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我的父亲是赵云 > 第二百四十七章 打到洛阳去

三国:我的父亲是赵云 第二百四十七章 打到洛阳去

作者:晶晶亮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5:20:08 来源:笔趣阁

赵广扪心自问。

自从取了关中以来,优势心态下,稳扎稳打成了他的第一选择,占河东、攻凉州,取西陵,无一不带着这样一种以稳为主的意味。

但是,失去了昔日孤军北伐的决然之后,赵广许多时候也觉得,渐渐的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本来,失去了深埋在骨子里的,赵家人身上的那股子血性。

瞻前顾后,事事讲稳妥,岂是男儿作派。

当初,在陇上、在蜀中时,面对极度困难的局面,尚能不屈不挠绝地反击。

现在,汉国占据了半壁江山,怎么就缺少勇气了?

勇气,决心,信念。

这三样,赵广其实都不缺少,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决断。

所以,赵广决意不再和司马炎绕圈圈了。

一击必中。

他将亲率汉军主力兵出潼关,直接攻打函谷关,拿下关隘之后,再径取晋国都城洛阳,一举将司马晋给干趴下。

这条路线,也是战国时关东六国攻秦的逆向路线,相比较而言,秦国反推六国,则往往选择另外两条行军路线。

一是渡蒲阪兵发河东,抢占安邑等地后,或由野王向东取河内郡,再渡黄河攻伐洛阳等地。

二是沿武关直取江汉平原,攻打南阳盆地及汉水流域,这条路线也是秦攻楚的必选路线,曾经一度将楚国打的国都沦陷,国君被俘,尽失春秋五霸风范。

当然,硬打函谷关,不是蛮干,也要讲究一些策略。

在积极调兵遣将的同时,赵广命令王濬在河东郡的风陵渡、茅津渡打造战船,举行渡河的演练,摆出一副从河东进攻弘农、洛阳的态势。

当大部晋军的注意力转向渡口时,就是汉军从潼关东进的时候。

王濬老当益壮,对弘农一带甚是熟悉,他甚至可以在不依靠渡口的情况下,知晓黄河南岸的那一处河湾可以登岸,哪一处地方又容易搁浅。

同时,在连舫大船的基础上,王濬又命人砍伐了中条山的粗大乔木,制成简易版的木阀,上面除了船橹之外,就只有划桨的楫手,这样的一艘木阀,可载兵士足有三十人左右。

黄河对岸。

胡奋和刘弘听到斥候回报,两人连忙来到南岸渡口眺望,借着晴好的天气,只见北岸船影重重,千帆林立,甚至于还出现了一艘类似于巨鲸号的艨艟战舰。

对于这艘传说中无坚不摧的战船,晋军上下曾将其传的神乎其神,特别是追随杜预参加了永安之战的将校,更是谈船色变。

没办法,当时赵广乘坐着巨鲸号在晋军船队中间横冲直撞,给他们的印象实在太深刻了,这哪里是一艘船,分明是水上巨无霸。

“叔和,这王阿童当真是欺人太甚,要不是朝廷窘迫,咱也建造船队,与他决一雌雄?”胡奋气哄哄的骂道。

王濬,字士治,小名阿童,胡奋这么称呼比自己年长的王濬,颇有几分污辱的意思。

他这也是气的没办法,汉晋两国的国力差距已经拉大,晋国这边又要应付江淮吴国的战事,又要应对荆州魏国的复起,多个地方补漏,每一处都要辎重、粮秣、财帛。

朝堂上的诸公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弘农函谷这里常年重兵驻扎,耗尽钱粮无数,却没发生什么大的战事,在洛阳看来,胡奋、刘弘这里就是一块肥肉,想怎么切就怎么切。

刘弘脸色也不好看,他紧按佩剑剑柄,问道:“玄威,你说会不会是汉军在虚张声势,这王濬刚投奔汉国不久,赵广就这么放心让他独挡一面,担任一军主将了?”

