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女伯爵 > 051 【千年田换八百主】

大明女伯爵 051 【千年田换八百主】

作者:莺影莹盈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02 22:14:49 来源:笔趣阁

“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待葺个园儿名‘佚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闲饮酒,醉吟诗。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便休休,更说甚,是和非?”

“老先生,这首稼轩居士的词讲了什么道理?”

“殿下觉得呢?”

“依本宫看,稼轩居士想以此来告诫他的儿子,没有永恒不变的财富,所以人切莫贪婪。”

“呵呵,殿下的想法真是独树一帜,老臣倒觉得,这词里讲的乃是贫富之间,本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就好比百姓,他买了田置了地,就可能成了地主。反之呢,一个地主如果家道中落,地产卖尽,也就成了贫民,甚至流民。”

“那……如果这个百姓他做了买卖赚到了钱呢?”

“哈哈,殿下聪慧!一下就想到了关键。的确,谁说只能耕地种田?百姓要的正是百业兴旺。”

——————

永明九年,五月十五,

这日,户部尚书古德海奏呈陛下预请颁丈,其缘由有二:一是距上次清田已有十年之久;二是十年间,由于水患灾害、陵谷变迁及湖区淤积等原因,导致田地崩塌,经界不清,税粮失额。

五日后,朝廷颁布《清丈条例》,确定了一系列土地清丈之相关规定,比如:‘省州县鱼鳞老册原载地亩、丘段、坐落、田形、四至等项,间有不清者,印官亲自丈量……’。

同时,还规定了地亩不清应行丈量的详细情形:凡丈量之制,州县册籍原载丘段四至不清者,丈;欺隐牵累,有地无粮或有粮无地者,丈;亩步不符,赋则或浮者,丈;熟荒相间者,丈;壤界相接,畛域不分者,丈;荒芜招垦,寄粮分隶者,丈;水冲、压沙、公占,应抵应豁者,丈;濒江、濒海之区,五年一丈,视其或涨或塌,分别升免……

当然,如此体量的全国土地清丈,还需配备相当数量的专业人员,比如负责管理的图(区、丘)正,精于算法的算手,脚力很好的弓手,以及负责绘图的书手等。

清丈人选皆由本地遴选,经费由朝廷承担大头,地方承担一小部分。当然,参与清丈的人员则需通过必要的选拔和考核,选出公直老成者承理,健步弓手,用以往来走报弓数,精于算法之人需听候出题考验,通过者才可听用。

另外,每县又根据各自情况,将丈量土地分成若干区域,每一区域又分成若干小图,每图都配有有图正、弓手、算手、书手。区则有区正、湾长,宗族势力较强的地方,还会有户长、绅民邻右等。如此一来,组织则臻于严密,分工也分的极为细致。

此次清丈,对于朝廷来说,是为了重新掌握全国确切的土地数据,以便有效征税。而对于百姓来说,则涉及每家每户的利益,尤其手中有大量土地的士绅地主。而且为了保证清丈彻底,《条例》中还规定,不分王田、官田、民田,皆一体测量,不容有漏。

这样的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不敢涉及官田、王府庄田等的不足。

其实土地清丈工作早在去、前年,就已陆续展开,尤其西北地区的官田草场的清理,更是早几年就铺展开来。而今则是以诏令形式颁布全国,也表明本朝皇帝自登基以来的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清丈工作,正式开始。

而今年的清丈工作,与以往历次没有太大区别,唯有一点,就是今年有锦衣卫的加入,或许还有东厂的参与。

他们的工作并非协助清丈,而是监督和暗查。

暗查什么?其实很多人心里都隐隐有个答案,或许又心存侥幸,想着只要过了这关便万事大吉,毕竟法不责众,谁叫天下读书人都有优免的权利呢?

邬阑在召对之后,又恢复了上学,除了必要的外出,大多时间都是在学堂度过。又快到了月底考试的时间,这月会考诏诰章表及内科一道。

诏诰以古赋来写,章表则四六骈文,均参用古体。这可不是能死记硬背就可以过关的,所以对邬阑来说,又是一场巨大的考验,真能死记硬背还算好的。

除非……作弊?

