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汉末之龙起荆襄 > 三百二十一章 建安郡(四)

汉末之龙起荆襄 三百二十一章 建安郡(四)

作者:路漫漫求索兮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5:22:20 来源:笔趣阁

刘琮也接到了虞翻的文书,做的不错!这些地方必须要杀猴儆鸡,否则压根无法威慑,山越如今被四处驱赶,预计会遁入武夷山。

刘琮只需做好对武夷山的持久战,这些山越是顶不住的,除了山越刘琮便需要担心的是闽越地区的宗族势力。区区建平的宗族势力便如此庞大,如建瓯等地必然更加强大。

“公子,为何叹气?”

邓芝问道。

“你看建平的房屋,房屋较高,而且一丈半以下对外是没有窗户的,建筑都是方形,圆形,内有天井,几户或者数十户居于一起!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宗族实力远强过荆州!”

刘琮站在山上说道,其中有一些更是建筑群,都是为了防御外来敌人建设而成,因为有外力的侵扰而形成的强大宗族,其凝聚力不是荆州的这些能相提并论的。

“公子,一力破十会,公子又何须担忧!”

邓芝则不这么认为。

“能打服他们不假,但是要让他们心服口服就很难了,我希望三五年内,建安郡能成为江南的粮仓之一!”

邓芝没想到刘琮对建安郡的要求是如此之高,刘琮内心的希望是十年内,但是对于下属,少报一些时间,他们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公子远虑,然芝以为,先考虑当下,再考虑未来!”

“南阳世家大多也猜到了我的野心,我对于此事也不藏着,南面向北的难度是非常大的,也会是持久战,因此更需要一个稳固的后方!”

刘琮很清楚,别看荆州军在南方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但是面对北方的豪强就未必了!这有许多原因,汝南一战,骑兵虽然经过两年的操练,依然像是骑在马上的步兵。

而中原大多为开阔地带,南方军士到中原就需要适应中原的作战方式,并非那么简单的事情,关中若非是将张济策反了,没有张济麾下的西凉骑兵,很难和钟繇五五开。

“公子,南阳百姓之在乎谁能给他们吃饱饭,何况如今南阳的皇亲国戚实力大降,已经不足为虑!”

“不足为虑?你太小看了你们邓家了,光是在我父亲麾下效力的南阳邓家战将都有十余人,文官也有七八人!这还只是一个邓家!”

虽然邓家这一辈没有什么名将,如今资历最强的只是邓济,但是为小校,军候的还是有十余人。

南阳宗家,来家,阴家等等,特别如阴家,遍布各个诸侯,包括二袁手下皆有阴家族人,只是出众的相对较少。

“公子,邓家,如今的邓家早就不是铁板一块!”

刘琮笑了笑的,这是邓芝在为邓家开脱,邓家如今两派,一派以邓义为首,和韩慧,韩嵩等人搅和在一起,包括南阳许靖等都与邓义关系极好。

另外一派以邓济为首,主要在军队,这些情况荆州是人皆知,邓芝这才不瞒着,直接挑明。

“不说这些,说说如果你们是建平县长,你们会如何处理?”

刘琮问道。

“公子,如果是我,那当然是依法办事,如果谁有意见,将其缉拿到县衙发落,如果不服,派兵剿灭了即可!”

刘威倒是简单粗暴,但也不失为一种办法。

“移民充实,是外来人口和家族势力之间保持一种平衡!”

邓芝想了想说道。其他人则没有想出其他办法。

“不错,其实办法并不多,还有一种便是考虑如何降低这些宗族的势力,如何降低呢?迁一些家族人口出去!至于他们愿意不愿意,那不重要!”

刘琮看着手中的文书说道,刘琮已经收到董袭从泉县传来的文书,希望刘琮前千余户人口到泉县。

不仅仅是泉县,如汉兴也需要迁入一些人口,将这些人口分散开来便能有效的减少宗族势力。至于粗暴的方式也是一种办法,只是要恢复元气的话,没有十几二十年是无法恢复。

至于断案,刘琮也在学习律法,主要断案还是以赵奢,陈珪为主,陈珪这老狐狸几乎样样涉及,而且都还不错。

泉县。

“将军,这边有三百海贼,要不要审问一下?”

董袭点点头,对于海贼也是审理,若是有严重过错的,立斩不赦,并且张贴通告,宣传,如今沿海的海盗还不成气候,倒是无需顾虑太多。

“三营,你们那边什么情况?”

“将军,我们一曲人负责种树,其他人负责保证后勤,如一营,二营的粮食都是我们在运输!”

“好,四营,树木砍伐了多少?”

