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赋之群英志 > 第十六章科考风波尚未平

大唐赋之群英志 第十六章科考风波尚未平

作者:公子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7 14:00:24 来源:笔趣阁

送走了达复,李云翰心情一时兴奋难抑,取过水囊仰起脖子一口气喝光了酒。

李云翰躺卧在床,眯缝着眼睛小憩了一阵。酒劲起作用了,不一会儿他便昏睡了过去。

杜少凌听着李云翰的呼噜声,感觉有些枯燥无聊。好几天没出门了,他见窗外天色睛好,于是想到街上走走、散散心。

杜少凌出了折柳客栈,一路走走停停。当他途经礼部衙门前,忽见有一群年轻人在围观着告示,大声议论着什么。

杜少凌信步挤上前去看过了告示,方知礼部取消了今年的省试,改为三年一试了。少凌看后不禁惊呆了。

他有些心神恍惚,正徘徊着,一群从外地赴京赶考的贡生赶到了礼部衙门前。原来他们也得知了省试取消之事,欲面见礼部尚书戴奚珣讨要个说法。

考生们越聚越多,很快便有了上百人之众。他们群情激愤,或是高声责骂,或是挥拳呐喊。王诘恰好也在这伙考生里,被他们推举为上群访的代表。

王诘到了礼部衙门前,和守门的兵丁交涉了多时,可那些兵丁不仅不愿通报,反而亮出了刀枪,威吓他们赶快走开。

一些考生立时被激怒了,纷纷向地上倒出了书本,堆在一起焚烧。更有一些不良人混杂其中,从路边推来了小木车、扛来了桌、凳等物,也跟着烧了起来。

不一会儿,礼部门前便烈焰冲天、黑烟四起,混乱成了一片。

杜少凌站在人群后面,不时随着那些愤怒的贡生们起哄、高喊上几句。

纷乱之间,突然从远处冲来了一队官兵,他们强行驱散开人群,抓走了王诘和另外三个闹事者。

杜少凌见势不妙趁乱逃走了。

唐军在南诏遭遇惨败,冼通自知罪责深重。为此他一到京城,便携带着重金前去拜见昔日的故友杨嗣郎,企图让他帮其减轻刑罚。

在杨府管家杨柯的陪同下,冼通见了杨嗣郎。

杨嗣郎并未起身离座,只是轻轻摆了下手示意他坐下,冷冷地问他何故来访?

“杨大人,您可要救冼某一命哪。”冼通哭丧着脸。

“可是因南诏兵败之事?”杨嗣郎板起了面孔,“此次惨败,陛下可是雷霆震怒,杨某也无能为力哪。”

冼通慌忙打开了随身带来的皮箱,道:“大人,这是在下孝敬您的。事成之后,还另有重谢。”

“冼大人,你我皆为蜀地旧人,也算是老相识了,”杨嗣郎看了眼满箱明晃晃的金子,不由得动了心,“况且这些年你也没少向宫廷进贡,也算得上忠心。不过此事重大……”

冼通扑通跪下了,道:“大人,也只有您能救小人了;冼某就是下辈子做牛做马也要报答。”

“起身吧。只要杨某巧于周旋,命是可以保住的,”杨嗣郎微微一笑,“只是这节度使肯定是做不成了。”

“这,愿闻大人赐教。”

“念你一片诚意,杨某也深感惋惜哪。”

“那大人之意……”

“目下京兆尹一职尚且空缺,你若是有意,到时候我会想办法的。”

冼通听后心头大喜,道:“那就有劳大人了。”

“成不成,此事还有待你好好配合呢。”杨嗣郎起身走了几步,“圣上呢,尚在气头子上;先别急着觐见,等懿妃娘娘那边吹过风了,我自会通知你。”

“是,小人明白。”

“好了,冼大人,从今往后咱们可都拴在一条线上了,可别辜负了杨某对你的期望哪。”

冼通回道:“是,冼某明白。”

时近黄昏,李云翰睡醒了。他推窗远望,只见天色晦暗,半空飘下蒙蒙细雨,街市房舍全笼罩在一片淡青色的烟雾里。

他静望了一阵,打算去找王诘聊天。

李云翰到了月泉药铺,店子的生意十分冷清,只有楼月在独自清点着药材。

楼月见他到了一边热情地招呼他坐下,一边问道:“先生此来何事?”

