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 第三百五十八章 八条建议,配合默契(上)

冯一博拉着忠顺亲王的一条腿,就这么大摇大摆的往宫外走。棨

在他的身后,拖出长长的一条血痕。

元春抱着孩子与他并肩,怕小皇子看到尸体,还将小皇子的脑袋埋在胸口。

一路上,宫人、内侍们见了这个情形,早已吓得四散奔逃。

等到了太极宫门口,三人一尸才被拦住。

守卫如临大敌,手中腰刀对向冯一博。

“侍卫兄弟们,请将宫门打开,娘娘有话要和外面的朝臣们说。”

冯一博见此笑了笑,还朝身旁元春一指,道:棨

“刚刚忠顺亲王暴起,要刺杀娘娘和皇嗣,我为了护驾才将其击毙,现在正是和娘娘一起面见百官,好说明情况。”

元春一听,也忙开口道:

“开宫门,本宫要见诸位臣公。”

几个守卫对视一眼,小声说了几句,就有一人上前道:

“请娘娘过来一些,我们要确认您的安全。”

见元春果然上前几步,守卫们才松了口气。

随后,等候已久百官就见太极宫后宫的宫门忽然打开。棨

百官们立刻一静,随后忙回到各自的位置站好。

他们一眼就看到元春抱着小皇子出来,有人都要开口迎接新君了。

可很快,百官又都不由后退几步。

无他,只是看到了后面冯一博拖着忠顺亲王的尸体。

“好贼子!你怎敢在宫中杀人?”

“龙禁尉呢?还不将他拿下!”

“……”棨

一时间,宫门外的百官乱作一团,却无人上前。

有的人失控大喊,有的人高声谩骂。

这些都还算表现好的。

可能是经历过皇帝被刺杀之事,有人有了应激反应。

一见忠顺亲王死了,第一反应是转身就跑。

而原本留守都中的官员,则大多是脑子里嗡嗡嗡的。

他们还没经历过这样的事,一时有些理解不了。棨

堂堂亲王就这么死了?

冯一博拖着忠顺亲王的尸体,走到宫门外。

出来的时候,还双手合力才出了宫门。

实在是宫里的门槛太高,差点把尸体卡住。

出来之后,他就将忠顺亲王的尸体往前一甩。

留下的文武百官顿时又退后几步。

刚刚大喊大叫和谩骂之人,见此都为之一静。棨

冯一博则借机高声宣布道:

“刺王杀大行皇帝的罪魁祸首忠顺亲王已经伏诛,还请龙禁尉的兄弟们,控制住刚才那些为忠顺亲王摇旗呐喊之人!说不定两边就有什么不可告人的联系!”

这话一出,场面顿时再次失控。

守护大行皇帝棺椁的龙禁尉,已经分出部分将这边围住,正犹豫着是不是要上前拿下冯一博。

现在一听这话,顿时有些发懵。

三百龙禁尉,回来的就一百多。

现在听说这事和忠顺亲王有关,经历了刺杀的人难免有些难以置信,一时都有些迟疑起来。棨

而文武百官的反应,则依旧各有不同。

有的人一脸难以置信的道:

“忠顺亲王刺王杀驾?这怎么可能!”

还有的人继续谩骂:

“胡说八道!我看他是疯了!”

还有的人对龙禁尉吆五喝六:

“怎么还不拿下此人,莫要伤了皇嗣!”棨

“……”

元春见此,知道该她上场了。

她抱着孩子上前几步,和冯一博并肩而站,也高声道:

“诸位臣公,请听本宫一言!”

说到这里,她还伸手虚按。

太极宫前的文武百官见此,都立刻陷入静默状态。

“本宫可以作证,冯将军所言句句属实!”棨

群臣一听,顿时面面相觑。

若是冯一博一面之词,他们还可以质疑。

现在贾妃这个未来的太后出面,他们就没法再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了。

“刚刚就在凤藻宫中,逆首忠顺亲王欲以麻绳勒死我们孤儿寡母。”

说到差点被勒死,元春就一脸的凄苦。

她似乎回想起来还有些害怕,紧了紧怀里的孩子,才继续道:

“他还说在送葬的途中已经刺杀了大行皇帝,现在只要杀了我们母子,就能登上大位!”棨

“不仅如此,他还对冯将军诱之以利,想要冯将军和他一起动手,说杀了我们母子就能晋为王爵。”

元春说到这里,一脸感激的看向冯一博,抱着孩子微微俯身道:

