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景泰太子 > 第17章:大明军头,哈只回城

景泰太子 第17章:大明军头,哈只回城

作者:尘下散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45:28 来源:笔趣阁

大年初一日,万象更新时。

京城主干道上,有一支庞大的队伍迎风冒雪,主动远离这座庞大的城市,他们的着装服饰带着明显的草原风格,披的是厚实的羊毛外衣,头发不曾精细打理,略显散乱。这批人正是瓦剌使臣哈只的队伍。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大明百姓,他们负责运送赏赐,这趟旅途可以赚一两银子。是的你没有看错,就一两。至于一两银子能够换什么东西,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差异不小,以后专门介绍。

上午哈只在正旦朝会上丢了脸面,午间就上书请求北返,等朱祁钰同意的旨意下达,稍作整顿后就踏上了北归的步伐。

天寒地冻,大雪封山,这个时节北归绝对不是什么好选择,极易得病,路上可能都要损失不少人。但是哈只别无选择,要怪就怪明朝当今的皇太子,全然不顾政治伦理,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劝他投奔明朝。若是哈只迟疑不归,也先势必生疑,最后怕是要假戏真做,被迫投奔明朝了。

只有严词拒绝明朝皇太子的拉拢,同时尽快回去,才能够尽最大可能减缓也先的疑虑。是的,仅仅是减缓疑虑而已。

因为随行携带了大量的明朝赏赐,哈只乘坐的马车慢悠悠地往前走,车内的暖炉不时发出炭火因高温而折断的声音,火光辉映,驱散着四周的寒意。

哈只闭目养神,没有人知道他心里在想些什么?但是从紧促的眉头看,显然心情并不是太好。

不多时,有兵士通报道:“知院大人,后方突然出现大量明军,意图不明。”

哈只眼睛都懒得睁开,回答道:“无需多虑,这帮明军不敢在明朝疆域内对我动手。”真要动手也不会在主干道上动手,再说了,即便是十万大军也不见得能够将他手底下这千余人歼灭,但凡逃回去一个,都是两国大战,明朝皇帝不可能放任手下人这么做。

又过了一会儿,兵士道:“知院大人,前方也出现了一支明军,拦住前路,要我等回城!”

“什么?”哈只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可是得了明朝大皇帝的旨意才北归的,这帮明军吃了熊心豹子胆不成,竟然敢拦阻我们!”

哈只跳下车来,怒气不解分毫,“他们领头的是谁人,让我去会会这个胆敢欺君犯上的家伙。”

“不烦知院大人请,某来矣。奉陛下旨意,严寒酷冬,百姓不耐远徙,运送艰难,还请知院大人留待数日,待冰雪消释,天气转暖之后再北归不迟!”一道雄浑有力的声音传来,即便是在刺耳的寒风中也清晰无比。

哈只抬眼望去,来人生有异状,方面伟躯,美髯及膝,一身大红蟒袍显得无比地刺眼。这般姿容的整个大明朝不过是两人而已,一位是武清侯石亨,一位便是之前提及的石彪。(史书载石彪为石亨从子,即侄子,之前说石彪是石亨之子,有误,此处更正)

要说明朝而今武臣,石亨注定是绕不开的人物,他是明朝而今三大军头之首。至于想要明白明代军头有哪些,务必要明白明代军制。

永乐年间设立三大营,一曰五军,一曰三千,一曰神机。这是明朝中央军队体系的主体,平时五军肄营阵,三千肄巡哨,神机肄火器。大驾征行,则大营居中,五军分驻,步内骑外,骑外为神机,神机外为长围,周二十里,樵采其中。

除却三大营以外,明朝还有锦衣卫与守陵卫,锦衣卫主要负责探知内外消息并缉拿罪犯,守陵卫自然就是守护陵寝的部队。这两支人马基本上不参与对外战争。此外还有地方卫所,但是承平日久,战斗力可想而知,也就是东南备倭军,西南与土司作战的军队还有些战斗力。

土木堡之变,朱祁镇一口气将三大营精锐全部送了出去,事后,兵部尚书于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就包括这兵制。