在学校时间长,她每日都会在馔堂用两餐,现如今国子监的馔食改善了不少,至少口味是提了上去,至于食材,基本也没啥改变。毕竟饮食的目的只在填饱肚子,而不是讲究营养。

其实也不难猜原因,假如排除典簿有贪弊行为,那就是钱粮开支确实紧张。监生每月都有月俸米,历事监生每月一石,而在校的监生不足一石,若是有家小则还有补贴,无家小的监生,如邬阑这样的就只有三斗米。这月俸算是国家补贴,伙食也是国家给承担,住宿也是国家给分房,想想也明白条件自然不比家里。

就在邬阑心烦如何应付考试时,修路的具体方案已出,这是邬琮海同工部有关部门联合商定下的方案,当然也包括利益如何分配。

具体的预算还没出来,还要等将这条南北路线重新规划一道,以原有的驿路为基础,包括驿站、急递铺是否需要恢复建制等,都需要通盘考虑。尽管预算还没出来,资金却已经到位了。

就像邬阑说的,聪明的资金总是嗅觉灵敏,总会找到机会。那日邬琮海匆匆进宫,就是为了钱的事。连他也没想到的是,头一天还在担心钱问题,第二天,钱就自己找来了,而且金额巨大,大到已超出了他的想象。

这笔巨额资金他自己没法拿主意,所以只有恭请圣裁。然后皇帝出面,让邬琮海暂时借用内府的脏罚库来放置白银,这笔实物白银有九百万两之多。

内府的脏罚库在太液池畔内校场西侧,内承运库的甲乙丙丁、广惠等库的东面,豹房北面,尽管在皇墙内,但为了安全起见,还是加强了近期京城内外的治安巡逻,尤其西城和北城兵马司。

九百万两白银,是什么概念?又是怎么能一夜之间就凑齐了呢?

这不是神话,也并非变戏法,

其实去年京城就已经有过一次因流动性紧张而造成的物价波动,尽管它只是短期,但对于大宗的商品的买卖还是造成了影响,比如地产房产。邬阑就是在那时买下了京城的两栋宅子,后来还因此扯上了官司。

当时正是陆运改革方案才刚刚提出的时候,那时的资本,就像闻到血腥的鲨鱼,一下全都涌到京城来,他们大都携带巨额会票、庄票,而非直接解运白银,到了京城之后再兑换成白银,所以当时京畿之内的大多数票号、钱庄、乃至当铺,基本都是现银吃紧。

现如今民间的金融往来,尤其涉及大额支付的,基本都走会票庄票形式,而非自身携带实物白银。也只有官方还在一直沿用实物白银的方式,诸如南方的金花银,及各省起运的白银赋税,都需派专人解运至京或者户部指定仓库,所以才会出现这一奇特的而壮观的现象。

后来也因为改革方案横生波折,流动性吃紧才渐渐平息,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原本的状态。然而,商帮的资金调动并没因方案暂时搁浅而停止下来,一直犹如暗流涌动一般,直至开春以后,这种资金的调动又渐渐频繁起来。

其实就算商帮能大规模的调动资金,也无法实现短期就能凑齐如此巨额的白银。事实上商帮的资本并非只来自商帮本身,诸如庙宇、道观、书院、祠堂、善堂等地方公产亦或私产,会将自身获得的银两投放于钱庄或者典当行进行放贷,年利按一分到一分二厘向钱庄收取。

数数光北京城郊的寺院都有五六百所,只要是一座寺院,多少都有些背景,而且必然会以寺院为中心向外侵占大量土地,所以,这部分资金不可小觑,亦相当可观。

甚至还有一些官方背景的“炉房”,同样也会将自身拥有的资金拿出来放贷,尽管他们本身也是具有类似金融机构的特性。好比‘过账银’亦称‘炉银’,就是将百姓或者商人手上成色不一的银两送炉房熔铸,再根据熔铸银两的情况开具‘收据’,此收据实为‘虚银两’,可在市面上等同现银进行交易,因为有炉房做担保,又使用方便,自然大受欢迎。而炉银的本质就是一种信用工具。

所以由此看来,商帮能很短时间内凑齐九百万两白银,其实并非神话,其核心就是社会融资,再加上商帮自己的实力。

而今京城几大钱庄票号,当属曹家的“恒昌号”规模最大,布局最多,遍及京畿和晋陕两地,远至辽东以东,以北。其次是两淮总商江家的“聚合庄”,旗下既有钱庄也有典当行。典当行相对于票号钱庄来讲,其规模小得多,但优势在于分布广,农村一般是本金一千两左右的小当铺,城市之中多为二千两至一万两本金规模的中当。但京城内的中当多为三万两至五万两的本金规模。更大的则是本金在八万两以上的大当。

京城在时隔一年之后,再一次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性吃紧,随着方案的推进,这种流动性吃紧渐渐开始波及日常消费,大宗商品的买卖,虽然暂时还未影响到米价菜价布价等,不过,还是引起了某些人的警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