“想找王诘叙旧。”

“他还没回来呢,”楼月笑道,“先生且坐,我去沏壶热茶来。”

“不必了,我有这个。”李云翰说着取下腰上的水囊,喝了口酒,“姑娘久居京城,可曾听说过紫旭真人?”

“不知,”楼月摇了下头,“小女也是外地人,在京举目无亲;况且为打理好药铺生意,整日围着柜台转,少与他人来往。”

“你也是外地人……”

“嗯,远在天边。”楼月卖了个关子。

“到底是哪儿?”李云翰追问道。

楼月笑而不语。

这时楼泉从屋内走了出来,道:“楼兰,你听说过没?”

“当然知道了,乃西域一古国;”李云翰迟疑了下,“不知楼伯又为何到了长安?”

楼泉细细道来:汉通西域时,楼兰迎来鼎盛之期。不过好日子也没过多久,前有匈奴侵扰,后有突厥为敌;数百年间,战火不断,百姓生灵涂炭。楼兰地处沙漠、国小力弱,先民经不起连年战火,不得已被迫东迁。武德年间,先祖一路辗转迁徙至内地,恰逢着盛世年景,于是落脚于长安。

他呢,自小就喜随家父摆弄些药材,于是开了此店谋生。

“噢,原来如此,”李云翰慨叹了一声,“不管在哪儿,有一个家就好。”

“长安富庶,新家也好,可我怎能忘了那一片世代相生的故土!”楼泉脸上划过一丝愁云,“唉,上百年了,也不知楼兰现在变成了什么样?”

“爹,又瞎想了;听西域来的客商说,楼兰国早就没了。”

楼泉听后怔了下,道:“不,母国没了,可故土仍在,还会有族人居住。”

李云翰笑着说道:“楼伯勿忧,如今不管您走到哪儿,都是大唐的子民;欣逢这盛世年景,每一天都该乐呵呵的。”

“愁又有何用!”楼月嘴角一撇,“也不知楼兰究竟做错了什么,你们这些文人雅士呢,总对它怀有什么深仇大恨似的。”

“这,何以见得?”

楼月道:“在你们秀才的诗文里,不是老爱说什么‘不破楼兰终不还’、‘前年斩楼兰,去岁平月支’、‘愿为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之类的话么?”

“原来姑娘还懂这么多诗文,”李云翰不由得笑了,双眉一扬,“那并非文人才子们仇恨楼兰,只是借指一下罢了。”

“不,是王诘的好友——龙标、岑燊他们亲口说的。”楼月仍一脸严肃。

“是呀,可别再什么打仗了,还是平平安安的好,”楼泉抬高了嗓门,“我身为楼兰后人,只盼着大伙都能过上安稳的日子哪。”

众人又闲聊了一阵,忽然杜少凌从店外惊惶失措地跑了进来,一边气喘吁吁道:“李兄,可算找到你了。”

“小弟大病初愈,又淋着雨了,自个儿也不心疼?”李云翰皱眉道。

“王诘,被官府抓走了……”杜少凌神色惊慌。

“当真?”

“杜兄,”楼月疾步上前,急切问,“他到底怎么了?”

杜少凌说,礼部突然取消了省试,考生们群情激愤,去礼部衙门求访、抗议;谁知来了一队官兵,不由分说,就将王诘和三个挑头闹事的给抓走了。

“这可怎么办?”楼月耷拉着脸。

“放心,秀才闹事,顶多也就关个三五日,”李云翰淡然一笑,“再等几日他就回来了。”

楼月并未相信,扭过头去,带着哭腔,自语道:“公子呀,谁让你去那鬼地方了!”

杜少凌高声道:“哭有何用!还是赶紧想办法救人吧。”

“嗯,”李云翰轻轻点了下头。

次日,勤政殿,炫帝召集众大臣们开朝会。

林弗抢先出列,奏道:“陛下,近来接报,回纥人因放牧、盐茶商贸之事,时有小股游骑侵袭我境;朝廷如不断然处置,如此下去只恐两国又生战端。”

“哼,这个泽勒可汗是越来越不省心了,别忘了他这个汗位还是朕帮他拿下的!”炫帝皱紧了眉头,“传朕口谕,命煌王前去交涉,让他管好自己的部众,别再给朕添什么乱子了。”

“是,陛下,”林弗迟疑了下,“臣还有一事奏报。”

“何事哪?”