“将军,每日能砍伐百余大树,我营顺便为后勤解决了柴火问题!”

砍树也不简单,在古代砍不难,难的是运输出来,根据董袭的经验,沿海大风在夏天,因此在入夏之前要确保将房屋都搭建好!

董袭有一点不太明白,汉朝的县城大多都远离海边,而这次二公子却要求将泉县建在海边,这是他不理解的。

其实也不完全是海边,距离海边还有二里地呢,但是已经算是非常靠近海边了,像山阴,钱塘,海盐的县城都离海边相对较远。

董袭现在是太忙了,要剿匪,要修码头,还要修堤坝,挖井等许多事情,这些对他来说比打战难多了。

“将军,孙先生来了!”

“快请!”

董袭一听孙邵来了,瞬间高兴了,这些活他不行,但是有孙邵在行啊!

“元代,别来无恙,我前日抵达东冶,主公已经派人传信给文聘将军,让我前来协助于你,我这匆匆忙忙的便赶了过来!”

孙邵说道,文聘出身豪族,文武都不错,东冶底子也厚,相对来说难度会小一些,但是泉县就不一样了,底子差,董袭出身寒门,治理能力比起文聘更是差了许多。

“孙先生,堤坝我虽然看过,但是董某粗人一个,实在不会修建,还请先生负责,还有这个防护林,主公派人送来了图纸,但是这玩意我也看不太懂,也需要先生帮忙!”

董袭如同看到了救星一般,孙邵抵达吴郡后,在贾诩的协助下安顿好了黄珍等人便奉命来建安郡了。

“行,我来负责!不仅仅这个,先打井,修堤坝!防护林可以稍微缓一缓,这不是一两年就能出效果的!”

孙邵一过来就将问题梳理了一遍,董袭是接到刘琮命令就执行,至于顺序,对错,他不考虑,出了问题在想办法,孙邵过来稍微了解一下情况就有了主次之分了。

“嘿嘿,就听先生的!”

董袭开始大声招呼,孙邵从贾诩处已经得知对泉县的定位,未来泉县将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因此需要有足够的前瞻性,这也是对孙邵能力的信任。

这也是刘琮的规划之一,未来东南沿海有三大港口,分别是番禺,泉县,舟山!三小港口,揭阳,东冶,永宁。

通过这六个港口使得东南沿海的货物实现互通有无,东南沿海更多的考虑优先发展海运,陆地交通也会发展,但是属于次要地位。

建安郡的货物可以通过东冶或者泉县运输到番禺,在通过番禺运输到荆南或者交州各地,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两个港口运输到舟山,在从舟山运输到徐州或者通过长江运输到长江内陆各地。

历史的建安郡自宋朝以后便开始腾飞,主要原因便是占城稻,八山一水一地的格局,没有占城稻这种不挑地的水稻是无法发展起来的。

泉县有自身优势,泉县内陆便是后世鼎鼎大名的安溪,后世或许很多人没喝过安溪的茶叶,但肯定听过。

安溪铁观音,后世谁没听过!除了这个还在于之前已经得出的一些地质考察,如今的建安虽然没有后世发达的水系,但是地下水充足,而且水位浅,低洼地带稍微挖一两丈深便能形成小溪,便于灌溉。

堤坝并非后世一般大规模建造,建造堤坝是为了建造港口所用,顶多是修建一段够用就可以了,日后劳动力充足在考虑大规模修建堤坝。

其次木匠缺少,搭建房屋,修城,都需要大量的木匠,孙邵看了看,这完全不够用,董袭目前依靠军中一些士兵懂一些木匠工艺的在指挥,这样是不够的。

匠人缺少一直存在大量缺口,扬州,荆州,交州加起来的缺口在数万才能满足目前的发展需求,刘琮在努力培养,但是哪有这么容易。

一个木匠从学徒到出师需要五到十年,一个泥瓦匠出师最少也需要3-5年,铁匠也最少需要5年以上,船工等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出师!

从学徒成长为优秀的匠人,哪一行都需要十年以上,孙邵也清楚个中缘由,自家这位主公在努力培养,耗费了大量的金钱,但是也需要时间!

“元代,派人去将此信送给贾少府,他看到了会知道怎么处理!”

孙邵当然是去求工匠,哪怕能派个五个,十个过来都能缓解泉县的情况,同时还要让贾诩安排一些茶农过来。

“知道了,孙先生,您看还有什么要吩咐董某,董某就适合干这些粗活!”

“那就好好先把这些粗活干好了!你啊,放心,不世之功在等着你们!”

孙邵看着东边说道,有些事情孙邵是知道的,开疆扩土自然是不世之功,青史留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