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虎啸 > 第一百六十九章 拖网捕鱼

明末虎啸 第一百六十九章 拖网捕鱼

作者:遥远之矢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5:03:32 来源:笔趣阁

刘扬壮突然想到了什么,他急急地问道:“大人,我们漏了一项关键的问题了。”

“你说。”

“现在加上修明光大道的6千民伕,雄唐所人员约4万,每天的粮食消耗,将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就算能从商人处买,也会因为不能随时买到,而受制于人。”刘扬壮表情忧虑地说道。

刘扬壮所说的话题,让李啸低头思虑了好一阵子。

刘扬壮说得确有道理,如果库中粮食吃完,而商人处定购的米粮一时还未到的话,雄唐所可就危险了。

而按现在雄唐所仓库中的3万石存粮计,顶多吃上一个半月,便要告罄。而蔡守的粮食,很可能还在筹运阶段。

必须想办法减缓粮食消耗的速度。

那么,该怎么做呢?

李啸脑中突然灵光一现,有办法了。

“扬壮,你忘了付铁当时所说的话么?”李啸笑道。

“什么话?”

“靠海吃海。”

“哦,只是大人,现在渔民的捕获,基本已全部为我军所收购,这量实在太少,供个万把人还可以,这近4万人可实在不够吃呢。”刘扬壮不解其意。

“呵呵,很简单,那就增加捕鱼量。”李啸回答道。

刘扬壮疑惑了,这算什么解决方法,难道,安排劳力去当渔民么?

“不必,我要实施一项新的捕鱼方法,拖网捕鱼。”李啸一脸自信的笑容。

“拖网捕鱼?”

“对,就利用席宁志那条现在受了伤不能出战的福船,来进行拖网捕鱼。”李啸大声说道。

接下来,锻造场的工匠们接到了一个奇怪的任务。

打造几千个用来捕鱼的钢坠。

随后,李啸安排一些妇女,利用从安东卫城采买回来的鱼网丝线来缝制,按李啸的要求,结果缝制了一张近乎一个学校操场那么大的鱼网,然后。这个鱼网的四沿装上上浮葫芦,中间与尾部装上用来下沉的钢坠。

几天后,整个渔网制作完成。

随后,李啸安排人员将渔网组装在席宁志的二号福船尾部。并装上绞盘,以便到时方便收网。

包括船长席宁志在内的所有人,都对李啸这项设计表示怀疑。

这东西,真能捕上大鱼吗?

在一片议论纷纷中,李啸大声说道:“各位都先别争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席宁志,你带上几名渔民,找到鱼群聚集处,下网捕鱼。到时,你再把结果告诉我。”

李啸的这番话,很多新名词,席宁志听不太懂,不过他毫不犹豫地拱手回答道:“请大人放心,在下立刻就出海捕鱼。”

席宁志等人出发后,只过了一天。正在海边视察渔民生活状况的李啸,突然听得海边人声喧哗,他遥遥望去,原来是席宁志的福船回来了。

看着满满地堆出船舷的鱼虾,每个渔民都是满脸惊讶。

好家伙,装满了整个船身,这得有多少鱼啊。

福船甫一靠岸,席宁志便大笑着跳下船来。

“大人好计啊,此次出海,只隔了一天便找到了鱼群。这一网下去可了不得,整整7万斤。”席宁志一脸笑得稀烂,两只鼠眼眯成两条细缝。

周围的渔民与军兵听到这个数字,皆大感惊讶。每个人都向李啸投入满是敬畏的眼神。

这位同知大人,莫非得了神授,怎么竟象是无所不知一般?

李啸脸上努力保持平静,心中却满是狂喜。

他立刻在心时计算了一番,算2-3天捕上来一次,一次7万斤。一个月按捕15次计算,就85万斤。再加上一个月可从渔民处采购近10万斤。每个月共可得鱼肉95万斤!

按一斤鱼抵两大碗满满的米饭,也就是相当于一餐半的量,按一日三餐算,相当于每人每天至少节省了一餐半粮食。

那么,可以简单计算出,95万斤鱼相当于5万人一天的进食量,哪怕单纯吃鱼,也足够4万人吃个10多天!

也就是说,如果按这个打捞量的话,李啸将粮食消耗的速度减缓了至少三分之一。

那么,如果李啸再增加一条捕鱼的福船的话,所需的粮食还会进一步减少。这也是李啸将来要实施的步骤。

解决了迫在眉睫的吃饭问题的李啸,心情徒然轻松。

回去马耆山的路上,李啸望着处处开始动工,到处都是一片繁忙的雄唐所,心下感慨万千。

其实,到现在为止,整个雄唐所就象一个巨大的公司,李啸就象这个巨大的集团公司老总。

雄唐所内所有的厂矿,都是他的名下资产,那些百姓也基本上成为了他的员工。

这样做,类似于后世的国有企业管理模式。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凡事皆在自已的掌控之中,可以具体管理到车间与个人,从而方便制定计划与控制成本。

这种方式,在现代自由经济社会里,无疑是一种落后迟滞的制度,会使工厂缺乏竞争,工人会有吃大锅饭的思想。

但是,李啸现在只能采用这样的管理方式,因为凡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明朝,李啸的管理模式已远远地超出这个时代,细节化管理与成本控制绝对远远地走在了时代最前列。

而且,现代的自由社会市场经济就一定是完美无缺的吗?

后世李啸生活的国度里,那些私人企业,随意裁员,随意扣工资,35岁后以各种理由让工人滚蛋,强行增加工人工作时间,仅仅只给工人一点可怜的加班费,甚至有工厂导致工人不堪压迫自杀。

更有贫富悬殊,社会道德滑坡,全体拜金主义,人们笑贫不笑娼,官员**严重,官商勾结谋利,教育、医疗、房产三座大山压得普通百姓难以喘气,工人下岗后难以谋生无人关心,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毕业即失业,社会犯罪率极高等等一系列蔽端。

李啸记得苏联解体后,bbc采访一个苏联老工人,问他是不是对自已的现状感觉满意。

老工人沉默了很久,然后说道:“我向往回到从前,每天八小时上班,官员与工人一起吃食堂,有分配住房,有免费医疗,有免费上学,有退休工资,有厂里偶尔下发的福利,甚至连周末时全厂组织播放的电影都让我无比怀念。而现在,除了我坐的这把椅子,我一无所有,当然,也没有任何人关心。”

想到这里的李啸,心里突然很不是滋味。

我的雄唐所,能不能达到两者的平衡呢?李啸不知道,但他在心中暗下决心,一要尽自已所能做到最好。

至少,要让大多数善良本份的百姓,只要凭自已的劳动踏实过日子,便能平安地生活终老,而不用天天生活在恐惧与担扰中。

愿我雄唐所中,所有善良的百姓们,都能生有所得,老有所依。(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