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 第三百六十九章 争夺九边

朝会上,侍班官员正在宣读大会议题。嚝

“……经龙鳞卫查证,九省统制仇栾与逆首的信件往来极为频繁,虽无明确证据表明其参与谋逆,但其中涉及以权谋私等事,稳妥起见暂停其职宣召回京,以便详查究竟!”

最近,贾琏颇有几分意气风发。

接手龙鳞卫之后,他已经成为贾家名副其实的顶梁柱。

谁让荣宁二府之中,就剩他一个实职了?

再加上,荣府的爵位本就是他的囊中之物。

在一应老亲眼里,他比起宝玉这个亲国舅还国舅。

甚至,他进宫觐见的次数,已经远超王夫人。嚝

忠顺亲王的事,就是他近期工作的重中之重。

贾琏虽然没什么经验,但胜在细心。

几乎事无巨细,一五一十的上报元春处置。

对于仇栾的此事,开国一脉也已经多次上过奏疏弹劾。

只是龙鳞卫一直没有找到谋逆的真凭实据,这才拖到现在。

这一次,元春和内阁商议之后,最终还是决定先召回仇栾再说。

但委派接任九边的人选,内阁几人却各执一词。嚝

在和冯一博沟通之后,她就将此事拿到朝会上进行商讨。

侍班官员宣读完毕,珠帘之后的元春便沉声道:

“九边重地关系社稷安危,需一稳妥人选接手方可,诸公可有合适人选?”

她一出口,就直接让人举荐继任之人。

完全不给新贵讲情的机会。

新贵们见此,也只能暗叹一声。

还不等他们反应,就有人上前一拜,高声道:嚝

“臣举荐镇国公牛清之孙,一等伯牛继宗代陛下巡视九边,以安军民之心!”

此人是开国一脉平原侯之孙,世袭二等男蒋子宁。

“镇国公早年经略辽东,对于边地极为熟稔,牛伯爷深得家中传承,定能保九边无虞!”

开国一脉早就觊觎九边,即使没有龙鳞卫的调查,他们也已经多次上疏提及此事。

而镇国公牛清在世的时候,九边正是牛家的地盘。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牛家和贾家类似,就剩下一个空头爵位了。

这一次,开国一脉显然抱着恢复祖上荣光的打算。嚝

所以他们经过再三磋商,经过离子交换之后,达成了共识。

定下的人选就是镇国公府的牛继宗。

但这话一出,立刻有新贵上前反驳道:

“镇国公他老人家若在世自然没问题,可牛伯爷并无带兵经验,恐一时间难以驾驭边地将士!”

边地将士素来桀骜,没点军中资历的也确实难以服众。

牛家和贾家一样,都是军功起家。

而牛家在边地的声望犹存,按理说没什么问题。嚝

可问题是,牛继宗和贾赦一样,并无带兵经验。

九边又不是京营,若是出了岔子难免危及江山社稷。

让一个没有带兵经验的人去九边主持大局,确实有些难顶。

“牛伯爷虽无带兵经验,但家学渊源,兵书战策和马上功夫都不曾落下,何况牛家曾在边地多年,边地老人谁不知道?”

蒋子宁冷笑着回敬了两句,又阴阳怪气的道:

“最主要的,牛家向来忠心无二,从未曾出过岔子,还有谁比牛伯爷去边地更为稳妥?”

大魏先后出过两次刺王杀驾的事件。嚝

一次是义忠亲王,一次是忠顺亲王。

忠顺亲王不说,主要涉及的都是新贵。

而义忠亲王那事,开国一脉可牵连甚广。

但两次谋逆,却都和牛家无关。

他这话,多多少少也让受到牵累的开国一脉有些不自在。

也算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但显然,这话主要是在告诉新贵要有点自知之明。嚝

毕竟新贵多多少少的,都和忠顺亲王有所牵连。

即使不用牛继宗,也轮不到他们。

果然,新贵那人闻言,顿时一脸怒容。

可即使脸上憋得通红,却又说不出反驳的话来。

“臣举荐楚国侯冯渊!”