三大营精锐全军覆没,改革最大的阻力被搬开。于谦认为三大营各为教令,临期调拨,兵将不相习,乃请于诸营选精锐骑兵十万,分十营团练。每营都督一,号头官一,都指挥二,把总十,领队一百,管队二百。于三营都督中推一人充总兵官,监以内臣,兵部尚书或都御史一人为提督。其余步骑归本营,曰老营。这就是团营制度。

团营设立之后,于谦总督团营军务,昌平侯杨洪、武清侯石亨、安远侯柳溥三人为总兵。于明朝而言,算得上是文官掌管军事之始,打破了武将世家对军队的垄断,意义非凡。

于谦自知这个职务风险极大,几乎年年都要上书请求朱祁钰罢免自己这项职务,但是朱祁钰坚持要于谦掌管明朝当今最为精锐的这支人马,其信任若斯,难以想象。当然也有另外一种考虑,那就是除了打赢北京保卫战的于谦外,没有其他人能够镇住这帮骄兵悍将了。

老三头中资历最老的昌平侯杨洪在景泰二年(1451年)去世,河间王张玉之子张軏取代了他的地位,成为新的三巨头之一。

至于明朝军界目前有没有资历更老的人,可以明确地告诉你,有!但是不掌实权,又有什么用呢?所以目前明朝军界三巨头便是石亨、柳溥、张軏三人。

换作别人过来拦路,哈只少不得要骂他一顿不可,但是见得石亨走近,登时换了一副面孔,笑道:“道是谁人,原来是石侯爷。可汗催促得紧,小人午后方受旨出发,这旨意朝令夕改,怕是有损陛下威名。”

石亨神情不为所动,道:“陛下之令,某只负责遵守而已,至于是否有别情上诉,你大可上书天子!”

就只是说话的这会功夫,明军已经从四面八方围了过来,人马粗粗看过去,怕是有上万,且不说带着这许多辎重,便是无有也冲不出去。

哈只陪笑一声,“向闻当今天子勤政爱民,小人此番倒是见识到了。”

“劳使臣大人白走一趟,请回吧!”

哈只无言苦笑,转过身对从人道:“还愣着干什么,回去!”满腔的怒火,只能够发泄在身边人这里了。

哈只不明白就只是这短短时刻,究竟发生了什么他不知道的事情,但是有一件事毋庸置疑,在明朝的土地上,自己的身家性命为他人所掌控,该低头的时候还是要低头。

武清侯石亨护送,倒不如说是押运瓦剌朝贡队伍回返京城,等哈只等人回返驿站后,石亨进宫述职。

哈只不明白发生什么事,石亨作为执行者,同样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瓦剌这一千多号人,每天人吃马嚼得,不知道耗费多少粮食,早点打发他们走呀,何必挽留。

石亨俯身行礼道:“臣石亨参见陛下!”

“虏使都回来了吗?”

“是,都按照陛下的旨意,让他们回来了,一个不少。”

朱祁钰神情淡然,道:“知道了。”根本没有向石亨解释自己为什么这样做,石亨眉头微皱,也不敢多问,只是行礼告退而已。

等石亨告退,一侧的成敬道:“武清侯似乎对陛下的旨意有些看法,陛下何不言明,以解君臣之猜。”

“不必了,知道这么多干什么,他只管干好他本分事即可。还是说,你想要透露口风出去?”说着,朱祁钰眸光转向一侧的成敬,平淡的声音似乎有万钧之压。

“小人不敢。”成敬退下,不复多言。

今日大朝会结束不久,东宫侍卫统领孙震突然请求拜见天子,言及太子交代的任务,竟然是要他出宫去将玉佩送与哈只。如此重要的事情,孙震不敢隐瞒,得令之后急忙禀报天子知晓。

朱祁钰的态度,令人琢磨不清,起初是告诉孙震说此事自会安排使臣去办。等到孙震告退之后,又临时更改心意,召见武清侯石亨,要他出城追及离开不久的哈只,理由就是天寒地冻,百姓护送赏赐不易。

这个理由很牵强,因为去年也是这个时间段瓦剌使者北归,去年做得,今年就做不得吗?去年半路上百姓因为路远不愿意护送至边界宣府,还发生了不小的风波,最后是护送至怀来,让也先自己派人过来接送。

