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不怂 > 二十七、知应天府

大宋不怂 二十七、知应天府

作者:七桃散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30 06:33:08 来源:笔趣阁

果然,岳飞跟何铸两个人坐在何铸的衙署里面喝茶,岳银瓶在一旁伺候。

看到李申之来了,大家都很高兴。

“哟,咱们的大英雄来了。”岳飞笑容满面,对李申之一顿调侃。

李申之第一次看到岳飞如此放松的神态,以前还从没见过岳飞这么放飞的一面,对岳飞夹带着调侃的夸赞,一时间竟然有些腼腆起来。

何铸见过李申之在六部桥和金銮殿上风光的样子,内心之中对李申之有一股崇敬之情,站起来迎接道:“快进来吧,正好有些事跟你说一下。”

李申之跟岳银瓶含笑对视一眼,转而拱手拜见何铸,问道:“请何相公指教。”

“先坐,坐下来说。”何铸顺手取了一个茶杯摆在李申之面前,岳银瓶趁势倒了一碗冲泡的茉莉花,这已经是当下临安最流行的喝法了,上到王公贵族,下到黎民百姓,无不迷恋这种简单高雅的冲茶法。

“对于你的去向,朝中几位相公们有了一个大致的意见,不出意外的话,年后就会下任命。”何铸说得很平静,岳飞也面带微笑,显然他们二人刚刚探讨过这个问题。

李申之心中有些紧张,他实在猜不出朝廷会怎么安排他,纹丝不动地坐着,等着何铸的下文。

何铸与岳飞交流了一下眼神,继续说道:“朝廷打算让你去应天府。”

“我?”李申之瞪大了眼睛,不可置信道:“我去应天府当知府?”

岳飞一巴掌拍在他脑袋上:“想桃子呢!就你还想当知府,也不看看自己几斤几两。这次是让你去当个知县。但是具体赴任的时间,要等到科举之后。”没有王次翁捣乱,朝堂的几位相公都想让李申之完成科举,当一个正儿八经的文人,在据理力争之后,把所有事宜的安排全都推到了科举以后。

想啥桃子?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岳飞的这句话是跟自己学的,想屁吃呢。

李申之挨了一巴掌,不但没有恼怒,反倒很高兴。看岳飞的兴致,他谋反的案子应该是没问题,就此打住了。

暂且放下对自己未来的担忧,李申之问岳飞道:“不知岳帅接下来会去哪里?”

岳飞收敛笑容,说道:“先别管我,说说你吧,去了应天府以后有什么打算?”

李申之看看岳飞,有看看何铸,发现他们眼中饱含笑意,这分明就是在考量自己。

李申之说道:“那应天府的知府会是谁?”

“你看,我就说这小子上道吧。”岳飞大笑,“你输了我两坛酒啦。”自从岳家给岳飞断供了胡虏血,岳飞已经半个多月没喝酒,肚子里的馋虫都快饿死了,是以方才跟何铸打了个赌,赢了两坛酒。

何铸输了赌注,一点也不丧气,说道:“不错,不是个愣头小子。知府会派谁去,朝堂上还没有定论。你想让谁去?”

李申之对朝堂上的人都不甚熟悉,成天除了跟宗室子弟打交道,就是跟几位相公打交道。应天府知府,或者叫应天府尹,级别大概相当于直辖市的市长,普通官员肯定无法担任。忽然间,将应天府的知府与直辖市的市长关联起来以后,李申之突然觉得自己很渺小。

遥想自己当社畜的那些年,别说直辖市的市长了,就连社区主任都难得见一面。

此时此刻,在何铸与岳飞的面前,李申之终于有了一丝压迫感,心底对他们有了一丝大佬的尊重。

在之前,他始终游离于大宋的官场之外,所以可以客观地对待这些相公,甚至可以从内心里去鄙夷他们。

然而现在自己即将踏入官场,那么在坐的人转眼就成了他头顶上的大佬,可以决定他的生死去留,他也无法再保持如此淡定。按说刚中第的进士,起步就能当七品的知县,地位算是不低了,但在眼前这两位大佬面前,依然是小渣渣。

不过李申之有自己的优势,很快在心里分析了一通,说道:“应天府的级别不低,想要担任应天府的知府,必定不是泛泛之辈。而应天府又是新划归的地方,各项事务百废待兴,需要一个精明强干之人主持大局。按照我大宋往常的惯例,此人必是一位相公。”

