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景泰太子 > 第23章:关于财政危机这件事

景泰太子 第23章:关于财政危机这件事

作者:尘下散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6 07:08:46 来源:笔趣阁

皇后之争暂时归于寂静,说点开心的。无内鬼,来个明朝笑话。

河南汝宁府罗山县,该县教谕名唤邵祥,此人最近上书天子,其书云:“君,代天理物者也;臣,辅君以亮天工者也。天有灾异,君固能引咎以自省,而臣可不分咎以自省乎?

年初积雪为灾,阴霾凝翳,竹与冬青植物之耐寒者也今皆枯槁,鱼与螺蚌水虫之禁令者也今亦或死冰,日或昏蚀,风非淡荡,天之示灾可为惨。

愿陛下脩省恐惧,凡百用度悉从减省。至于内而文武大臣,外而三司并府州县正官,各宜辞职或一秩二秩,或一年半年,无取俸禄,兢兢业业。

得其上天降康之时,陛下赐复其旧,共乐昇平未为晚也。如此则所损于臣下者,不过邓林之叶,而利泽于军民者,不可以千万亿计矣。《易》曰:‘损上益下为之益’。有若(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曰:‘百姓足够,君孰与不足’,足民而天意人意有勿顺者,臣请伏面欺之诛。”

文章的意思很简单,无非是天人感应那一套。年成不好,君王需要自省恐惧,节俭开支,同时各个臣子,尤其是那些高官,更需要辞职个一年半年,当然是不能够领俸禄的,以求上天宽恕。这样等上天息怒之后,百姓富裕,国家正常运转,官员可以与天子共享太平盛世,所损失的那点俸禄都是毛毛雨。如果君臣这样做了上天还没有息怒,自己愿意伏诛。

臣子要天子节俭,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一年到头类似的奏疏可以看到头烂。关键是这个要文武大臣去职并不领俸禄这事很新鲜。明朝的俸禄水平在中国历史上可是出了名的低,还要降薪,不发工资,当真是可笑。

谁都知道这是笑话,但是当一个笑话被摆在桌面上进行讨论的时候,就不应该再继续笑下去了。

教谕,在明代算是个官,不过不入流,清代才有了正式的品级,为正八品。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芝麻绿豆大小的官员,写的奏疏既无文采,也并不具有施行的可能性,本该是废纸一样的东西,却堂而皇之地走进了奉天殿。

吃瓜群众看了都拍手叫好,当官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帮人脑满肠肥就该出点血。群众囿于自身眼界,不知这小小的一份奏章背后藏着多大的博弈,下面简单地拆解一下。

让天子节俭用度那事不必过多解释,主要是让高级官员辞职以及减省俸禄这两件事。第一件事说明明朝目前官员群体,特别是文官集团趋于老龄化,朱祁钰不让老臣退休,阻碍了后进之人的晋升空间,年轻官员推动这封奏疏进了宫。不过年轻官员毕竟身居下位,声音不大,所以并非主要推动力量。

第二件事,减省俸禄。国家在什么时候才会减省俸禄,只有财政出现问题了,俸禄发放不出来了的时候才会干这种得罪自己基本盘的事情。换而言之,明朝管理财政的人,也就是户部的官员们有动力推动这封奏疏进宫,这是他们所能够想象到的节流之法。只不过,这事太过得罪人了,所以只能够先扔一个教谕出来试试水,看看朝野风向,而后再做定夺。

最后,则是朱祁钰的反应,对于这里面的门道,他心里自然是如同明镜一样,听纳其人之言,而后命群臣共加修省。没有说让官员辞职,也没有说要降低俸禄,但是态度也算是明确了,国库空虚,你们给我斟酌着点办事,不然就克扣你们的俸禄了。

近日还有言官弹劾户部,“闻户部将南北二京塌房店舍、菜园果株及街市各色大小铺行,定立则例,按月输钞。而军民人等畏惧纳钞艰难,有将铺面关闭不敢买卖者,有将园圃瓜蔬拔弃而平为空地者,有将菓树砍伐而减少株数者。原其所以,盖由开铺面者已纳门摊钞贯,种园圃者亦有夏税差徭。”

