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虎啸 > 第一百三十七章 事在人为

明末虎啸 第一百三十七章 事在人为

作者:遥远之矢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33:46 来源:笔趣阁

第二天上午,郑如宝带着李啸与李忠文等人,一起来到马耆山下一块盐碱地处。

郑如宝指着盐碱地上的白色霜晶说道:“大人请看,这些白色之物,便是盐碱,此土俗称烧土,其意为能烧死树苗与种子之土。此土肥力极差,易于板结硬化,连野草亦难生长。定需彻底改良方可使用。”

李忠文在旁边说道:“既如此,该如何着手呢?”

郑如宝连忙说道:“一般来说,治盐碱地要分三步进行。第一步,便是去盐。”

李啸点头道:“如宝,你详细说来。”

郑如宝说道:“所谓去盐,便是将盐碱地表面结晶盐土彻底铲去,现在已是初春,土地皆已解冻,可先派人手将此项工作完成。”

李忠文哦了一声,又忙问道:“是否这样一来,就完成了去盐的工作?”

郑如宝摇摇头:“没这么容易,这只是除去表面的盐皮。在铲去表面结晶盐皮后,需得挖掘引水沟,引来活水漫洗,将土壤中的盐份溶化,这样一来,土中盐份溶于水中,一可通过排水沟排出,二可因此随水渗透至土地下层。按我原来的经验,大概要两天一灌一排,连灌三次后,才算是真正完成了去盐的工作。”

李啸笑道:“如宝到底是懂行的人,说得很有条理。那接下来第二步要如何呢?”

郑如宝也笑了,他挠了挠头说道:“在下不敢说懂行,一点经验而已。这第二步,就是翻耕。”

李忠文插言道:“这个我倒能想到,应该是将土地彻底翻过来耕作之意吧?”

郑如宝点点头:“正是此意。在下观察过,盐碱在土层中的分布情况为,地表层多,下层少,经过耕翻,可把经过去盐后的表层土壤中所残留的盐碱翻扣到耕层下边。把下层含盐碱较少的土壤翻到表面。翻耕还能疏松土层,减弱土壤水份散失,可有效地防止土壤重返盐碱状态。在山东,春季与秋季是返盐较重的季节。此时开始翻耕最为有利。”

李忠文掂须而道:“原来如此。”

郑如宝笑了笑,又说道:“最后一步,则是上肥。要注意,不可上带盐碱之类肥料,如草木灰之类常用农肥。皆不可用。要直接淋人畜粪便之类。这样土中的盐碱反会减少,又可有效增加土壤肥力。”

郑如宝说完,李啸沉吟了一下,他知道,郑如宝之所以要只淋人畜粪便,因为这类有机肥料皆带弱酸性,正好可与土壤中的盐碱相中和。而草木灰为弱碱性, 故不可用。当然,明代的郑如宝不知道其中的化学原理,但他能摸索出这套方法。却是难得。

李啸笑着对郑如宝说道:“郑如宝,就按你所说的方法去做吧。现在首先开垦出一千亩盐碱地出来,如试验成功了,再作大范围推广。”

郑如宝连忙说道:“大人,如欲加快进度,需得多派人手。”

李啸回道:“这个人力物力,我可让李忠文尽力协助你,你自已对接下来的工作又作何安排?”

郑如宝回答:“大人,去盐的工作,一个劳力一天可完成除表面盐皮1亩。如此一来1000亩地则需1000人力。在下认为,在铲去盐皮之时,还需派人从靠河水处开渠引水灌地,争取铲皮完成之时。水沟亦能挖好。”

李忠文点头道:“铲盐与开渠的人力,我会放排好,接下来又要怎么做呢?”

郑如宝回答:“去盐完成后,可立刻开始翻耕,因为有耕牛可用,一头牛一天可翻耕一亩半。我算过时间,等到我们这边要开始翻耕时,兴和村中的春耕早已结束,正好可以从他们那边借耕牛过来使用。”

李忠文接过话来:“那这样的话,那些人畜粪肥,也需提前备好,跟着翻耕的进度播撒。”

郑如福点头道:“大人说得对,我计算了一下,若要完成这1000亩盐碱地改良,如果人手足够的话,去盐工作约需**天左右。再有一周多的时间,人与牛一齐翻耕撒肥完毕,这样一来,最多半个多月,便可全部完成。”

李忠文突然想到了什么,问李啸道:“大人,这一千亩桑田,是选择我雄唐所哪个位置呢?”

李啸想了想道:“为了便于去盐与灌溉,就在绣针河的支流荻水处开辟吧,这里正好在我雄唐所的中间靠北位置,将来不论是运丝至港口,还是再作扩展,皆是方便。”

郑如宝连声道:“大人这个安排好,将来这块地区里,不能用来种植的空闲地块,正好开设养蚕作坊与缫丝工坊,这样从产出桑叶到加工,都是便利得紧。”

李啸笑了笑,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其实李啸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想法没有说出来。

那就是他将来若有条件,不光要卖生丝,更要卖丝绸。如果把生丝纺纱织染加工成丝绸,获利会进一步暴涨。

李啸前世看过明朝丝绸加工的一些资料,一般来说,生丝在纺织前要经过沸煮、漂白、染色和复缫几道工序的处理。在这一处理过程中,会有一些生丝消耗损失。据统计,在松江府这样的纺织技术成熟的地方,大约一斤半生丝可以制作一斤绸缎。

至于绸缎价格,视种类质量不同,每匹大约在10~20两白银之间,少数品质极佳者,更可以达到30~40两白银。若是把绸缎重量以每匹长5丈重24两,价格也以每 匹15两的中间值估计,那么每一担半生丝可以织染出一担绸缎,约为80匹,价格可高达1200两白银。而这只是国内市场价格,出口价需要再翻上两三倍,可达3000两以上!

这样算来,就算加上织成绸缎而产生消耗,那么同等重量的绸缎比生丝的出口价格,高了整整10倍多!

可以轻易地算出,1000亩桑园若能产出100担生丝,那么,便可产出66担丝绸,约5280匹,出口价格更可达到一个惊人的数字,整整198000两!

更重要的是,种桑养蚕织缎是可持续产业,是可再生资源。黄金白银会挖完,但是生丝绸缎却是可以年复一年地持续生产。

事在人为啊!这看似无用的盐碱地,若真能成为种植桑树的土地,岂不为雄唐所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李啸心想,现在是农历二月中旬,那么按郑如宝的安排,顶多到下月中旬,便可开始种植桑树了。

想到这里李啸转头对李忠文说道:“那么,为加快改良进度,把现在马耆山全部空闲人力都调过来吧。如果人手还不够,可将雄唐所各散居百姓中抽调劳力,告诉他们,只要来干活,吃饭管饱。”

李忠文应声说道:“学生谨遵大人之令。”(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