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女伯爵 > 072【连环计?】

大明女伯爵 072【连环计?】

作者:莺影莹盈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02 22:14:49 来源:笔趣阁

两人又厮杀了一盘,最终还是因李奕显实力太逊而终结,他保留了残局等着空了再复盘。秦瑄走了,离开都察院去了自己在京城临时赁的房子,其实也不远,就在三司附近。

李奕显的提点让他多少看懂了一点陛下的意图,他和李奕显不同,他要年轻几岁,正值壮年,自然想走的更远。而且他知道现在吏部正缺左侍郎,明年又是京察之年,所以他……想的很多。

侍郎这位置在吏部,如鸡肋一般存在,反而文选司郎中较侍郎更为重要。在过去侍郎是‘候尚书之缺’,但现在吏部尚书已不可能再从左右侍郎里推举,唯有作为升入内阁的跳板。如今内阁老迈,还缺人,这些都是天载难逢的机会,怎么也得去试试,看能否把握得住。

皇帝想平衡朝堂的内外廷,无非几个方式,其中吏部侍郎就是一种。吏部尚书俨然是外廷之长,想要平衡阁部关系,最佳人选自然就是吏部侍郎,擢升其入阁,以利内阁参与铨务。

秦瑄曾仔仔细细斟酌对比过,抛开年纪、资历等,真正适合的人选并不多,若加上年纪、身体等外在条件来看,也就三二人,其中漕运总督是一个。

但他也知道漕运总督可不是一个容易出政绩的职位,所以他现在就想比对方能更快出成绩,那么京察之后转迁的机会就更大。

他又想到前些时候陕西布政使与自己的一番谈话,其中提到希望朝廷允许陕西每年截留一部分赋税在当地,只是不知为何被朝廷否决。

不知为何?这有什么难理解的,陕西赋税全数解至边镇,只要边镇建制不变,赋税的起运存留就不会改变,陕西难也没法。但从另一面讲,其实也可以说明朝廷对于陕西、对于边镇应是另外有所打算。

姑且抛开打算不谈,关于赋税,这倒是提醒了自己……

秦瑄回到住所并未马上歇下,他来到书房,点燃书案上的蜡烛,又让小厮沏了新茶,然后再去厨房备些宵夜点心,想来今晚又得熬夜。

他打算起草一份提案,正是关于赋税当中的折银的问题。

其实他早就发现赋税折银中,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还是在他任户部佐贰官时就发现了的,只是在出巡陕西之后,陕西岁赋当中并没有折银一说,也没有金花银这项,所以就搁置下来。

如今朝廷正对江南的金花银动手,此时提出,岂不正是时候?

决定下来,他找出公文纸,摊平在桌案上,又让小厮磨墨,正好自己先打个腹稿。

小厮磨好墨,自己腹稿也差不多好了,于是交代了他去梢间歇息,好随时召唤。

待小厮退出书房,房间里又安静下来,他凝神聚精,然后提笔蘸墨小心翼翼的在公文纸上写下提案……

——————

秦瑄在奋笔疾书的同时,紫禁城的内阁大堂里,四位老头子同样还在忙碌。

此时已是仲夏时节,夏夜里北京城,体感甚是舒服,没有夏日白天里的燥热,也没冬天夜里的寒冷。

内阁大堂外还有溪水环绕,刘一焜才在溪水边小坐了片刻,燃了一支淡巴菰以提神,然后又返回大堂继续工作。溪水清亮,即便夜晚也能见水面上波光闪闪,除了蚊虫较多之外,就是卧眠在此想必也是极舒服的。

内阁确实老迈了,刘一焜在返回大堂时,脑子想的就是这个。其实他在四位当中算是最年轻的,当然也是最晚入阁的一位,即便如此他也觉得越发吃不消。

倒不是皇帝不体恤老头子,而是每日要处理的政务确实太多,内阁是公文流转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也不可能省去……陛下有意内阁添人,就算看在每日处理这么多公文的面上,他肯定也是赞同的。

刘一焜深吸一口气,又吐出来,顿时觉得脑子比刚才清楚多了,于是加快步伐返回……

星辰闪烁,斗转星移,转眼又日升月落,

天边泛起微红,紫禁城新的一天即将开始……

内阁大堂里的灯火早已熄灭,熬更守夜的人此时正在各自的房里酣睡,难得年纪大了还能睡着。其实按现代人的时间规律来看,零点一点入睡都算是正常的了,只是对古人来讲已是很晚很晚。