胡奋摇了摇头,道:“赵阎王的事情,谁说的清楚,这人根本不可以常人来揣度,这些年,我们吃的苦头已经够多了,也罢,这渡口总要有人来守,沿途布防也要小心谨慎,朝廷那里指望不上,你我两人,只能拼了一条命守着了。”

刘弘在解池与赵广见了一面,本来观感还是不错,但后来被忽悠了一纸和约,造成河东失守、解池被夺的被动局面,让他对赵广这无信之徒有什么好感,也是难之又难。

胡、刘两员晋将唉声叹气,将手头仅有的一万余将卒分成三拔,一队三千人随胡奋守在茅津渡南岸,另一队三千人跟着刘弘沿岸巡视,最后的四千将卒驻守在函谷关,守着长安和洛阳之间的重要陆上通道。

整个弘农郡,晋军只剩下了一万人,其中还有接近一半是刘弘带过河的盐兵。

相比最多时接近三万人的规模,现在的弘农郡驻兵减少了三分之一,这是因为在晋国朝堂重臣们的眼中,襄阳的地位已经远远超过了弘农。

司马炎怒气冲天,何曾、魏舒、司马骏、司马亮等朝堂诸公,当然把第一关注点放在魏国那里,弘农这里只要守住就行。

王濬水军大张其鼓,吸引弘农晋军的注意力。

赵广则在华山一侧的山坳中,隐蔽的征调来自汉国各地的将卒,和以往不一样,这次来自长安的第一批学子加入到了汉军中,成为赵广麾下的新生力量。

大汉军校兵一共二百人,其中一百人左右,将成为东征汉军中的军侯、都伯一级的低级将校,他们中间不乏表现出众的年轻将校。

最为出色的一个,是来自武威姑臧的一个叫李柔的年轻人,字德远,其父李雍,曾经短暂的当过魏国的尚书郎、济北、东莞二郡太守,在司马昭篡魏之后,李雍辞官回归陇西狄道故里,不久后就病逝。

李柔的出现,让赵广猛然想起一件事情。

唐朝皇帝的李姓族谱不就写着出自陇西李氏,如果记忆不差的话,这个李柔或许还是太宗皇帝李世民的某某某先祖。

当然,现在的李柔,浑不然自己以后会有那般牛逼的子孙,他现在正用崇拜的目光,一眨不眨的看着正在动员全军的赵广。

李柔的身边,还站着来自天水的姜琼,前不久刚刚有了儿子,完成传宗接承任务的姜琼被姜维赶出了府门,美名其曰让他到军中学学本领,长长见识。

其实,按姜琼的恶意揣度,姜维这是想要独霸曾孙,才将姜琼不客气的赶来。

这人一老,就算是英雄如姜维,也免不了儿女情长,尤其是在隔代亲上面,更是如此。

“不破洛阳,绝不收兵!”

“大军,出征!”

赵广在高台上用力的挥手,将全身的力气一斩而下,额头上的青筋在微微的颤动,显示出他内心极度的不平静。

“打到洛阳去,活捉司马炎!”汉军三万将士云起呐喊,兴奋的神情溢于言表。

这一次东征汉军的人数,不及去年河东之战,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汉国的地盘太大,驻守上党、晋阳等地的兵马无法返回,同时,西海的慕容吐谷浑作乱,又让赵广不得不将北宫纯、独孤胜等得力战将留在了金城加强防御力量。

好在黄河的北岸,安邑一带,还有王训的一支人马可以调度,风陵、茅津渡口,王濬的水军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临时用来作战。

薛季默默的站在赵广的身后,经过三个多月的相处,再加上到军校学习了行军打仗的基本要领,薛季已经和当初在解池只知道砍杀的毛糙盐汉有了很大的不同。

“建功立业,龙门薛氏自我薛季始。”薛季在心中暗暗发誓。

在汉军将校中,如薛季这么想的,绝不只一人。

赵广扫视一双双年轻又热切的眼神,仿佛又回到了五年前,在涪城誓师北伐的时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