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虎啸 > 第九十三章 崇祯皇帝

明末虎啸 第九十三章 崇祯皇帝

作者:遥远之矢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5:03:32 来源:笔趣阁

(); 很快,在李啸等人回高龙堡三天后,朱大典与高起潜的报捷文告均已各自呈入朝中,朱大典的报告发住朝廷兵部,而高起潜的奏章则立接送至了崇祉皇帝御案之前。

此时,时任兵部尚书的张凤翼犹在陕西督战,朱大典的奏章最终落到了朝廷首辅周延儒的手里。

周延儒,字玉绳,南直隶宜兴人,20岁中连中会元与状元,一时传为佳话。此人为人机敏,善于察颜观色,崇祯三年九月,时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周延儒,被拜为朝廷首辅。

见到这份斩首113名鞑子首级的奏章,首辅周延儒内心的欢喜无以复加,可以说,用快旱死的禾苗得到了一场及时雨来形容也不过。

没有人知道,这位外表颇为儒雅和镇静,极有士大夫风范的状元首辅周延儒,这段时间以来的日子有多难过,他基本上每天都在为登州的叛军未灭而焦虑,为朝中政敌的攻讦与内斗而痛苦不堪,寝食难安。

这位首辅的招抚叛军政策在日益糜烂的山东局势中宣告彻底失败,现在朝廷虽逐渐在剿灭叛军的登州战事中占了上风,但整个剿叛战役进展太过缓慢,迁延太久,每日消耗的粮草都是一个天文数字。朝廷不顾百姓死活,好不容易搜刮上来的练饷、辽饷、和剿饷中的一大部分,都日夜不停地填入这个让人窝火又沮丧的无底洞中,皇帝对他现在已是相当不满。更有温体仁等一帮阴险的反对者时时都地抓他的把柄,想让他早点从首辅位置上滚蛋。种种煎熬与压力,让这位状元首辅神情憔悴又无可奈何。

现在朱大典的这份报捷奏章,让倍受煎熬的周延儒长长地出了口气。

113颗真建州鞑子啊,这可是从自天启末年宁锦大捷之后,朝廷多年以来,再未获得过的大胜!朱大典在捷报中明言,此次渡海袭击鞑子的战斗,是由他总体定计与谋划,方得此大功的,战争目的是震慑后金,让它们不敢大咧咧地与已成瓮中之鳖的孔有德叛军联系。

周延儒愉快地想起,当时正是他推荐朱大典当上山东巡抚并总揽山东军事,当时朱大典荣任巡抚后那一脸惊喜与恭顺的表情,让自已还记忆犹新。现在朱大典立了大功,那么,很自然,他的功劳,很大一部分要算在自已头上,毕竟是他推举朱大典上位的,这份知人善任的功劳是没跑的。

周延儒脸上露出了得意的微笑,他似乎已看到了皇帝见到这份奏章时那龙颜大悦的欢喜模样。于是,他急不可待地将朱大典的奏章揣在身上,便急急进宫面见崇祯皇帝。

在周延儒面见崇祯皇帝之前,皇帝正在东暖阁内观看山东监军高起潜的奏章。

一个身穿明黄龙袍,头戴铰金双龙翼善冠的年轻人坐在盘龙宝座上,手捧奏章仔细地看着。两边各站了两名垂首侍立的太监,他们小心翼翼地站立着,偶尔偷偷瞅一眼正全贯注阅读奏章的年轻人。

这名年轻人,便是刚刚即位五年,时年22岁的崇祯皇帝。

22岁,正是当代大学生刚毕业的年纪。然而,与人们所想象的年轻人朝气蓬勃,欢乐开朗的直观印象不同,这位崇祯皇帝,这位大明王朝的统治者,却是与年纪完全不相符的一脸憔悴与早衰,他眼圈发黑,眼角处有长期熬夜未休息好形成的鱼尾纹,鬓角上则有极为明显的星星点点的白发。

这位明王朝的末代统治者,面对整个中华大地上日渐糜烂的局势,力不从心,又勉力挣扎。自登基以来,各地明军战败的消息纷沓传来,让他又愤怒又痛心。年轻的皇帝时常做同样的恶梦,那就是,自已身处一个巨大的漩涡之处,虽不停地奋力挣扎,然而,却于事无补,最终被这个巨大的黑色漩涡越吸越深,直至吞没。