“前番回纥使臣递交国书,欲将可汗小女阿娜尔进献于陛下,不知如何答复?”

“此事呢……”炫帝干咳了下,看了眼杨嗣郎。

杨嗣郎会意,道:“陛下一向朝政繁忙,且年岁已大,还需保重龙体为要。”

“嗯,两国通婚由来已久,朕怎好一口回绝,冷了泽勒可汗的心呢。”炫帝对着林弗呵呵一笑,“这样吧,林卿不妨对使臣说,此事且缓一缓,容朕考虑后再定。”

“是,臣明白。”林弗诺了声,又回归原位。

炫帝扫视了下群臣,有些不耐烦,道:“各位爱卿,还有什么事要奏?”

“陛下,臣有本上奏,”杨嗣郎上前一步,“左相一位空缺已久,臣以为宜尽快定下人选。”

炫帝“嗯”了声,道:“众位爱卿,可有合适之人?”

韦溯出列,道:“陛下,选贤任能乃臣份内之事,容臣与吏部属下官员协商之后,再将人选报与陛下。”

“哼,等你们议罢,不知又要拖到何时!”炫帝阴沉着脸,将目光对准了林弗,问,“褚漠寒如何?”

“陛下,朝政不比军务,且人臣关系错综复杂;褚将军久驻边关,只恐难以胜任。”林弗小心应道。

“陛下,臣也附议。”汪拱随即附和道,“渔阳、卢城乃边关重镇,突厥、契丹时有犯境,褚将军镇守边关须臾离之不得呀。”

“没错,边关要是没了他,朕还真有些不放心呢,”炫帝对着群臣微微一笑,“杨嗣郎可否为相?”

林弗道:“陛下,杨嗣郎身为御史中丞,又身兼度支郎等大小十余要职,如此重任只怕他也无暇顾及。”

“陛下,杨嗣郎长于理财,掌管天下财赋;这政务呢,还是欠缺了些。”汪拱跟着道。

“这……”炫帝阴沉着脸。

“陛下,此事急不得,不妨先放一放再说。”林弗又道。

“不急,那要拖到何时?”炫帝很不耐烦。

林弗神情肃然,回道:“陛下原本属意褚漠寒为相,今日若让杨嗣郎接任,只恐褚漠寒心有不服。”

“嗯,也是;那就等褚漠寒进京以后再说吧。”炫帝点了下头。

杨嗣郎在一边见了恨得暗暗咬牙。

林弗察觉出来了,他瞅了眼杨嗣郎,复对着炫帝,道:“陛下,杨嗣郎虽不能为相,可是念他为国操劳、忠心可嘉,臣以为当予以重赏。”

“林卿说说,该如何重赏?”炫帝顿时来了兴趣。

林弗说冼通有罪,可免其剑南节度使之职,由杨嗣郎遥领此衔。

“嗯,此议不错,”炫帝听了微微一笑,对着杨嗣郎,道,“这可是三品俸禄哪;杨爱卿,你可愿意?”

杨嗣郎虽然内心不满,但又不便拒绝,只好强作欢颜、答谢圣上好意。

炫帝甚是得意,扫视了下群臣,高声道:“好,就这么定了,由杨嗣郎接任剑南节度使。”

林弗、汪拱等人齐声道:“陛下圣明。”

静默了片刻,炫帝忽然对着林弗发问:“林爱卿,褚漠寒守边有功,又该如何封赏?”

“陛下,褚漠寒虽不能为相,为安抚其心,臣以为可再加封他为并州节度使。”

炫帝当即点头应允了。

杨嗣郎心生妒意,奏道:“陛下不可,如此一来,他可就身兼三镇节度使了。”

“陛下,臣有异议。”吏部侍郎韦溯奏道,“自唐兴以来,边帅皆用忠厚良臣,实行‘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三大铁则。久任则易结党,兼统则易坐大,遥领则易勾结。褚漠寒身兼渔阳、卢城两镇节度使,已是破例,如今再统领并州一镇,臣忧长此以往,将会成尾大不掉之势。”

“韦大人,时势易也,”林弗冷眼看着韦溯,“今河西已定,南诏战事才罢,唯有北境战火不断;为防突厥、契丹犯境,兼统、久任可集中兵力、统一御敌;一旦我军各自为战、步调不一,不仅贻误战机,且易被敌寇各个击破。”

“林大人,那遥领又做何解释呢?”韦溯反问道。

汪拱插话道:“韦大人,遥领自先皇始,已有数十年了,从未出现过任何闪失。大人为何今日要非议遥领之过呢?”

