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西厂 > 第二百四十五章再起波澜

大明西厂 第二百四十五章再起波澜

作者:小页青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02 14:01:41 来源:笔趣阁

听了杨英的话,汪直也明白项忠此举的意思,可他随即又想到了一个问题。

“杨先生,这四卫营不是归我们御马监管理吗?兵部难道也要插手四卫营的事?兵部有权利查四卫营吗?”

“汪公公你有所不知,这四卫营虽然一直都是归御马监直接管理。但是兵部也是有查问的权利,这位新任项尚书的这一举动虽然可能会得罪御马监,但是他提出这个要求却并非不合理。陛下应该不会拒绝。

再说御马监管理四卫营,本就有很多朝中的大臣对此都有很多意见。甚至是言官也多次上书提到过此事。

所以让兵部监督也是陛下默许的一件事,这样才能平衡朝臣对御马监管理四卫营的非议。”

“哦……原来如此……”汪直听到杨英的分析也觉得他说不无道理。

杨英虽然只是玄武千户所的一个小吏,但是说起朝堂之事却是如数家珍,汪直对这些事的了解显然并不如杨英。

“杨先生先不要急,你这是听谁说的?”

这件事显然应该还在筹划之中,还未公之于众,以杨英这个身份怎么可能知道这些事情的呢?

杨英犹豫了一下才道:“小人也不敢对公公有所隐瞒。小人是从黄逢那里知道的,他当然是从司礼监黄公公那里听说的。”

“黄逢?”

“是,小人在千户所中还算有几个关系还不错的朋友,黄逢并不知道。他偶尔会带着他们去喝酒,前一日他酒后跟人说起了此事,还说他已经想好了对策。”

“他的对策难道是要将此事全都甩在你的头上?”汪直道。

“不愧是汪公公,就是这样,什么事都瞒不过您啊!”杨英立刻回道。

“这……恐怕也说不过去吧?黄逢才是千户所的主事之人,他将这些事诬陷到你的头上,难道兵部的人会信?”

杨英叹了一口气道:“汪公公,可那黄逢的义父可是司礼监黄赐公公,有他在,就算是兵部也未必会真的去处置黄逢,这种事,只要有一个出来顶罪的替罪羊就行了,而小人就是那个替罪羊啊。”

杨英说的的确句句在理,汪直其实也想到这一节了,看来杨英的确是要大祸临头了。

杨英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如果要是选择帮他,那势必就可能会得罪黄赐,因为黄逢才是这件事的正主,一旦黄逢被兵部法办,那黄赐必然会知道此事与汪直有关。

他这段时间经常去司礼监,他与黄赐之间的关系其实还尚可,未来到底会怎么样还不知道,要是因为这件事与黄赐撕破脸皮,那岂不是除了怀恩之外,将司礼监的人都得罪了个遍吗?

可是如果不帮杨英这个忙,好不容易收了一个杨方这么合适的手下可能就要丢了。

想到这,汪直道:“杨先生,这件事陛下还未正式发下圣旨,那也就是说还有时日可以斡旋。你先不必着急,这件事我会想办法帮你的。”

杨英听到这话,眼前一亮道:“汪公公,你真的肯帮小人这个忙?”

“当然,当日你亲手将那些银子交给我,就代表你对我的信任。我既然收了你的银子,也自然要证明你与此事并无干系。”

杨英再一次的给汪直跪倒磕头道:“多谢汪公公救命之恩!小人代表我一家老小向汪公公……”

他还没说完呢,杨方突然一推门走了进来,也跟着杨英跪倒在汪直面前道:“汪公公这次肯救我叔父,以后但有差遣,杨方绝不退后。”

看来杨方一直都在外边偷听呢,不过这关系到他叔父,他偷听倒也是正常的。

汪直之所以接下杨英这件事,首先他现在很需要杨方这么一个人才,失去了杨方这个损失绝对是巨大的。

其次,杨英这个人足智多谋,又了解很多朝堂之中的动向,这次帮了他,以后或许他还能帮自己更多。

最后一点,他并不觉得帮了杨英就一定会得罪黄赐,此事或许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可以先看看情况再说。

……

明朝的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统称为三法司。

此时的刑部作为最高的司法机关,国家的最高审判权利都归于刑部。

“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很好的说明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刑部一般设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在十三个行省也都设有清吏司,均设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二人。

其实审理段英这件案子,根本不需要刑部尚书亲自主审。可偏偏此事牵连重大,董方新官上任,自然是对这案子十分的重视。

六部之中吏部、礼部、户部、兵部以及工部的衙署都设立在承天门之南。

而刑部则与这六部不同,与大理寺、都察院三司都设立在城西的刑部大街上。

汪直来到刑部大门口时候,立刻就有人认出了他。

守门的人立刻小跑着过来问道:“您是御马监的汪公公吧?”

“正是,是董尚书约我来的,不知他现在可在堂中?”汪直问道。

“在呢,汪公公,我们尚书已经等候汪公公多时了,他告诉小人只要您一到就立刻带您进去呢。公公请随我来。”

汪直点头,便跟着这个人往刑部后堂走去。

刑部他也是第一次来,其实董方说的好听,说什么让他一起来审理,其实他又哪有什么审理的权限。

他可不像是东厂的人,东厂在刑部审理案件的时候,可以名正言顺的派人到此,名为“听记”。

表面上来看,是起到监察的作用,将案件审理的过程一起汇报给皇帝。

但实际上对于皇帝来说,这是以内制外的一种手段,东厂派出内臣“听记”,皇帝便可以随时掌握刑部的动向。

而对于东厂来说,这也是他们扩张权利的极好机会。

“不知东厂今天可有派人来?”汪直忽然向那人问道。

“有的,东厂的一位王档头已经来了,正在里边呢。”那人回道。

东厂果然来人了?

汪直预感到今日之事恐怕未必会轻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