“分析得不错。”何铸重重点了点头:“你继续说。”

岳飞则是一脸宠溺地看着李申之,细细地品茶。

李申之得到了肯定的反馈,信心大增,继续说道:“现在的几位相公应该不会大动。秦桧刚死,需要张俊主持大局,何相公和范同襄助左右。赵士褭刚升任相公,应该也不会外放。所以,这个应天府尹的人选,应该会是一位老相公。”

刚刚说了对大佬有了一丝尊重,这边便把几位大佬的名字点了一遍。这种直呼其名的方式,岳飞和何铸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在他们眼中,李申之有这个资格。

“哦?”何铸面色一惊,他没想到李申之竟然能分析得如此头头是道,仿佛亲自参与了朝堂小朝会一般,追问道:“何以见得?”浑然不觉岳飞朝他伸出了三根手指——三坛酒了。

李申之完全进入状态,说道:“之前的几位老相公,他们是受到了秦桧的排挤才罢官。现在秦桧死了,他们必然会得到起复。既然起复,地位肯定很高。重新担任相公也不是不可能,但是位子有限,必定会有几位老相公无法回归中枢,那么应天府的知府就是一个好去处。”

何铸说道:“那你觉得,谁去的可能性最大?”

好在临安府学的几位同窗给他分析过当下的局势,让李申之对几位老相公颇为了解。

李申之说道:“有此资历和能力的,无非朱胜非,赵鼎,张浚三人。依我看,朱胜非最有可能留在中枢当和事佬。赵鼎和张浚两人能力和资历相当,但是赵鼎主和,张浚主战。现在朝廷想要和谈,想必官家暂时还不想听到主战派的声音,所以最有可能的是赵鼎回归中枢,张……”

说到这里,李申之说不下去了,他忽然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结局。

一切分析都是那么合情合理,那么合乎逻辑,就像一加一等于二,再加一等于三一样,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却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何铸点了点头,说道:“没错,朝廷的确打算派张浚张相公去知应天府。”

为什么,为什么是他?

李申之感觉自己走进了灵魂黑夜,看不到一点点光明,没有一丝丝的安全感。虽然知道黎明很快就会到来,但是黎明前的黑暗,往往也是最让人绝望的时刻。

他知道张浚能力很强,现在的张浚不过四十多岁,正是一个男人一生中最年富力强的年龄。他也知道张浚忠君爱国,二十年后赵构死后,张浚毅然决然地扛起北伐大旗。

可是张浚骂我是国贼啊!

在这样一位对自己有深刻成见的领导手下干活,用脚后跟想想,都知道自己未来的日子会有多么地悲催。

何铸看到李申之猪肝一样的脸色,宽慰道:“你放心,张相公就是心直口快,想到什么说什么。朝堂上的那些相公们,哪个没有被他叱责过?”

岳飞跟着点了点头,面色稍微沉着了些,说道:“你虽然主导着宋金和议,但我知道,你的骨子里是主战的。那张浚是主战派的旗帜,你们一起经营应天府,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李申之随即换上一副哭丧脸,说道:“我知道张相公忠肝义胆,宁死不屈。可是他搞政事还行,打仗就是个渣渣啊。”

李申之彻底地放飞了自我,说话也随意起来。

不过岳飞和何铸没有计较“渣渣”是什么意思,只当是市井浮浪子弟的口头语。虽然他们头一次听这个词,但是丝毫不影响他们理解其中的含义。

岳飞说道:“张相公对于军事确实太过草率,不适合当主将。但是他非常乐意提携后进。只要你真的有才干,他就会提拔你,有多大才干就提拔到多高的位置。”

在岳飞眼中,整个大宋就没一个能打的,全是渣渣,区别只是大渣和小渣罢了。对了,韩世忠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但他战略眼光不行,还是渣。

李申之随即换上了一副苦脸:“可是我的军事能力,也是个渣渣啊。纸上谈兵谁都会,真要带兵上战场,完全是两码事。”

身怀绝迹的李申之,怎么会少了带兵打仗这种无用的知识呢?只不过带兵打仗的基础小知识越多,他越觉得带兵的困难。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领着一万人出去行军,茅房该怎么挖,伙食该怎么安排,三百里的行军距离该怎么安排,谁先走谁后走,怎么分散出发,到地方怎么集合起来,统统都是学问。