“幸而冯将军深明大义,始终不肯答应,”

冯一博连道几声:“不敢!都是臣应该做的”。

无论是刺杀景顺帝,还是刺杀贾妃和皇子。

又或者是以王爵收买人心。

两人口中这些忠顺亲王的所作所为,都让百官有些难以置信。棨

可现在,却又不得不信。

其实仔细想想,就明白皇家的子嗣单薄。

若是忠顺亲王真的这样做了,那就成为继承皇位的唯一人选。

即使弑兄杀侄,他们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毕竟这是皇家内部的矛盾,夺嫡向来也都充满血腥。

之前也只是事发突然,他们才一时转不过这个弯来。

这时仔细一想,就知道这个可能性真的不小。棨

而此时,元春的脑海中浮现的,是出来之前,冯一博对她的叮嘱。

“第一,必须要说明忠顺亲王刚刚行刺你,才会被我杀死,他在动手的时候,还想收买我,并亲口承认杀了圣上,想要篡位。”

她见百官都陷入沉思没有反驳,才松了口气,又继续说道:

“逆首见收买不成,就狗急跳墙想要亲自动手,冯将军被逼无奈上前阻拦,两人就缠斗起来,天幸冯将军身手矫健,很快将其击毙,这才将我们母子救下。”

说到这里,她一副劫后余生的模样,感慨道:

“现在想想本宫还有些后怕,我若死了倒是没什么,若是皇儿有什么不测,那大行皇帝就绝后了,真是不敢深想……”

这一番说辞,让太极宫门外的百官都陷入了短暂的沉默。棨

“还请娘娘宽心!只是冯将军已然诛杀逆首,当务之急还是控制住其余党羽,免得有人闻讯逃走。”

事关生死,李守中第一次站出来发声支持徒弟。

朝中群龙无首之际,他这个礼部尚书的态度也就尤为重要。

“不错!我们相信冯将军的为人,更相信娘娘所言,逆首被皇位迷了心窍也是有的!”

“冯将军这也不是第一次救了娘娘,你们又何必大惊小怪?”

“娘娘平安无事就好,既然逆首已诛,该尽快抓其同党才是!”

有人开头,开国一脉的人也出来声援了。棨

“冯将军向来一心为国,大魏谁人不知?”

“东海郡都是冯将军劝说归附,若不是被逼急了,他怎会轻下杀手?”

“不愧为冯稼轩,真真文武双全!”

“……”

李守中一出声,不少人纷纷声援。

除了开国一脉声援是为了元春,其余多是南方出身的官员。

他们虽然不少都曾是李守中的门下,但此时这么多人都站出来,还是有些出乎众人的意料。棨

其实无他,只是他们都清楚一件事。

只要新皇继位,李守中大概率入阁。

无论是张松越和陈勤之病倒,还是潜邸旧臣夏语冰失去了靠山。

内阁之中,怎么也能腾出一个位置了。

而李守中不仅身为礼部尚书,还和贾家是亲家。

入阁之事基本就是板上钉钉的了。

冯一博见恩师一出手,立刻扭转了局势。棨

他便借着这个机会,直接朝元春一拜,高声道:

“如今逆首已经伏诛,除了尽快抓捕党羽外,臣斗胆请新皇尽快登极,方能稳住人心!”

不管怎么说,先把元春母子的地位确定下来再说。

等到新皇登极之后,元春就成了太后。

就算现在有人质疑他们这套并不缜密的说辞又如何?

到那时,想必没人会没眼色到,为了一个死了的逆首,去质疑太后吧?

当然,不缜密也只是相对的。棨

若不是冯一博知道,忠顺亲王不会傻到真的说出自己行刺景顺帝的事。

但只要一去查证,应该很快就能确定这个谋逆的事实。

那时候,说忠顺亲王是得意忘形才功亏一篑,就顺理成章了。

“臣等斗胆请新皇登极!”

“国不可一日无君,臣等请新皇登极!”

