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门阀赘婿 > 第七八四章 国公震后

门阀赘婿 第七八四章 国公震后

作者:蜡笔疯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34:34 来源:笔趣阁

“既然一定会引发动乱,那淮南道不如两次税改一起进行。有唐家税改在先,提供经验,你两家倒可以借鉴。待你们税改结束,就轮到我们玄甲军出手。到那时河北道、河南道、山东道、河东道、关内道一起进行,那才是真正考验。”

散朝,曹太后邀三位国公和两位摄政王移步后殿。太后希望孟氏和西门氏尽快进行商业税改,而西门氏拖拖拉拉,土地税改才进行到一半,整体落后一个节奏。

曹玉簪端坐榻上,神情庄重:“有人建议我说,各道应逐一税改。可我觉得那样做会造成大量流民。流民带着钱财离开原籍,到处流窜,人海潮涌,反而更容易引发大乱子。”

没人说话,曹玉簪又道:“不知各位庭柱大臣有何高论,莫要再藏锋歛锷,请直言不讳。”

曹玉簪撂下一席话,便等着别人说。

此时唐家两次税改都已结束,唐振倒是一身轻松:“若关内道出乱子,神策军可驰援。”

安国公一句话就说到点子上,曹玉簪非常满意,笑道:“大司马高瞻远瞩一语中的,哀家正为此事担忧。玄甲军二十万,同时应付五道税改,确有些捉襟见肘。有神策军相助,如虎添翼。”

孟丹青声音不大:“我正准备去荆州。”

曹玉簪微微一怔,可她没说什么。

通过曹玉簪的表现,苏御察觉这里面好像有什么变数发生。或许之前孟丹青私下里告诉曹玉簪不会亲自去荆州。因为孟狠也在荆州。

孟丹青此去荆州,未必只是为了税改,或许也是孟氏门阀解决内部矛盾的关键时刻。或许会“轻描淡写”的解决,又或者会闹出一场内讧,大干一场。

听孟丹青一言,唐振微微蹙眉,可他也没说话。而西门真森这个老狐狸,一如往常闷葫芦似的坐在那里。但凡不被点名,或不直接涉及到他家的利益,他是不会说话的。

如果大家都表态,轮到他时,他往往会说一句“我保留意见”、“如你们能办到,我西门氏一定办到”、“你们说得可能都对吧”之类不清不楚或和稀泥的话。

所以屋里的这几个人,苏御最讨厌西门真森。但这种讨厌只藏在心底,见面时依然客套。

见西门真森瘪茄子似的不说话,曹玉簪点名道:“楚国公以为如何?”

西门真森笑了笑:“我觉得可以。”

他又开始玩这套,但这次曹玉簪不打算让他糊弄过去,而是直接问道:“楚国公此言,可是打算同时进行土地和商业税改吗?”

西门真森连忙摆手:“使不得。我淮南道大户较多,若把他们的家奴都算上,好有几万人。若把他们逼急了,招兵买马,会迅速扩充到十几万。到那时我虎贲军一边守卫长江沿岸,一边镇压叛乱,恐两不相顾。”

曹玉簪立刻道:“不妨事,我把郑州军派去助你。若有动乱,直接杀了。你西门氏顾虑与淮南道大户之间的各宗关系,郑州军没有这个负担。”

西门真森拉沉脸:“郑州军作战归来,两个师加一起未必有一万人,能有何大用处?”

曹玉簪道:“那我再从京师调两个师过去,如何?”

“若能把张云龙和曹圣派过去,我就答应!”西门真森突然提高嗓门:“你能吗?!”

睿王、康王、贤王权力那么大,他们三个为何不想当皇帝?这与三门阀大佬的存在有些关系,梁朝的皇帝实在是不好当。

当年万隆帝一人掌握二十万玄甲军时,环境相对好些。可现在垂帘听政的曹玉簪就没那么幸运,三门阀大佬随时都有脾气将她一军。

曹玉簪的脸,眼瞅着变得铁青,可她愣是说不出话来。

她被西门真森将住了。

这时右摄政赵御道:“未必一定不能,我可以去找贤王说说。”

左摄政赵准嘴唇动了动,他似乎想说“我去找康王”,可是考虑到与西门氏的关系,他又忍住了。微微低头。

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左右尊卑”。唐代称贵族为“右族”,称帝王亲戚为“右戚”,而被贬谪降职的人则被称为“左迁”。梁朝大体袭承唐朝制度、风俗。

