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 第四百零八章 满月酒【下】

冯府西院。

一众未出阁的姑娘此时都聚在一起,正围观襁褓中的小冯灿。

小冯灿满月,她们自然也不会空手而来。

手艺好的,准备了亲手做的衣帽鞋袜。

手中宽裕的,准备的就是长命锁、项圈、手镯等金银饰品。

还有人带的络子、香囊、包被等,不一而足。

不论价值,也都是姑娘们的一番心意。

这其中,属黛玉送的最为特别。

毕竟将来也是一家人,出手就是一张珍品的字帖。

字帖的内容是《千字文》,正合启蒙之意。

但《千字文》很多书法家都写过,这幅字帖之所以是珍品,则是因为它是王羲之的七世孙禅师智永所书。

相传这位禅师为了发扬祖上的书法,曾手写《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诸多寺庙。

可惜的是,这八百余份最后只流传下来不到十副。

让如今还有收藏之人,无不奉为至宝。

黛玉从家里把这副字拿出来,让林如海都有些不舍。

不过想想是送到冯家,将来自己随时都能看到,这才没有阻拦。

只是难免暗自感慨,真是女生外向。

此时探春第一眼看到襁褓中的小婴儿,就不由低呼一声:

“灿哥儿简直和冯大哥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旁边湘云闻言却撇撇嘴,滴咕道:

“我看倒是更像宝姐姐,你看这眉眼和脸型,明显是宝姐姐的模样!”

她俩碰到一起就会斗几句嘴,今天自然也不例外。

“咯咯!这有什么好争的?灿哥儿定然兼具父母的优点,模样不会差就对了!”

黛玉掩嘴轻笑,又打趣道:

“倒是你们俩,聚在一起就斗嘴,将来怕是不会寂寞了!”

今年国丧之后,两人就将远嫁海外。

如今听黛玉调侃,她们都难得没有回嘴。

一时都似想到什么,有些复杂的对视一眼。

她们两个自然不是在争风吃醋,而是想到即将离开故土和家人,难免有些触动。

毕竟还是十五六岁的年纪,哪怕是自己选择要去海外,向来又以开朗活泼示人的湘云,此时也难免有些怅然。

黛玉素来敏感。

一见她们这副模样,顿时明白自己不该在这个时候提起这个。

可她素来又有几分傲气。

即使知道自己说错了,想要往回拉几句,却也一时开不了口。

若是平时,自然有宝钗给她托底,帮忙转圜一二。

可现在,宝钗正倚在炕的另一边,眼睛却都在小冯灿的身上,并未听见她们的议论。

正在黛玉心中挣扎着,想要出声安慰两句的时候,一向少言寡语的惜春忽地道:

“咦?他笑了!他笑了!”

哪怕孤僻如她,见到小冯灿的笑容,心也要被融化了。

黛玉顿时松了口气,看着为她解围的小冯灿,心中难免有些感慨。

平时都是宝钗给她解围,现在轮到宝钗的儿子了。

探春和湘云的注意力也被转移过去,脸上的惆怅转瞬不见,都围过去逗弄起冯灿来。

“喔喔喔!”

“咯咯咯!”

“灿哥儿!看看姨娘!”

“……”

见两人都不在惆怅,黛玉默默退了几步,来到宝钗身边坐下。

宝钗什么也没说,只轻轻拉住她的手。

两人相视

一笑,随后一起含笑看着姐妹们逗弄小冯灿。

看了一阵,小冯灿就被奶娘抱到一旁喂奶。

女孩们意犹未尽,还在小声议论着。

黛玉这时才小声问道:

“姐姐,你这些日子恢复得怎么样了?”

她听人说过,生孩子如过鬼门关。

即使顺利生产了,也得要了半条命去。

此时见宝钗头上还带着包头的帽子,不施粉黛的模样,黛玉不由有些心疼。

“还能怎么样?出了月子,我都胖了一圈。”

宝钗闻言却露出一丝甜蜜的笑容,又道:

“怀孕的时候,爷不让我吃太多,也不让我随便进补,说是怕孩子太大不好生,生了之后又让我多吃多补,这不?现在我红光满面的,知道的是才坐完月子,不知道的以为才怀上呢!”