外面文武百官早就准备了这一出,只是被忠顺亲王之死打乱了节奏。

如今冯一博这一带头,立刻都跟着一起劝进。棨

尤其是开国一脉,最是积极。

景顺帝一死,他们的心放下一半。

另一半就是等小皇子登极,他们这些老亲都跟着沾光。

再加上忠顺亲王也死了,新贵群龙无首。

他们这些开国勋贵,有了新皇作为靠山,又没了新贵这个对手,就感觉自己又站起来了。

其中贾家几个有职的,此时心中都乐开了花。

刚刚听说元春母子差点遇刺,贾府众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棨

幸好冯一博这个老亲也跟着进去,不然贾家的富贵就到此为止了。

真让忠顺亲王上位,贾家就是第一个倒霉的。

现在贾府大姑娘的儿子就要坐上皇位,贾家的富贵又能延续几代。

甚至都觉得,贾家马上就要重现辉煌了!

他们倒是不好自己出声,就鼓动老亲们劝进。

百官本就群龙无首,现在新贵也没了领袖。

非李守中门下的新党和其余的新贵,都默不作声的看着事态的发展。棨

他们其实也知道,大势不可违。

新贵们更知道,他们很可能跟着忠顺亲王吃瓜烙了。

好在他们虽然和忠顺亲王走得近,却大多并未参与谋逆之事。

因此这时反而不少人都心存侥幸。

这边由元春代表小皇子三请三让之后,便定下了登极之事。

在冯一博的提醒下,龙禁尉又派人联络京营,先将忠顺王府控制起来。

这边又将景顺帝停灵在太极宫,百官哭灵就不赘述。棨

只说安排好后,由礼部右侍郎郝振林主持,文武百官跟随。

元春带着小皇子前往城郊,匆匆去举办祭天祀地的仪式。

路上,礼部就商议起景顺帝的谥号和小皇帝的年号。

景顺帝的谥号倒是没什么分歧,很快就顺利定下了“孝景”。

天泰和景顺这父子俩,也凑了一对“文景”。

可惜,就是都没“治”过。

到了新皇年号,却引起了一番讨论。棨

郝振林的建议是用“正统”二字。

众礼部官员倒是纷纷点头,都明白他的意思。

这是在隐隐说明,皇家只剩这一个血脉了。

他不是正统谁是正统?

可这个年号一出,却引起冯一博的激烈反对。

他向来不怎么参与这事,这一次却连委婉一下都没有,就直接道:

“皇子本就是正统,若是一味强调反而让人多想,我觉得这个年号有些不妥。”棨

很显然,多想的人正是他。

其一,自然是因为小皇子大概率是他的儿子。

若叫了“正统”,他难免有些心虚。

其二,则是这个年号可不吉利。

毕竟,前世堡宗用的就是这个年号。

虽然有些不理解徒弟为什么一反常态,这样激烈的反对。

但李守中想了想,就开口道:棨

“不如用‘宣治’如何?”

冯一博想都没想,就立刻点头,还赞道:

“恩师说的这个极好!”

他甚至都没想这个年号代表的意义,就干干巴巴的称赞起来。

反正只要不是“正统”,别说用“宣治”,就是“宣德”都行!

其实,李守中提出的这个“宣治”有两重意思。

一是宣而治之为道,有无为之治的意思。棨

也就是暗指,新皇还不能亲政,因此算是“无为而治”。

二也是接续父祖的“文景”,以期“治”世的到来。

郝振林稍一沉吟就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也跟着称赞了几句。

“宣而治之,部堂大人高见!”

毕竟这个即将入阁的顶头上司说话了,他自然从善如流。

见三个大佬达成共识,其他礼部官员自然也没意见。

商议了好年号,新出炉的“宣治帝”也到了祭坛。棨

祭天祀地的一应礼仪,暂不细表。

只说祭天祀地之后,满朝文武山呼万岁,新皇就算是正式登极。

随后,百官将新皇送回太极殿,又分列两旁。

元春抱着新上任的宣治帝,一步一步登上丹陛。

她将小皇子往龙座上一放,满朝文武再次山呼万岁。

礼毕,元春又按照礼部给的建议,宣布了大行皇帝的谥号为“孝景”。

“冯将军击毙逆首,又救我们母子于旦夕之间,此大功不能不赏!”棨

眼见新皇和先帝的事都尘埃落定,元春就发出了感慨。

百官对此倒是都有心理准备。

冯一博现在身上有的功劳不少,有为先帝报仇,又有救驾之功,还有劝进之功。

所以,给他加官进爵也是应有之事。

可接下来的话,却让他们大惊失色!

“冯将军本就已经是二等爵,又力挽大魏之将倾,本宫想着该晋封为国公,不如……”

元春故作沉吟了一下,才展颜笑道:棨

“冯将军起于江南,不如就楚国公吧!诸位臣公觉得如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