两位摄政本没有左右之分,可曹玉簪说这样很不方便,还容易遭南晋说三道四污蔑我朝。于是她在长秋宫拜神算卦,说苏御在右,赵准在左,有利国运。

她强调说,这只是个文字之分,并不是二王排序。话虽如此,可司马昭之心展露无疑,明显偏袒秦王。礼部安排各种礼会顺序时,也是按照右尊左卑来分。不过赵准没跟她计较。

皇族三位代表与门阀三大佬的谈话,由于西门真森突然提高调门而显得有些火药味。可很快有唐氏和孟氏打圆场,会议就散了。

安国公唐振现在很是轻松,霸王般大踏步走出大殿,好是威风。可昔日昂首走路的丞相孟丹青却没有唐振那么轻松,此时他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孟狠人如其名,是一个狠角色。此时唐振和曹玉簪都替孟丹青发愁,如何才能拔掉孟狠这颗大钉子。

要说孟丹青与孟狠反目,与曹玉簪有着直接关系。要不是她派楚无霸去刺杀孟狠,也不至于如此。可孟丹青办事向来泾渭分明,虽然错是曹玉簪犯的,但究其根本,问题还是出在孟氏内部。所以他不怪曹玉簪。

虽然苏御不知内幕,但苏御一直认为孟丹青是个有胸襟的人。

三位大佬走了,曹玉簪还坐在榻上运气,不时低声咒骂两句。虽听不清她骂什么,但一准是在骂西门真森。

见她也没什么正经事,赵准起身走了。

苏御也要走。

“站住。”曹玉簪冷冰冰道:“坐下。”

苏御盯着曹玉簪。

曹玉簪把头顶发饰摘下来几颗,丢到几案上:“我是太后,是平辈亲王的长嫂。长嫂如母。你对待母亲,就如此没有礼貌吗?说走就走,也不行个礼?陪我说说话,能掉一块肉怎的?”

她一肚子邪火没地方发,就一股脑撒到苏御头上。

苏御眉毛一挑,心中咒骂:你又不是赵盈的老婆,你怎成长嫂了?赵准刚走,他也没行礼,你怎不挑他的毛病?你怎不是他母?如此明目张胆的区别对待,这也忒孙子了!

……

郡主照顾老奴,让胡荣自己去买个小太监回来。郡主强调说,这小太监将来只伺候胡荣一人,不会再安排他干别的。胡荣颇有些感动,背着手离开郡主府,去皇城边转了转。

往日经常能在孔雀大道上见到一些被家长或人贩子带着的阉割男童,又或者碰见被遗弃的阉割男童。

有些糊涂家长,不知如何才能把孩子送进宫,就先阉了再送来。结果送不进去,坐在皇城口嚎哭。

可今日胡荣在皇城周围兜一圈,竟然一个也没碰见。

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不用时总能看见,想用时却找不到了。

老貂寺也不着急,继续背着手闲逛,顺便去内侍省打听打听。虽然这里的小太监不认识这位前大内总管,可他们却知道犁万堂很尊敬胡荣,故而不敢怠慢。于是告诉他,那帮阉了的孩子一般都留在南市西三胡同。如果大内缺人,就去那里选。

一朝天子一朝臣,以前胡荣当大总管时,可没有这个说法。对此胡荣也不加评论,而是坐着毛驴车赶往南市,来到西三胡同。

好一个脏乱的胡同,老貂寺来到这里,不禁揉了揉鼻尖。

老貂寺年近九旬,筋骨缩短,照比年轻时矮了一寸有余,可即便如此,依然是瘦长身材。他身穿华服,一眼就看出是有钱人。当他这样的老者来到胡同,立刻就跑过来一群人,向他介绍身边的孩子。

胡荣不说话,只是挨个孩子捏捏手腕,不时摇头。

胡同里大约有四十个孩子,老貂寺从头捏到尾,没发现太好的材料。略有些失望,环顾四周。发现胡同口还有几个没有家长的孩子,有的在乞讨,有的则是窝在墙角,还有的一动不动,可能已经死了。

老貂寺买了些油饼,挨个孩子发下去。一下子跑来一大群孩子,他们可怜巴巴伸着小手,拥挤在一起,喊“爷爷”、“快饿死了”、“求求你”之类的话。

胡荣心软了,开始给他们发钱,顺便捏一捏他们的手腕。

人群里不知何时闯过来一个小女孩,脏兮兮的,手里有一口破陶碗,还拎着一根小竹棒,当老貂寺的手捏到她手腕时,苍老的眼睛猛然一亮,好似枯井里跳出一颗明星。

天杀的,闹事陋巷,乞丐儿中,捡到宝贝了。

那老黄有一个童玺,整日在老貂寺面前臭显摆。今个咱家要给你好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