而换来了大量军资之后,张甫反而战斗力更强,高俊也为自己增添了一批新的骑兵种子。

其他义军队伍当中也有不少擅于驰骋骑射的人,高俊对其优先安抚,并希望他们与自己回山东,在谨慎选择之后,高俊带回了一千余人。

虽然带走了不少人,但高俊留下了大量的军器和粮食,尤其是带来了继续作战的信心,此番太平军挟雷霆之威,一连击溃敌军三个军团,虽然后面偶有小败,但河北义军依旧为此斗志昂扬,准备下一阶段的战斗。

征集粮食的工作办得很快,此时正值夏收季节,河北的农民们刚刚割了麦子,高俊大把的钱花出去,确实买了不少粮食,在河北不同于在山东,用的都是真金白银,以便于安抚当地民众。

钱花的多,高俊也有些肉痛,不过在他骑马出去巡视的时候,却发现在信安县各处河道以外的地方不少农田却没有人收割,任由沉甸甸的庄稼随风摇荡,这让他非常奇怪:“这些田地都是谁的?主人家为何还不收粮?”

有通晓当地情况的河北义军士兵告诉高俊,这些田地的要么是蒙古那颜们跑马占圈得到的,要么就是依附于蒙古人的土豪自家的庄园田地。这些人在义军到来之后都到蒙古人掌控的大城市中避难去了,乡亲们害怕他们回来之后报复大家,所以谁也不敢拿他们的粮食。

在过去一两年之中,蒙古人和义军今天这个来,明天那个走,让百姓们惶惶不可终日,谁也不敢轻易得罪,尽管忍饥挨饿,却眼睁睁的看着大片大片的粮食倒在田地里,谁也不敢去偷一个谷穗。

“既然如此,这个人情还是由我来做吧,通知军兵们,把长枪先放起来,拿镰刀,收庄稼,分给百姓们!”高俊顿时有了主意,意气风发的下令:“一个营负责一个县,几天之内给我干完,粮食三成归我们,七成给百姓。

这些汉奸走狗的田地不分白不分,记得留下木牌条子,就说粮食是咱们太平军拿的,有本事就找咱们来要粮!”

一声令下,军兵们立刻行动起来,连续两三天的时间内,军兵带头,农民们也壮起胆子,抄起镰刀,一个县又一个县,很快就把周边七八个县的田地收割一空,得粮数万石,这下子高俊终于有了一点北伐收获,心情好了不少。

但也不是每个人都如此高兴,韩武平就忧心忡忡的来找高俊,提出他的看法:短时间内确实是借花献佛,让百姓们得了实惠,但是太平军一走,蒙古人十有**要卷土重来,到时候,那帮逃走的汉奸走狗们知道自家田地被割,定然不会善罢甘休,不能找太平军要粮,难道还不能找老百姓撒气吗?到那个时候,恐怕本地百姓受到的盘剥还会更加严重。

韩武平说了很久,高俊只是静静听着,没有出言打断,也没有反驳。

“你说的情况,其实我都知道。”高俊沉默了好一会儿,才突然说:“但是今年把粮食分下去,还能救活不少濒临饿死的人,我还有什么办法呢?”

这答案让韩武平一时有些摸不着头脑,直到离开了高俊这里,走到半路上才突然恍然大悟:“这就是太尉的意图啊,河北百姓到时候肯定更加拥戴太尉了。”

这也是王惠对高俊提出的计策之一,高俊本来也不想做得太过阴谋,但是此时此刻,他倒是坦然了:粮食确实是自己发的,他也知道蒙古人肯定要报复百姓,但这个错误是蒙古人的,是那些土豪汉奸的,看着濒临饿死的人们,高俊并不觉得自己违背了良心。

一堆一堆的粮食分了出去,百姓们对高俊的印象一下子又好了许多,得知太平军要走,百姓们依依不舍,信安以南各县的士民争相给高俊进言,希望他能够留在本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