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虎啸 > 第一百九十一章 海水制盐

明末虎啸 第一百九十一章 海水制盐

作者:遥远之矢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30 19:33:59 来源:笔趣阁

在皇太极等人招降孔有德耿仲明之叛军队伍时,李啸这边,正在研究一项新事物。

这新事物就是,煮海水制成食盐。

这所谓的新事物,其实在大明已是沿海遍地皆有,只不过,在雄唐卫,却是一直没有开展。

用海水制盐的想法,李啸其实一直在心中计划过,只不过,因为人力不足,而且自已也不太懂这些,所以一直拖延到现在。

直到最近,常正带着一个登州招来的流民薛大富,主动求见李啸。

此人是登州盐场的作头,对制盐流程极熟悉,因叛军掠夺烧杀,盐场被毁,他也成了流民,幸得被前来登州招揽流民的水师总头马屿作为工匠选中,来到了雄唐卫,一家人才避免了冻饿街头而死的命运。

“大人,我看雄唐卫之沿海滩涂极多,若能规划出一大片盐场出来,可是源源不断的利润啊。”黑瘦的的薛大富,向李啸唾沫横飞地讲述开发盐场前景。

薛大富尤自滔滔不绝,李啸却陷了深思之中。

与薛大富侧重于食盐的生产相比,李啸更多考虑以后食盐的销售。

李啸看过一些明末的历史书,书是提过明末的盐引制度。

明朝时期,如果想要合法贩盐,商人必须先向政府取得盐引。商人凭盐引到盐场支盐,又到指定销盐区卖盐。

这种盐引,每引一号,分前后两卷,盖印后从中间分成两份,后卷给商人的,叫“引纸”——盐引;前卷存根叫“引根”。商人凭盐引到盐场支盐,又到指定销盐区卖盐。

在明初之时,朝廷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换取盐引,给予贩盐专利的制度。又称开中法。开中之制系沿袭宋、元制度,但明代多于边地开中。以吸引商人运粮到边防,充实边境军粮储备。

不过,现在已是明末之时,开中法早已成为历史陈迹。取而代之的是纲盐法。

《明史?盐政议》中说道,纲盐法的大体内容为,持有盐引的商人按地区分为10个纲,每纲盐引为20万引,每引折盐300斤。或银六钱四厘,称为‘窝本‘,另税银三两,公使(运输)银三两。以‘圣德超千古,皇风廓九围‘命名,未入纲者,无权经营盐业。

当然,这史书上的说法,是明朝中朝的价格与税率,与明朝末年相差很大。不足为据。但它说明了一点,朝廷现在直接把盐从官营专卖,变成了承包盐商专卖,官府只管收银子收税,然后指定盐商垄断官盐专卖权,并且该盐商的子孙可以世袭这种垄断权。官府再给这些盐商们划定区域运销食盐。

那么,什么条件的盐商有资格卖盐呢?

首先,这个盐商要拿到窝单。

所谓窝单,其实就是一件合法运销官盐的证明文件,一个大明政府颁发的特许执照。窝单上会注明该盐商所取得的盐引数量以及运销区域。那些盐商们。通过各种门路,向朝廷的盐运司申请资格,然后交一笔保证金,再找人具保之后。就能拿到朝廷颁发的窝单。

有了这个东西,这个盐商就有了垄断专卖的权利,并且,这个窝单是可以子孙世袭,也可以象银子一样,用来买卖与交易。

有了窝单以后。这名盐商就成了官方指定的食盐专卖商,拥有某块地域的垄断权。各盐商根据朝廷的指划,在各自的专卖区域内运销官盐,各盐商不得越界销售。也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鉴于该盐商的力量较小,不足以支撑起一片地域,那么他还可以伙卖。

所谓伙卖,就是由多个盐商合伙经营一片区域,内部再划分销售数量。

有了这窝单以后,以后这名盐商,每一年再向朝廷先交钱办一个本年度的资格证,就是年窝。有了年窝,就有了本年的专卖权。

总之,在这种纲盐制下,最重要的就是窝单,有窝单就有垄断专卖权。

李啸没有这样的专卖权。

他也不打算去急急地向朝廷申请窝单,贩运食盐。

现在这样的敏感时期,又因为贩盐将要触到太多人的利益,李啸不希望在自已的发展初期,碰到太多的发展障碍,所以,他不打算向朝廷申请盐引窝单,以免使自已显得过于贪婪,给那些看他眼红的朝臣,留一个太过明显的把柄。

李啸打算先给有辽东窝单的海商蔡守供盐,让他代为销售。

这样一来,李啸的雄唐卫所产的盐,不需要盐引窝单之类,就有了隐蔽的销售渠道,同时又不会引人嫉恨,并且,还可以逃税。

现在市面上,一百二十斤的一担私盐收购价是三钱银子,为了打击对手,收得更充足的盐,不少收购私盐的贩子的收购价,都偷偷地提到了五钱甚至六钱银子。

李啸给蔡守报了四钱银子一担的优惠价格,这蔡守一脸笑得稀烂,连连答应,生恐李啸反悔改。

根据薛大富的意见,李啸对盐场作了一番改进。

李啸初步设计了八十亩盐场,全部用水泥铺地,用内燃砖砌成如同方格子一般的盐田。盐田通过一条弯折的涌道,与大海连接。

这种盐田的设计原理是,每当涨潮时,打开闸门,把汹涌而来海水灌入盐田。在田中暴晒蒸发掉水份,约浓缩到盐度15度左右。再打开盐田地闸门。从沟渠流入卤水池。在池中沉淀泥沙。澄清后地卤水用人力抽水车抽入结晶池。于饱和状态下继续蒸发。很快就能结出白花花的海盐结晶。

现在军营设施已建设完成,李啸立刻抽调全部的建筑工人去兴建盐场。

近千人的建筑队伍,在充足的水泥与砖头供应下,只过了两周时间,八十亩盐田,卤水池,结晶池,海水涌道,以及卤水池结晶池的防雨棚等设施,全部修建完毕。

李啸任命薛大富为盐场总作头,招入200人到盐场工作,整座盐场正式开始运行。

李啸记得以前化学课中教育过,海水含盐量大约百分之三点五。那么,一百吨海水即能制盐三点五吨。

经李啸测定,在这北方的初夏时节,盐田日极限蒸发量能达到7毫米,这样一来,即使算上雨天不能生产,阴天产量再减半的情况之下,这八十亩盐田,最保守的产量也在三十万斤以上。

这个数量看上去很大,其实相比整个大明朝的食盐消耗量来说,实在有点微不足道。

史书记载,在明朝,每人每年平均消耗十五斤盐,李啸每年的盐产量,只不过够24万人吃一年。

也就是说,除了雄唐卫这4万人多外,每年顶多只有20万人次的对外销售额。

这点可怜的数量,相比大明近亿的人口,实在少得可怜。

不过,这食盐的销量却很可观,按李啸每年产3万担的量来算,一年便是12000两银子的利润。

“大人,这盐场,若再扩大个十倍,按大人的价钱算,一年便是12万两白花花的银子呀。”薛大富一脸笑的稀烂。

多谢尊重知识而非流水的月票,月相似的月票,小岛001的打赏,谢谢兄弟们的大力支持。(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