姐妹们这时都聚了过来,正好听到宝钗后面的话。

湘云大咧咧坐下,笑道:

“哈哈!早就知道冯大哥博古通今,可没想到,他连生孩子也懂呢!”

“咯咯咯!”

见姐妹们都被她逗笑,湘云又得意洋洋的道:

“我听人说,女人生孩子就是到鬼门关走一遭,冯大哥这是为了姐姐好,宁可想让灿哥儿生下来瘦弱些,也要避免难产呢!”

她常和卫夫人去各家走动,听着长辈们谈起过。

探春一听,却立刻出言打趣道:

“姑娘家家的,还懂这个?”

这里都是自家姐妹,又没有外人,说说私密话自无不可。

不过湘云听到这样的打趣,还是难免脸上一红,忙解释道:

“我也是道听途说罢了,哪里懂得什么?”

宝钗笑了笑,随后一本正经的道:

“我们爷也是这么说的,他虽不通医术,却也博古通今,定然不是无的放失,你们将来也都有这一遭,到时候别忘了今日所言。”

众女自然明白好歹,闻言纷纷点头。

正这时,孟姨带着一群人过来了。

“恭喜夫人,恭喜小侯爷!”

孟姨一脸喜色的朝宝钗一拜,笑着道:

“刚刚宫里来人,传了太后的口谕,荫封灿哥儿为五品龙禁尉,还说等灿哥儿将来长大些了,要随侍当今陛下,一起读书呢!”

众女闻言都吓了一跳,以为传旨的过来了。

好在孟姨身后并无男人,她们才都松了口气。

宝钗也有些诧异,轻“哦?”一声。

孟姨笑着闪身,让出后面几个捧着托盘的丫鬟,道:

“这些是宫里送来的赏赐,老太太让我快给您送过来呢!”

即使元春想多给些赏赐,也脱离不了宫中规制,但总体来说还算丰厚的了。

有长命锁一副,锭子药四个。

一个是给小冯灿镇邪的,一个是给宝钗养身。

有“长命百岁”宫缎四匹,“麒麟献瑞”宫绸四匹,就是字面意思。

最后还有金锞十锭,银锞十锭,象征的是十全十美。

宝钗朝孟姨点点头,叮嘱道:

“冯家得沐天恩,实乃三生之幸,可惜我这副模样,实在不便,还请孟姨代我好好感谢一下天使。”

孟姨笑了笑,回道:

“夫人放心就是,爷都已经打点妥当了!”

这种事自然不用宝钗烦心。

传旨的太监被冯一博留下,和带来的宫人一起被安排在别苑之中,免得宾客们不自在。

该有的打赏也早就给

到位了。

见宝钗点头,孟姨又禀道:

“另外,老太太还让我来请诸位姑娘入席,那边戏班已经快要开唱了,让姑娘们也都过去点戏呢。”

众女闻言,顿时纷纷露出为难的神情。

黛玉到底有几分主人的气势,便笑着道:

“今儿个来了这么多贵人,哪轮得到我们点戏,孟姨先让人回了老太太吧,说我们稍后就过去,陪长辈们听戏。”

宝钗闻言,朝孟姨点点头。

孟姨这才带人过去回话。

众女随后也离开西院,到了正堂这边。

此时,伶人已经开始献唱了。

戏台上,芳官正戴凤冠、流苏,穿着宫装,唱着《红鬃烈马》的头一折《彩楼配》。

众女见此,都不免有些奇怪。

《红鬃烈马》就是王宝钗和薛平贵的故事,一般堂会多点《别窑投军》、《探寒窑》、《武家坡》几折,点第一折的倒是不多。

等过去见礼之后,众女入座。

一问冯府的下人才知道。

原来是今天贵人太多,你推我让的,最后无法,只能李孟氏做主,先让伶人们唱着,这边有点的再换就是。

众女刚了解了原委,又赶上转场的间隙,就听主座上有人道:

“既然诸位都不点戏,我便点一出吧。”

众女寻声望去,只见一位满身华服的年轻妇人,正拿着点戏的折子坐在上座。

紧挨着她的,就是湘云的婶娘卫夫人。

能让侯府夫人坐下首,这位妇人身份定然尊贵非常。

听到她要点戏,李孟氏满面笑容的道:

“合该如此!王妃不点,哪有别人点的份?”