尤其是近段时间以来,陕西的流贼越来越猖獗甚至入寇山西,而山东的战事又久拖不决,种种坏消息接连而至,让皇帝心情沮丧而恶劣。他身边太监们几乎从未见他的笑脸,直到他今日看到高起潜的这份奏章为止。

身边太监惊讶地发现,皇帝的那憔悴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

那是一种饱受压抑后,充分绽放的喜悦。

年轻的皇帝将手中的奏章,反复地看了几遍,一脸笑容越发灿烂。心情兴奋地他起身踱步,嘴里吟哦有声,双眼之中,充满了希望的光泽。

这时有太监前来禀告,首辅周延儒请求面见皇上。

心情甚好的崇祯皇帝立刻宣他入东暖阁进见。

一脸喜悦的周延儒快步入殿,随即手捧奏章,跪拜行礼:“恭喜皇上,贺喜皇上,我军渡海奇袭鞑子海堡,此战大捷,斩获颇丰,共得鞑子首级113颗啊!”

“哈哈,爱卿平身。这个好消息,朕已知道了。”

周延儒起身,发现原先总是一脸愁容的皇帝正微笑地看着他,目光温暖而欣慰。

一名太监从周延儒手中接过奏章,恭敬地放在崇祯皇帝面前的御案上。

崇祯皇帝大致翻看了一番朱大典的奏章,见两封奏章上所写的情况大致相同。只不过,这次战斗的谋划与组织者从前一封奏章的监军高起潜,变成了现在这封的巡抚朱大典。

崇祯皇帝心下其实如明镜一般明白,他暗想,这帮家伙估计好不容易才商讨好了头颅的分配方案。因在各人所斩头颅数额上不好再作手脚,便在战斗的谋划与运筹上尽力为自已邀功。

当然,这些细节,现在心情大好的皇帝不想去过多纠缠,只是,两封奏章中都提到的一个人,引起了年轻的皇帝强烈的兴趣。

这个人,自然便是李啸。

对于李啸,崇祯皇帝其实已有一个模糊的印象,那就是上次李啸用计歼灭陈友德500精锐之事,兵部曾向自已上奏过,在那封朱大典强烈地为自已表功的奏章中,也提到正是李啸协助出兵实现了朱大典这个战斗目标。

却没有想到,只隔了这么半个多月,此人竟又参加了这次朱大典或高起潜亲自谋划的“虎啸辽东”渡海奇袭作战,竟然还斩得20名鞑子首级!

崇祯皇帝有种强烈的直觉,这个被两封奏章均当成配角的李啸,很可能战功远不止是这个上奏的数目,极可能还有更大的功绩被上官强行分润。

这种大明官场的潜规则,皇帝其实心知肚明,但却无可奈何。毕竟此举成例已久,而且每次每个人的晋升官职均有上限。那么,这个人多出的战功,自然被上官分润,这种做法在这些明朝将领眼中,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这个上报的数字很精巧,几乎正好是百户官李啸一次战斗所能晋升的极限。现在明军接连战败的背景下,鞑子头颅更是珍贵难得,故晋升所需的数额比以前要少很多。原先约需30名头颅的数额才能升为正千户,现在只需20颗便够了。那么,这名半个月前才晋升成百户的李啸,正好可以凭斩获的这20名鞑子头颅,堂堂正正地晋升为一名正千户。

犹为难得的是,这名小小的百户官,竟然还有自已所宠信的太监高起潜的极力保举,可见此人交际能力相当不错,抱大腿的本事也很有一手。

年轻的皇帝对这个只比自已小两岁的20岁青年将领李啸,越发感觉好奇与欣赏。

“此人,当是不凡,将来若有机会,还要让此人来京师让朕见上一见方好。”皇帝心下暗暗沉吟。

随后,皇帝对正恭敬地等着自已发话的周延儒笑着说道:“这番战功,颇是难得。周爱卿亦是功劳不小。可着兵部派人详核首级真伪,如属实,对有功人员当不吝重赏。”

听到皇帝的表扬,周延儒一脸喜色无限,他越发恭敬地拱手垂首答道:“请皇上放心,微臣会立刻派人往山东探查。”

一脸舒展笑容的崇祯皇帝站起身来,又对周延儒说道:“首级核实后,即速押往京师,朕要亲自去太庙告慰祖先。”

周延儒一拜至地:“微臣谨遵圣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