其实就是苛捐杂税,为国家创收,人家该交的门摊钞贯和两税都已经交了,现在又增加其他的税种,导致市场萧条,竭泽而渔。

此类诸事近来不少,比如国子监生原有二千余人,但是京城粮食不够,竟然遣返回原籍近千人。其实都指向了一个问题,财政紧缺,国家困难。

国家财政为什么会紧缺,前面在介绍土地问题的时候分析过。总而言之,这颗雷眼下似乎是要炸了,连维系一个最基本的体面似乎都变得很艰难。

天子有皇庄,还有各处矿监作为自己的小金库,论丰裕自然是远胜外朝国库,但是为避嫌,宫里率先开始节省开支。可是数千口人,每日采买饭食衣物,宫殿维修这些,便是省又能够省下多少来呢?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节俭下来,无非是做做样子。

对于臣民们而言,只知道皇室开支很大,高到了用自己浅薄的想象力根本无法体会的地步。比如兽园里面的豹子一顿要吃八斤肉,许多老百姓一年也不知道有没有一顿肉吃。社会不公所激发的熊熊烈火,时刻在侵蚀着这个王朝。

在有心人的引导下,怒火被导向了宫中,当然了,他们是不敢骂天子的,但是天子身边人可就不好说了。不少负责外出采买的宦官就遭了殃,被揪住小辫子一顿弹劾,杖责为轻,严重的流放甚至是杀头。朱祁钰明白此番民意汹汹,需要推出人去承担罪责,所以一改往日对内侍姑息纵容的态度,厉行处置,逮治了一批人入狱。

不过,这风波闹得越来越大,甚至还牵扯上了司礼监太监兴安,是的,这位宫中资历最老的宦官也被人抓住把柄了。

具体情况如下,“有内使阮绢阿附司礼监太监兴安,与管工大监黎贤擅于内府西海子边作佛庵,及西山等处作生坟佛寺,盗用官木等料万计。”

徒子徒孙辈干的事情,多少要给些孝敬,否则盗用官木这种事情也办不下来。兴安拿了多少不好说,但是拿了是肯定的,眼下事情败露,少不得考虑后路。

也不知道兴安是怎么想的,别人不去求,求到朱见济的头上来。

午间用膳的时候,被兴安派来的小太监跪在朱见济身前道:“此等佛庵生坟,哪里是奴才等辈能够享受的,本是造出来给宫里的太后祈福的,不曾想会惹上这等祸端。”

朱见济虽然有心与兴安交好,只是眼下朝议纷纭,自己哪有这个本事把兴安捞出来,再说了这小太监的说法也太假了吧,漏洞百出,真当他是三岁小孩这么容易受骗。

朱见济身边的何林静斥责道:“既是为太后祈福,到与东宫处分说又有何用,禀明陛下即可,陛下孝顺两宫太后谁人不知。莫不是仍有欺瞒?”

小太监无奈地叹息一声,便道:“此等佛庵佛寺,确为太后祈福不假,只是后来两宫太后推说不必建此浮屠,徒耗民财,此事遂寝。而后工程完工大半,便想着落成之后,为太子殿下祈福,谁知——”

不待小太监说完,何林静便讥笑道:“可笑,为太子殿下祈福,东宫可是从来不曾听说过还有这等荒唐事,分明是尔等想要贪墨官木民财,大兴土木以从中牟利。”

“是小人考虑不周,本想着待完工后再行通报,以贺殿下寿辰。”小太监说完之后便跪地不起,不敢多加解释。

朱见济将这小太监打发走,“你先退下吧,此事本宫自有定夺。回去告诉兴安,陛下待老臣甚厚,且无忧虑。”

小太监最终是被东宫侍卫架着离去的,带着三分哭腔,只是朱见济才不会同情他半分。朱见济看向何林静,询问道:“此事你如何看待?”眼眸之中,带着三分猜疑。

修佛寺这事,朱见济确实毫不知情,但是不能够保证手下人一点也不知道,指不定何林静等人也参与到其中,也分了一杯羹。若是如此,朱见济就要清理门户了。

“本非东宫之事,怪罪不到我们的头上,不必去管他。”何林静明白朱见济的猜忌,只不过身正不怕影子斜,没有做过便是没有做过,查就查。

何林静既不曾牵涉其中,其他人也就不算什么,朱见济笑道:“为东宫办事,竟然还瞒着,眼下出了事情想要东宫出面解决,当初是怎么想的。兴安毕竟是宫里老人,父皇甚厚之,本宫不需出手当也无妨。”