这时,白家锦忽然出列,朝丹陛一拜,又高声道:

“牛家虽是世家,可牛伯爷毕竟没有带兵的经验,若是平时还好,可以给他时间慢慢接手,可此时大魏最需要的就是稳妥!”嚝

说道此处,他朝冯一博看了一眼,笑着道:

“而楚国侯在江南和东海屡立奇功,世所共知,压服边地兵将自然也不在话下!尤其楚国侯亲手诛灭逆首,忠心更是天地可鉴!”

这话一出,满朝文武都是一愣。

如果单说冯一博的资格,那肯定是够了的。

但按照目前朝局形势来看,太后能允许她最信任之人离开都中?

开国一脉和新党,都像看傻子一样看着白家锦。

他们心中无不吐槽:你说你这不是自找没趣吗?嚝

而白家锦看似推崇冯一博,实则也是实在没办法了。

新贵好不容易才获得了九边的权力,还没捂热乎就要交出去了。

若是之前也还罢了,不过是恢复原样。

可现在交给开国一脉,那倭国的赔款不就彻底落空了?

然而,正如蒋子宁所言。

新贵大多和忠顺亲王有所牵连,眼下肯定得不到太后的信任。

正是因此,他才急中生智,举荐这个救驾有功,因而太后最为信任的人。嚝

而冯一博不仅是太后最为信任的人,又是倭国议和的参与者。

至少也会保证,赔款这笔庞大的利益不会全部旁落。

即使他可能会占去部分,甚至大半。

那也总比开国一脉去了之后,他们点滴都无的好吧?

此时元春闻言,顿时就急了。

也不等冯一博说话,就立刻回应道:

“楚国侯虽功勋卓著,但却并未去过九边,一时恐也难以接手,诸公可还有别的适合人选吗?”嚝

她自然不可能让冯一博远赴辽东,那样很多事就无法沟通了。

即使是一点可能也不行。

所以元春压根没给任何人反驳的机会,拒绝的干脆利落。

百官闻言,都是一副“果然如此”的模样。

白家锦也只能暗叹一声,明白此事定然行不通了。

当即,他一咬牙,又道:

“庆国公老成持重,可担此大任!”嚝

在世的国公,庆国公算是硕果仅存。

说是大魏的定海神针也不为过。

然而……

都不用开国一脉再派人出来,蒋子宁就失笑道:

“庆国公若是能去自然最好不过,可他老人家已经多年不问政事,在家颐养天年,再说,他老人家的身体,哪还经得起这样的折腾?”

庆国公早在天泰帝时期,就已经功成身退,回家享清福去了。

除了偶尔和各家老人走动一二,就整日阖门自守,不预政事。嚝

新贵这边的事,他更是不闻不问,几乎从没参与过两边争锋。

此时白家锦提起他,显然代表新贵已经山穷水尽。

眼见两边在朝堂上你来我往,争得不亦乐乎。

元春无奈的摆了摆手,侍班官员立刻道:

“肃静!”

开国一脉和新贵的人,都忿忿的各自闭嘴。

白家锦也连忙借坡下驴,回了队列之中。嚝

元春这时微微侧身,看向前排道:

“诸位阁老和楚国侯怎么看?”

这些日子,她向来毫不掩饰对冯一博的信任。

这样反而更显两人正大光明。

就连平时本该问政内阁的时候,她也必然要带上一句楚国侯。

朝中百官对此,从最开始的惊诧莫名,到现在已经习惯。

毕竟,“小阁老”的雅称,不就是这么来的?嚝

内阁几人自然明白,元春问的其实就是冯一博。

所以他们一个个老神在在,谁也不动。

这时,冯一博不紧不慢的上前一拜,朗声道:

“回陛下和太后,依臣建议,不如让前九省都检点王子腾王大人巡边,足以安定九边军民之心。”

新贵们闻言,顿时如丧考妣。

他们都知道冯一博出声,元春就没有不答应的道理。

更何况,王子腾这个人选确实也算稳妥。嚝

除非,他们把景顺帝拿出来卖惨。

可问题是,王子腾去职的事并没具体缘由。

在不知内情的外人看来,也只是景顺帝在打压开国一脉。

最后景顺帝还看在元春的面上,并没对王子腾逼迫太过。

因为,王子腾并未治罪,而是告老还乡的。

开国一脉这边一听,除了牛继宗之外,全都大喜过望。

他们怎么没想到王子腾呢?嚝

相比牛家镇守九边已经隔了一代帝王,王子腾可才卸任没多久。

最重要的就是,王子腾是元春的亲舅舅!