韦溯冷笑了下,复对着炫帝,道:“陛下,臣以为,无论如何不能破这三大铁则。为了社稷安危,还望陛下三思。”

“韦大人,陛下用人,一贯权衡利弊、思虑周详,请勿多言!”林弗道。

“韦卿多虑了,”炫帝嘿嘿一笑,“朕用人不仅看其能耐,最重要的是一个‘忠’字。为臣者只要忠于朕,即使给他再大的权力、恩宠也无妨。”

林弗、汪拱赶忙道:“陛下圣明。”

朝堂上一时宁静。

杨嗣郎见炫帝气色平和,奏道:“陛下,刚才说到了南诏战事,臣有本上奏。”

炫帝面带怒色,“哼”了声,道,“一提此事,朕就来气!”

“陛下息怒,”杨嗣郎仍继续道,“冼通现在宫外候旨,正要向您请罪呢。”

“来得好,”炫帝哼了声,“朕正想找他呢!”

炫帝随即命小黄门传旨,召冼通进殿。

不一会儿,冼通急匆匆步入了大殿,上前拜见过炫帝。

“冼通,你还有脸来见朕?!”炫帝黑着脸。

“陛下,臣是有罪,”冼通一脸平静,“不过,听臣说完之后,您再罚不迟。”

“你大败而归,还有何话可说?”

“陛下,南诏叛乱,起因是各地土司为了抢夺地盘而内战不止,他们为转嫁矛盾,唆使番民起来闹事共同对抗朝廷。”

“不管是何起因,你那五万大军怎会有如此之惨败?”

“陛下,南境地形复杂、湿热多雨,我北方将士不服水土,致使疾疫流行,未战先折兵三成以上。”冼通解释道。

炫帝听了仍怒火难熄,忽想起昨晚懿妃为其求情之事,一时不知如何发作。

杨嗣郎说,据御史台审查,冼通所言皆为实情。此战之败,并非人为,实乃天灾。据查,此仗三军将士奋勇杀敌,虽有败绩仍予敌以重创。冼通带伤督战,为此也险些丢了性命。

林弗怒道:“一派胡言!”

汪拱看了眼杨嗣郎,冷笑了下,道:“如此说来,冼通是虽败犹荣哪。”

冼通不慌不忙取出了一份帛书来,呈上,道:“陛下,经此一战,南诏也元气大伤,不敢再与朝廷为敌,向我递交和书以求罢战。”

高峻呈上了和书,炫帝接过后粗粗看了下,道:“嗯,有此和书在,倒也说得过去。”

汪拱慌忙奏道:“陛下且慢,臣以为南诏此举不过是缓兵之计。”

炫帝一时犹豫不定,自语道:“这……”

杨嗣郎对着汪拱喝斥道:“汪大人可真是让人心寒,难道三军浴血拼战所换来的这一份仅有的成果也要置疑?”

汪拱听了一时语塞。

侍御史魏怀冰道:“陛下,冼通一贯忠于朝廷,宫中那些珍玩、鲜果、野味,他每年都会按时供奉。”

“那是他为臣者应尽之责。”炫帝黯然道。

“陛下,为了南境安危,臣愿再次赶赴南诏杀敌。”冼通高声道。

“用不着去了,你已被免了。”炫帝冷冷道。

杨嗣郎说,冼通虽有过错,可是能让南诏乞降求和,也算是功过相抵;若是将此败归咎于他一人,未免有些重了。

“那,依杨卿之意呢?”炫帝换了副笑脸,问。

“臣以为当赦免其罪,再给他一次改过立功的机会。”

炫帝笑了下,问:“什么机会?”