好在今日无早朝,

秦瑄同样熬了一夜,但他年轻似乎没啥感觉,不过就是公文纸废了两三张。

午正三刻,他的提案已经出现在会极门收本处,司礼监的文书房负责接本、散本,其司房就是具体负责之人,一般都是司礼监各家大佬的私臣。

而到了未时初,皇帝已出现在乾清宫上书房,内阁也到了御前,带着一夜搞定的新优免则例。

新则例都是按照永明帝的意思整理而成,所以他只粗看了一遍,没有问题便交给了司礼监继续处理。这时他又拿起秦瑄的题本翻开来看,稍时,呵呵笑了一声,合上题本交于内阁传阅。

永明帝想了想,又吩咐近侍去叫古德海来。

“朕记得以往会估都是按月进行,然后照依按月时估两平收买,如今还是这样?”

李琚看了秦瑄的题本,明白陛下所问为何,他道:“早已不是,如今都是买办前后随时估价,光禄寺在民间采购就是按时价两平收买。”

“粮价呢?”

“原本是照依半年一次估价,只是民间奸商查得春秋两估时间,每当会估不惜重金贿赂,以致估一次增一次,后来遂改为‘以后非物价大相悬绝,就不得再行估价。”

时间一时半刻过去,古德海带着账本来到上书房,他知道陛下又有事询问。

进来简单行礼之后,永明帝指了座,然后继续先前的讨论。

“也就是为何各地粮价相差过大,跟时价有关?古德海……”

“臣在,”

“你说说如今各地的折粮价都是什么价?”

古德海翻开账本查询片刻,便一一报出:“南直、浙江、湖广、福建、广东、内承运秋粮起运京库,折银每石二钱五分;湖广、广东秋粮征解贵州司库每石折三钱;湖广征解广西每石折三钱五分;江西征解南京卫仓每石折五钱;杭嘉湖秋粮等征解南京各卫仓每石折六钱;金华、衢州、绍兴征解南京卫仓每石折七钱;北直河间征解喜峰口仓每石折九钱……”

“……四川岁入苏州太仓每石折一两;河南起运光禄寺每石折一两一钱;保定、真定解浮图峪口仓每石折一两二钱;保定起运宣府宣德等仓每石折一两七钱……”

古德海尚未念完,永明帝已听得直摇头,诧异道:“怎么各地差异这么大?”

他想了想,只简单答道:“惯例。”

皇帝一时无语,惯例,确实是惯例,惯例上百年了都!

“有的低于时价,有的明显又高于时价,这倒是……要是臣是那奸商,肯定找浙江的去,再转到北直。”古德海突然冒了一句。

“哈……”永明帝不禁一乐:“古卿家很有潜质,朕挺看好的,就像那阑司珍。”

“臣反而蛮佩服户部的一群会计,如此复杂的比率,做账应该特别难吧?”李琚也打趣道。

“那是,”古德海回道。

“这份题本……”刘一焜举起秦瑄的题本说道:“臣想起,秦大人正是以户部佐贰官出巡陕西的,难怪他熟悉。”

“看来还得改,”皇帝再次说道。

“那又该照依哪种价?”众人都知道皇帝指代的什么。

“永明帝想了想,道:之前按每石折银五钱为率……改为七钱好了。”

几位阁老连同户部尚书都各自看了对方几眼,半天没人应喏。不到两月,金花银就翻三倍,要是传到江南……会不会暴动?

不过没人出声反对,都是‘老奸巨猾’之人,这时开口反对陛下,无异找死。

所以李琚代内阁诸人答道:“臣等遵旨。”

“今日一起办了吧,尽快下发出去。”

“遵旨……”

只要御前进行的裁断,一般政令下发就比较顺利,所以秦瑄自己可能都没想到,他的题本以飞一般的速度就已经从御前到了六科,因是御前所以省了内阁的环节。

而六科也很迅速,本来五日内‘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的规定,根本没耽误,当天稍晚些就已经覆奏完毕,然后再下发通政司。

而通政司同样于第二日覆奏允当,再转到诸司施行。

邬阑对永明帝所提的要求之一就是允许报馆记者能顺利进出通政司,而这个要求,皇帝最后虽未口头应下,但还是默认了。

所以当这份‘重要’的诏令,在下发诸司之前,报馆专派通政司的记者已经知晓,并且抄录下来,当然也给了不少好处就是。

于是在各省驻京提搪官抄录的同时,有这消息的报纸已经在刊印,等待发行。

而当秦瑄在报摊上买到这份报时,他才恍然惊觉,自己的题本早已变成诏令下发,他一呆,心想这是真的假的?还以为要等待很长时间呢。

怎么如此之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