成敬发现,自己是越来越看不懂眼前的天子了,自己算是距离天子最近的人物了,但是这天心还是难以揣测。

朱祁钰为什么要这样做?穿破重重迷雾,原因其实很简单,他要扶持太子朱见济。太子朱见济的位置实在是太不稳固了,必须要有足够的功劳来充实稳固。

朱见济以玉佩为信物招揽哈只,千金买骨,本意是好的,但是实行起来难度巨大。哈只当面严词拒绝,哪怕是事后送去,哈只担心左右有人看见,让也先知晓,只怕也不愿领取此物。

与其如此麻烦,索性用借口将哈只扣留在此,闹出如此巨大的风波,也先势必生疑,见哈只迟迟不归,疑虑必定更加深重。到时候明朝方面释放出哈只有意投降的消息,也先手底下有的是人想要吞并哈只的人马,到时候假戏真做,哈只不投降也要投降。

一旦哈只投降,群臣百姓势必认为这是太子朱见济劝降有功,能够招徕敌国大臣,虽说不可能完全解除易储一事的争议,但至少可以缓解。

只要有足够的功劳,百姓不会在乎你名分合法与否。就好比李世民攻灭突厥,成为天可汗,又有谁人会再提起当年玄武门故事呢?连李渊都要说一句自己生了个好儿子。

如果没有足够的功劳怎么办,比如宋太宗,北伐无果,两度兵败契丹,后人嘲讽其为高粱河车神。大不了广开科举之门,拉拢住士子,名声上自己不会差;广开募兵之门,招募流亡,老百姓有活路也不会去造反。

历史悠久的好处就是值得借鉴的例子有很多。朱祁钰把玩着孙震送来的玉佩,嘴角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微笑。

东宫里,孙震回禀朱见济已经着人手去办理此事了,预计不日便有回报。

朱见济知道之后,也就将这件事抛在脑后。于他而言,什么实力干什么事,哈只若是愿意领玉佩那就是在也先手底下埋下一颗棋子。若是不愿意,好歹也是一个人情,朱见济重视哈只,哈只日后真的走投无路,说不定会想起今日之事。

总而言之,于朱见济而言,一块只有观赏意义的玉佩而已,或许价值千金,但是在他手里真的没有什么用,不如送出去结交人情,不亏。

大年三十玩一天,大年初一玩一天,如果不算正旦大朝会的话,朱见济只是休息了一天半的样子。大年初二日,朱见济又投入到了紧张的学习生活中。

于太子而言,一年之中,基本上是没有假期可言的。过年过节,不是举行朝会就是参加祭祀,所谓假期,有和没有差距不大。玩闹,那是寻常百姓家孩子的生活。

不习惯?没有关系,多适应两年也就习惯了。苦吗?对于许多没有资格学习,或者需要披星戴月、顶风冒雪去学习的贫寒子弟而言,朱见济的生活又是他们向往无比的。

一群七老八十的师傅们在身边教诲,朱见济根本不敢偷懒,朱祁钰在他们面前都要好好说话,私底下都是以先生辈称呼。朱见济若是偷懒耍滑,课业没有完成,他们是真的会动手的,一点都不带含糊。

他们早已位极人臣,名垂青史,教太子读书与否,更多是出于情怀,为了帮助大明朝培养出一个仁厚君子来。

紧张密集的学习生涯下,时间流逝于朱见济而言,几乎没有半点感觉,一晃就快要到上元节了,也就是元宵节。普通学子从过年开始一直到上元节基本上就没有学习过,朱见济则是好不容易等来了新的节假日。这一天,既不用祭祀,也不用朝会,对朱见济而言是真正意义上的放假。

而恰恰就是如此欢乐的时节,朱见济如今暂时居住的别院内,就在朱见济的床底下,竟然出现了一个木雕小人,全身上下是密密麻麻的针孔,触目惊心。

这宫里呀!也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有这种奇奇怪怪的事情发生,朱见济也无奈呀!为什么有些人就这么恨自己,私底下诅咒不好吗?非要如此张狂,嫌死得不够快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