原来,这年轻妇人正是北静王妃甄氏。

只论身份,在场属她最高。

虽然冯一博没有邀请北静王,但来者是客,李孟氏自然按照身份将她让到了主桌。

听到李孟氏的话,她笑着将点戏的折子往托盘上一扔,随口道:

“就点一出男祭吧。”

《荆钗记》中《男祭》这一出,也称《祭江》。

讲的是女主角钱玉莲抗拒改嫁,投江自尽,又为人所救。

男主王十朋以为她已葬身水底,故在清明时节,备礼祭奠。

虽然这出戏歌颂的是义夫节妇,但这一出祭江的戏在满月唱,终究不适合。

听到对方要点这一出戏,李孟氏先是微微皱眉,随即又露出笑脸道:

“倒是让王妃见笑,您点这出戏,她们还没排好,不如换一出她们拿手的如何?”

【稳定运行多年的app,媲美老版追书神器,老书虫都在用的

道理。

可今日北静王妃显然来者不善,咄咄逼人,接二连三的挑事,竟似要撕破脸皮。

那么宝钗此时不在,她身为冯府长辈,为冯一博主持后宅,自然不能坐视不理。

可北静王妃碰了个钉子,却依旧不肯罢休,又继续道:

“是吗?我本来还想点一出《赵氏孤儿》呢,看来也没戏了?”

人家满月,你点个“孤儿”?

本来还想让对方适可而止的李孟氏,听到这里不由眼睛微眯,沉声道:

“既然王妃不知道点什么,不如我为王妃点一出《火焰驹》的第一折吧。”

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

李家书香门第,李孟氏自然不能失礼。

这《火焰驹》的第一折,名为《抄家》。

北静王妃出身江南甄家,点这出戏就是在往她心里插刀了。

眼见两边刀光剑影,北静王妃就要拍桉而起,卫夫人这时笑着道:

“今天这样的日子,合该听个猴戏,我看先来一出《孙行者大闹天宫》,大家热闹热闹吧。”

李孟氏朝她笑了笑,又看向甄氏,问道:

“这个提议不错,王妃可要看看猴子闹一下?”

北静王妃闻言,大有深意的看了卫夫人一眼,才摇头道:

“不了,本宫有些乏了,今日就到这里吧。”

说着,她缓缓起身,让丫鬟为她披上斗篷,又转头道:

“卫夫人,可要一起?”

卫夫人起身,歉意一笑,又看向姑娘们那一桌,才回道:

“我侄女和薛夫人相熟,怕是一会儿还要道别才能走。”

听到对方的婉拒,北静王妃点点头,也没再多言,转而朝李孟氏微微点头,道:

“今日身子不爽利,就不多打扰,先告辞了。”

很显然,她今天不是来庆贺的,也不是真的来闹事的。

而是,代表北静郡王来表态的。

这种事,水溶不好亲自出马。

不然就撕破脸皮,没了一点转圜的余地。

由她这个王妃表达一下不满,就足以让很多人明白开国一脉的意思。

同时,又留下了一些斡旋的空间。

见对方适可而止,李孟氏自然不能失了礼数。

“恭送王妃!”

当即,她便带着一众人,将北静王妃送出二门。

这边北静王妃走后不久,不少开国一脉的,还有一些不明所以骑墙派家卷,也都心事重重的陆续告辞了。

李孟氏也不挽留,直接让李纨和李婶娘几人帮忙送客。

等这些凑数的都走了,冯府才重新热闹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