“陛下,前任京兆尹因桃河沉尸一案久未侦破,已免官多日,”杨嗣郎缓了口气,“臣以为不如让洗通接任此职,查办此案以观后效。”

“嗯,此议不错,”炫帝长长出了一口气,“朕用人素以宽大为怀。冼通,朕命为京兆尹,限你一月之内破获桃河沉尸案。到时候若未侦破,朕两罪并罚绝不留情!”

冼通听了强按捺住内心的激动,当即跪下叩谢。

“众位爱卿,可还有本上奏?”炫帝有些倦意,扫视了下群臣,道。

这时一直冷眼相视、沉默不语的秘书监贺文颤微微走上前来,朗声道:“陛下,老臣有本上奏。”

炫帝这才注意到他了,抬头看了他一阵,道:“哟,贺卿也来了;说吧,何事?”

“陛下,因礼部突然取消了省试,引起众多考生不满,围聚在礼部门前抗议;而戴奚珣身为礼部尚书,不仅不与考生沟通,还派兵强行抓走了数人。”

炫帝紧盯着戴奚珣,道:“戴爱卿,可有此事?”

戴奚珣哆嗦了下,答道:“回陛下,考生不仅围攻礼部衙门,且纵火焚烧沿街商肆,臣见事态危急不得已派兵驱散了他们,抓了几个闹事者。”

“哼,不就取消一次省试,考生们竟敢如此肆意妄为!”炫帝怨道。

“陛下,信义乃立政之本,”贺文仍不改神色,“大唐自开国百余年来,无论发生何等变故,科考几乎从未中断过;科举事关陛下仁政,又关乎天下秀才之前程,万万取消不得。”

“陛下,当今太平盛世、野无遗贤,科考已实无必要。”林弗不以为然。

“陛下,臣附议。”汪拱道,“近十年来,每年中举而未能授以官职者数以百计,选人冗冗而官阙实为有限,以致中榜者多有怨言、非议朝政。”

炫帝犹豫了下,又看着韦溯,道:“韦爱卿身为吏部主官,负责官吏铨选,不知有何看法?”

韦溯道:“陛下,当下入仕途径甚多,除了科举以外,还有门荫、军功、杂色入流等,加之各级官员肆意举荐,攀附关系早已蔚然成风,要想从中榜者中为国选贤用良实在是太难了。”

“这……”炫帝一时有些为难。

汪拱道:“陛下,国库虽丰,可也养活不起那么多张闲嘴哪。”

“胡说,”贺文怒斥道,“科考乃是为国选才、为陛下分忧,总比那些走关系、不通文墨的庸才要强多了。”

“贺大人,未免言辞过激了吧。”林弗嘿嘿一笑。

“林大人,”贺文愤然道,“科举乃本朝立国之本,断不可取消!”

林弗干笑了下,道:“大人误会了,科举仍在,只是改为三年一试了。”

“没错,朕也是这么想的。”炫帝突然记起来了,找了个台阶下。

“陛下,近来京城治安混乱,是该好好整顿一下了,”汪拱抬高了嗓门,“为示惩戒,臣以为当严惩此次闹事的考生,将其挑头者发配充军、永不录用。”

“陛下不可,”贺文凛然道,“朝廷无端取消省试已是失信在先,若再以言治罪,恐惹天下人怨。”

“哼,一争起来,又是个没完!”炫帝脸露恼色,将视线移向了荆王,“霖儿,你怎么看?”

“父皇,秀才闹事不就是想中榜么;为表父皇仁爱,儿臣以为不妨再宽大一些,改为两年一试。”荆王不慌不忙应道。

“不错,”炫帝微微一笑,“各位爱卿可有异议?”

“陛下,荆王所言有理,”林弗抢先一步,道,“科举至今已逾百年,积弊已久、亟需改革。若是改为一年省试,一年铨试,既抚慰了那些寒窗学子,又为朝廷省却了不少人力、财力。”

汪拱、戴奚珣等人听了也跟着齐声附和。

“好,就这么定了,”炫帝听后龙颜大悦,“从今岁起,改为一年省试,一年铨试;至于那几个带头闹事的,待京兆府查清案由后再定。”

林弗、汪拱、戴奚珣等人齐声道:“陛下圣明。”

贺文见状呆立了片刻,又问何时恢复省试?

炫帝思忖了下,将目光对准了戴奚珣,道:“戴爱卿,此事就由礼部来定吧。”

“是,臣遵旨。”戴奚珣回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