由他接手不仅稳妥,必然还能得到太后的支持!

看似恍然,实则就是灯下黑。

因为他们太急于重新划分利益。

失势的王家,早就被开国一脉抛在脑后了。

他们刚要附和,却听冯一博又道:嚝

“但太后和陛下,最好还是定下巡边的期限,并观其经略的成果,以避免前车之鉴。”

言外之意,还是要给王子腾加点约束。

干得好,那就继续干。

干得不好,也留了换人的口子。

此前王子腾经略九边的时候,算是功过参半。

毕竟还是做出了些成绩的。

景顺帝又只让他告老,并没撕破脸皮。嚝

因此冯一博也不好直接说他的错处,只含糊的提了一句“前车之鉴”。

懂得都懂。

如果为了稳定局势,用他倒是没问题。

但冯一博此时举荐他,其实是冒着风险的。

然而边地太过重要,朝中又确实没几个人能担此大任。

冯一博必须想办法弄个自己人过去,好配合给倭国施压,以保证议和条款的顺利执行。

而王子腾此前的任人唯亲,正是冯一博想要的。嚝

再加上,此前卡经略辽东之时的战略又极有野心。

兴建堡垒之事,还曾得李守中的夸赞。

冯一博也觉得堡垒防线若是能成,边地隐患解决大半。

甚至就像李守中说的那样,大魏“再添八百里疆域”也不是不可能。

只要这个战略实现,对于大魏来说绝对是件好事。

因此,他举荐王子腾就在情理之中。

只是景顺帝和张松越都在的时候,他都敢大张旗鼓的任人唯亲和捞钱。嚝

如今又成了太后的亲舅舅,皇帝的亲舅公。

真要放开手脚,还不把国库搬空了?

所以,加上一些束缚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王大人曾经略九边,定然可以压服边地兵将!”

“不错,王家世代忠烈,可担此大任!”

“楚国侯的建议稳妥至极,臣等附议!”

“……”嚝

不管怎么说,王子腾也是开国一脉的一员。

眼见牛继宗没戏,他们自然退而求其次。

况且,太后舅舅的忠心自然无虞。

一时间,开国一脉的众人自然纷纷附和。

元春早和冯一博沟通过了,但此时还是要走个形势,便问内阁几人道:

“诸位阁老觉得如何?”

听到元春的问话,陈勤之惜字如金的道:嚝

“可。”

对于冯一博的提议,他依旧和之前一样没有拒绝。

毕竟他也知道,王子腾贪归贪,但比起其他人选,终究是个能办事的。

而李守中对王子腾的观感,则有些复杂。

此前元春和内阁商议,就是他持反对意见。

说起来,他既对王子腾的战略认可,又深恨其贪。

但徒弟这个建议,如今得到满朝文武的支持。嚝

在如今的局势看来,确实也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了。

沉吟片刻,他也只能叹道:

“不如加派科道作为监军,以观其言行,如实汇报都中。”

既然不能换人,那就想办法监督他吧!

其实奉旨巡边就类似督军的职务,在督军身边再加个监军,难免有些画蛇添足的意思。

可他这话一出,新党和新贵顿时眼睛一亮。

“臣附议!”嚝

“臣等附议!”

一时间,附议声连绵不断。

“不可!”

这一次,出声的是开国一脉的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

陈家受到义忠亲王之事的牵连,爵位即将断绝。

新皇登基,开国一脉都想恢复祖上荣光。

一向低调的陈瑞文,这一次也格外积极。嚝

此时他上前一拜,朗声道:

“启奏陛下和太后,前线统兵,尤其是九边这样的重地,最忌令出多门,若有科道跟随,岂非束手束脚?”

开国一脉争着抢着要去九边,要的可不仅是兵权。

开玩笑,有人监视还怎么划分赔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