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不怂 > 七、旧法新用

大宋不怂 七、旧法新用

作者:七桃散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59:48 来源:笔趣阁

正当众人一筹莫展之际,小和尚李修缘一语惊醒梦中人。

“这个办法不错。”李清照拍手叫好:“和尚们为了宣扬佛教,时常免费散发经书,还顺带着赠送一些小物件,百姓们趋之若鹜。”

这个办法……果然好!

李申之仿佛已经看到,老头儿老太太们开始奔走相告“好消息”,呼朋唤友地连夜联系好伙伴,第二天去哪里排队领鸡蛋去。

宋朝果然是商业气息最浓的一个朝代,一千年前创造的套路,都二十一世纪了依然被人玩得飞起。

陆游问道:“此法虽然不错,但是佛门的经书用的是雕版印刷,都有现成的雕版。咱们想要散布谣言,一时之间去哪里搞雕版呢?”

“这还不简单。”李申之笑道:“活字印刷呗。”

活字印刷在北宋时期就出现了,南宋时期更加地成熟发达,刚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不料,李清照、李修缘和陆游三人,齐齐摇头:“不妥。”

“为何不妥?”李申之有些不解,难道活字印刷与自己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吗?

确实不太一样。

陆游解释道:“活字印刷用的是陶泥烧块之后做的活字,印上百十张之后效果便下降,需要更换字块。好一些的活字能印上千张,已经是极限了。咱们要想靠印字发书来造谣秦桧,所印之数不下万册,整个临安城没有哪个作坊有这般能耐。”

泥活字通常用来印族谱,或者是报纸,每一套版印的数量有限,最多百十套,泥活字足以应付。

比如印族谱的工匠,就用一些质量稍差的泥活字,用来控制成本。若是有损坏的泥活字,再塑一块便是。对于一些常用字,或者是姓氏的字,通常都会预备上百块。

泥活字毕竟是泥做的,印刷的数量多了,会导致印面长时间浸染在油墨中,水、墨、油便会慢慢地渗入泥中,造成字迹模糊,甚至泥活字直接崩裂。

那些能印上千次的泥活字,只存在于皇家之中。

要是这么算的话,活字印刷确实行不通。

李申之忽然灵光一现,问李修缘道:“那佛经是如何印那么多的?”

佛经既然能免费发放,肯定造价不会很高。那么具备智慧的佛教,断然不会乱花钱,还没宣扬佛教,先把自己给穷死。

李修缘说道:“印佛经用雕版印刷。”

“呃……”李申之觉得自己还是孟浪了些。

事实上,在现代打印技术成熟之前,雕版印刷一直是印刷界的主流,就连铅字印刷都没能彻底干掉雕版印刷。一套雕版的印刷数量都是千次起步,高的甚至可以印刷上万套,成本比活字印刷低了不知多少倍。

于是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有了自己的分工。活字印刷用于内容灵活多变,发行量少的印刷品,比如家谱、报纸、考试小抄。雕版印刷用于内容固定,发行量大的印刷品,比如经书,佛经,四书五经,古籍等等。

到了现代,宋代印刷的各种古籍是华夏文明的主要保存着,其印刷业之发达可见一斑。若是某一套古籍能找到“宋刻本”,其可信度要远远超过面目全非的“四库本”。甚至于碑刻的拓本,也以“宋拓本”最优。

然而雕版印刷也有自己的缺点,那就是制作麻烦。

偏偏李申之要的,是两者的结合体,既要内容灵活多变,又要数量大。

怎么办?怎么办?

李申之手指敲击着桌子,必须要赶紧想出个办法来,要不然岳银瓶那虎娘们儿又要搞刺杀去了。

“有了!”李申之眼前一亮,说道:“既然泥活字的使用次数有限,为何不搞铜活字?”

“这……”在坐的几个文人面面相觑,仿佛看傻子一样看着李申之。

陆游说道:“有造铜活字的功夫,还不如造雕版呢,还能更快一些。”

李申之闻言,点了点头:看来铜活字完全可以满足印刷数量,只是制造工艺上有些麻烦而已。

众人看他面露喜色,不仅没有被陆游吓倒,反而开心地点头,有点担心他是不是魔怔了。

李修缘远观面色,看到李申之无恙,示意众人安心,说道:“且听听大哥怎么说。”

只要李修缘说他没事,众人暂时不用为李申之的健康担忧。

李申之说道:“咱们印发的谣言,通篇不过百余字,制造铜活字只需要千枚便可,如此算法可对?”

李清照对出版业颇为熟悉,说道:“若是编造的谣言只用常用字,文章虽有些难写,但这些字也勉强够用。可是你打算怎么搞铜活字?”

李清照已经开始为写文章打腹稿。

写一篇文章很难,用规定的文字和规定数量的文字写一篇文章,更是难上加难,非大文豪无法驾驭。

恰好李申之身边最不缺的,就是大文豪。

关键是怎样才能搞出铜活字来?

木雕版的雕刻已然非常繁复,更何况在铜上面雕刻。在铜上面雕刻文字,比在木头上雕刻难了百倍不止,用铜活字岂不是舍近即远。

对于李申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在铜块上刻字,大家持怀疑态度。

办法当然有,不仅有,还很成熟。

“很简单。”李申之说道:“只需要把石蜡熔后涂抹在铜锭之上,然后在石蜡上刻出文字,将硫酸滴在其上,只需半柱香时间,硫酸便能深入石蜡的刻痕,在铜锭表面留下文字的痕迹。再将石蜡热熔清洗之后,一个铜活字就造好了。用此法制造,一夜之间便能造出上千枚铜活字。”

蚀刻法,在现代社会都广泛使用的雕刻办法,不仅能用于金属,还能用于玻璃、塑料等物品,用途非常广泛,最早出现与十五世纪。

在李申之看来,十五世纪也好,十二世纪也罢,反正都是古代,想必提前发明出来难度不会很大。

说完之后,大家并没有很振奋的神情。

今晚的第一捧哏陆游说道:“若真有此法,倒也当用。只是这硫酸是何物?从何处可得?”

李申之一愣:对啊,硫酸是何物?

他当然知道硫酸是什么,H2SO4,理工科出生的他不仅知道这是何物,还知道如何制备这玩意。

可他不知道宋人如何称呼这玩意儿。

就像你明明跟他很熟,却怎么也叫不出他的名字。

李申之拼命地搜索脑子里无用的小知识,回忆着古人奇葩的命名法则,试探着问道:“硫水?”

众人摇了摇头,表示没听说过。

“璜油?”李申之又换了个说法。

众人依旧摇头,表示没听说过。

李申之不停地鼓励自己:要相信古代的炼丹术,硫酸、硝酸肯定已经出现了,只不过还不叫这个名字罢了。

成败就在此一举了,一定要想出来!

这一瞬间,李申之头发都掉了好几根,发际线隐隐地退后了一毫米。

忽然,李修缘一拍脑袋问道:“兄长说的可是‘绿矾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