“殿下英明,此事恶劣至极,这等妖风邪气绝不可长,不然日后人人都打着东宫的名义侵吞钱粮,连累殿下。”

朱见济对此深以为然,风险太大了,自己不可能去承担的。除非兴安能够给出自己认可的交易物来,朱见济在心底默默地说了一句。

下午,胡濙授课,讲的是钞法害民。

纸钞从其出现的那一刻起,固然是时代的巨大进步,为历朝历代君王所喜爱,毕竟和贵金属货币如铜银金相比,其制造成本趋近于无。不过是一张纸而已,想要印多少就印多少。

但是,这小小的一张纸,背后承载的可是国家信用,这又是建立在政权稳定,军事力量强大等要素上的。当国家动荡不安,无法维护纸钞币值稳定的时候,纸钞崩溃也就可以考虑了。

国家越是缺钱,纸钞印的越是多,其通货膨胀的速度也就越快,百姓会自发去使用贵金属作为货币,甚至是退回到以物易物。反过来说,国家越是不缺钱,纸钞反而越坚挺。

大明宝钞,和它的前代们一样,在百姓心目中就是一张废纸。没办法,泥腿子出身的朱元璋一点经济学水平都没有,自己印宝钞出来,通货膨胀之后自己反而不承认其币值,将损失全部归于百姓,百姓会承认才有鬼。后世明朝君王大致如此,根本不愿意承担损失,他们印纸钞出来就是为了抢钱,老百姓又不傻。

如今国库空虚,钞法再一次被提上台面,这也是胡濙今日为什么要专门言及此事的缘故。

胡濙畅谈古今,将有宋以来,历朝历代钞法糜烂对百姓造成的灾难都说了一遍,最后道:“通钞法者,固经国之当务;顺民情者,尤保邦之当先。使徒利于国而不顺于民,则所得者小,所失大矣。虽曰利国,实无益于国;虽曰便民,实有扰于民矣。”

朱见济认可胡濙的说法,但是胡濙仅仅是反对实行钞法,却并没有给出解决的办法,朱见济问道:“庶民家尚需用度,况朝廷耶!方今国库空虚,灾害频有,百官衣食用度不支,三军军费亦是捉襟见肘,敢问师傅何以处之?”

“天下之财有定数,宫室车马,衣服器械,丧祭食饮,声色玩好,人情之所不能已也。故圣人为之制度以防之。近来士大夫务于权利,怠于礼义;故百姓效仿,颇逾制度。臣以为去豪奢,守礼义,可以充实国库。”

朱见济听不惯这些说辞,道:“节俭本无错,只是今天下逋租匿税何其多,不去检索隐匿,抑制豪强,禁约兼并。如此岂不是荒谬。”

胡濙微微一笑,“权贵豪强兼并,代有其事,难能禁止。且事在人为,陛下屡下诏书,非不禁也,实难禁也,殿下岂不知度田故事乎?非有雄猜果断之君在世,恐不得行也。”

朱见济闻言,久久不语。

PS:今天上推荐,多了快五十个收藏,以前一天差不多多十个左右。下午的时候很开心,准备加更一章,结果看见有人评论说我废话连篇,心情瞬间不好了,写了好长一段准备喷回去,又全部删掉,觉得和这种人说话没有意思。

他眼中的废话全都是我的心血,既然准备写历史上的某一段历史,就要尽可能还原史实,介绍背景,分析人物生平,当然可以将很多“废话”删掉,但是多少人能够看懂,景泰朝本来就不是特别有名的历史时期。再说了,即便是很多人自以为很熟悉的三国,许多人不还是停留在为五虎将排座次的水平,他们永远看不清历史运行的逻辑。没有人教你,你永远都学不会。

今天不求票,随着读者变多,鱼龙混杂是必然的,希望愿意继续看下去的人能够帮忙清理一下评论区。我不开心就不更新,反正暂时没有指望靠这个赚钱。最后,最近资料找了很多,明天不出意外就加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