绝大多数的键盘侠们,说起战术战略来滔滔不绝,睥睨天下。但要说到怎么把一万人全须全尾地带到三百里外的指定地点,还真没几个人能比得过被耻笑了两千年的赵括和马谡。

就这,才仅仅是行军,还没摸到打仗的边呢。

大宋朝从赵光义开始,一帮子文人始终秉承着“我上我也行”的混账思路,打了败仗拼命跑,完全不管士兵们的死活,才导致了两宋一场场的“先胜后败”,一次次地挫伤着大宋的元气,一回回地掐灭大宋中兴的势头。

像极了“顺风浪,逆风投”的小学生。李申之在心中暗暗吐槽。

李申之的叫苦显得很没有骨气,但是不仅没有招致两位大佬的鄙视,反倒得到了很大的认可。

岳飞说道:“想那赵国的赵括,蜀国的马谡,军事才能不可谓不强,胆识谋略不可谓不大,却在带兵打仗之时过于自大,过于草率。申之年纪轻轻,就能有这分谨慎,着实不易啊。”

何铸也是不吝夸赞之色,说道:“国朝在迁都临安多年之后,人心思安,能征善战之士屡遭打压。年轻一辈中,能有志气如申之者,越来越少了。”

李申之一阵腹诽:你这是要捧杀我吗?有为的年轻人太多了,又不差我一个。你这么捧我,无非是想给我戴一顶高帽子,然后把我当驴使唤罢了。

何铸继续说道:“此次前往应天府,虽是知县,但也是附郭的知县,不出意外的话就在府治宋城县。官家到时会授意张相公,凡事都与你商量再行。”

附郭知县,意思就是州府城中的知县。大概意思就是,你是市政府驻地的社区主任,虽然管着这片地方,其实谁也管不了。在过去,都是“三生不幸”的人,才会当上附郭知县。

好在李申之不在意这些。既然决定了让他跟张浚搭班子,他就有一百种方法让张浚与他同舟共济。

但是现在,他还需要补上一块最大的短板。

“接下来,岳帅会如何安排?”李申之岔开话题,转而问起了岳飞的情况。

岳飞含笑不语,只是默默喝茶,何铸接过话头,说道:“按照官家的意思,岳帅会被流放两年。”

岳飞的案子是何铸审的,证据也是他搜集的。之前就说过,让岳飞流放两年的罪行,铁证如山,岳飞自身也认罪认罚。

再说,岳飞又不是第一次被闲置。反正宋金和议达成,宋金两国之间暂时也不会打仗,他刚好找个地方休息两年。

李申之说道:“定了流放的地点了吗?”

同样是流放,对不同的人,待遇能从天上差到地上。

就拿北宋来说,流放一千里,从开封城向北一千里,能到达沧州的宋辽边境,跟个大头兵一样戍边。但这还不是最坏的,要是向西走上一千里,到达延安,那可是宋夏的边境,实打实地交战,要打仗的。

若是经过一番上下打点,就能换一个方向流放。比如向南一千里,大概是武汉。向东南一千里,才刚到南京,还不够资格走到杭州呢。

既然秦桧死了,岳飞的事情大概率会低调处理,随便找个地方流放,走个过场罢了。但是流放到哪里,意义可就不同了。

何铸摇了摇头,说道:“暂时还没定。具体流放到什么地方,官家没给个定论。但是照往常看,很可能去福建。”

宋朝的流放也有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草民的流放,通常是往北走,往西走,让他们去边境充军打仗,秉持着废物重新利用的想法,让他们服刑的时候继续为帝国发光发热。

对于文人的流放,却经常是往东走,往南走,最常见的地方是福建、广东、海南,让他们去教化民风,发展当地经济。要严格说起来,也是一种废物重新利用,让他们服刑的时候也不闲着。有趣的是,福建、广东的经济,大约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打下的基础,恐怕与大宋政府的无心之举不无关系。

按照大宋的官场惯例,以及岳飞的预审预判,从临安向南一千里,福建的概率最大。

“一千里?”李申之若有所思,问道:“流放的地方可以选吗?”

流放的地方当然不可以选,这是朝廷的法度。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只要上下活动得当,这事儿未必没得商量。

何铸问道:“你打算让岳帅去哪?”面对眼前的这个不满二十岁,连科举还没考上的年轻人,何铸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是真心地在请教。

李申之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应天府如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