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铁骨文风 > 第九章 头绪

铁骨文风 第九章 头绪

作者:醒书文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07 10:42:46 来源:笔趣阁

一边感受那凉风习习,晨光正暖,一边微微闭上了双眼,李昱开始捋起头绪。

李昱穿越到的这个古代是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时值保大(南唐年号)五年,也就是公元947年。李昱的身份是南唐国主李璟的六子,李从嘉,后来登基时改名为李煜,这个之前说过。

纵观历史,治乱循环,王朝的更替贯穿了中国由古至今近两千年。

而五代十国这个时期,整个汉人王朝政权自唐末朱温篡位后便失了正统,天下由此从治世进入乱世。

稍有实力的就割据一方,或是诸侯,或称王,更甚者称帝。天下短短五六十年,出现了近二十个大大小小的国家政权。

今朝你称王,明天我来篡,十几个姓氏轮着翻的抢着王位来坐。鲁讯有句诗:城头变幻大王旗。这句话用来形容五代十国时期也是非常贴切的。

这南唐李家现在坐的江山,便是李昱的祖父李昇篡了吴国从杨家手里夺来的。

李煜的祖父李昪很小就是战争遗孤,为了活命,在濠州(安徽凤阳)入了开元寺当了小和尚。机缘巧合,因相貌出众气度不凡被攻占濠洲的吴国国主杨行密在一群俘虏人堆里看中,收为养子,唤他小名彭奴。

后因杨行密的儿子们的容不得李昇,杨行密又把他送与手下大将徐温做义子,改名徐知诰。

改名为徐知诰的李昇帮衬着徐温一步步把持住了吴**政大权,在徐温死后又压制住徐家,最后在天祚3年(公元937,李昱生年)篡了吴国,受禅称帝,国号大齐,改元为升元。升元3年(公元939),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一路白手起家,硬是从杨家和徐家手中夺下这片江山的李昪无疑是胸怀鸿鹄大志,腹有文韬武略,手段和心性都很老辣的乱世雄主。

历史上对他评价也很高,征战四方可攻城略地,治国理政可乐民兴文。

李昱认为,在五代十国的那么多国主君王,李昪可以远远地排在郭威、刘知远以及李存勖或者大唐终结者朱温的前面,可以数二,也可以数一。

之所以说还可以数二,是因为在李昪去世后,在北方中央政权后周出了一个柴荣,这个人的文治武功的成就比李昪还要高。但假如李昪不是死的那么早,有李昪执掌南唐,柴荣能否取得那么大成就还得两说。

李昪的能力是极强的,而且随着格局和地位一步步的变化让李昪的野心和**不断滋长。从李昪在位期间制定和贯彻的一系列政治,军事,外交战略就可以看出李昪并不满足于一国之主,他看的更远想要的更多。

军事上他重兵布防,牢牢看护住江北到淮河以南区域,因为李昪清楚知道如果只想依靠长江天险划江而治获得安宁很简单,但永远只能偏安一隅,失去了角逐天下的资格。这整个江淮地域是李昪将来逐鹿中原的桥头堡,问鼎九五的重要战略要地。

政治上,把国号从大齐改成唐,恢复李姓,哪怕假的也要把自己说成李唐后人,这样他的政权就有正统性,将来北伐中原逐鹿天下就有了大义。李昪宽缓刑法,推广恩信,还建造延宾亭以揽民心,养声望,纳贤士;对外坚持弭兵休战,以保境安民,对内则兴利除弊,形成安定的社会环境大量吸收了因中原战乱而流亡来的难民,扩充人口,并轻徭薄赋,让南唐经济短时间内就获得蓬勃发展,让南唐一跃成为十国中的强国。

外交上,李昪深深知道南唐最大的敌人不是在南唐左右两边和南方的诸多小国,也不是困缩在蜀地的后蜀,而是压在南唐疆域头顶上就在淮河北面的中原政权后汉。

李昪他临终时告诫儿子李璟说:一定要牢记,用兵中原,南方诸小国必然不敢轻举妄动。可是用兵周边的小国,中原王朝必然发兵南征。

从他的遗训中就可见,李昪清楚明白南方诸多小国都是不足为虑的,只要不去逼他们,他们就不会咬人,一个个国主都是偏安一隅享乐等死之辈。

而淮河北面的中原王朝政权就不同了,虽然自朱温篡唐开始整个中原王朝就乱了纲常,几十年来国号换了一个又一个,帝姓朱、李、石、耶律、刘、郭、柴走了一轮,还分裂出去众多小国。

但,不管是谁坐上了那位置,他都会认为他才是正统,其他大大小小的国主都是乱臣贼子,割据一方的叛逆,终有一天会一个个剿灭这些地方政权,只是轮到谁去剿灭而已。

坐上中原王朝政权那个位置的人有这想法是很正常的,这是常理。可关键是不光他这么想,整个中原王朝政权都这么想,基本天下所有百姓也都是这么想的,连那些割据一方的大小国主国君们自己都是这么想的。

所以李昪清楚认知到,不管是只想延续南唐还是想问鼎中原,盘踞在神州腹地的中原政权就是他的生死大敌。他们积蓄了力量后就会来剿灭南唐,今年灭不了,明年他还会来,明年灭不了后年再来。

因此李昪在外交上采取了于北方中原政权虚以委蛇,怀柔周边小国的外交政策,而不是在南唐壮大后就急于征讨南方周边诸国扩大版图。

李昱认为这个自己的便宜爷爷选择低调蛰伏,不开疆拓土,默默自强的大方略是非常正确的,南唐虽然获得了充足的发展,但还不够强大,还没有资格露出獠牙。

942年(升元六年),吴越国遭受天灾,南唐群臣都力劝李昪趁机出兵攻灭吴越。李昪却坚决贯彻自己怀柔南方周边小国,重点盯防北方中原政权的策略,拒绝出兵。认为国内百姓仍需要休养生息,不应开战,并派使者去慰问吴越,送去许多礼物。

而这种紧守固有国土不去开拓边疆比较保守的大方略,在当时却被很多南唐朝廷大臣反对,李昪甚至被大臣冯延巳讥为“田舍翁”。

历史上陆游对李昪的评价里是这么说的:“帝生长兵间,知民厌乱。在位七年,兵不妄动,境内赖以休息。性节俭,常蹑蒲履,用铁盆盎。暑月,寝殿施青葛帷,左右宫婢裁数人,服饰朴陋。建国始,即金陵怡所为宫,惟加鸱尾,设阑槛而已,终不改作。仁厚恭俭,务在养民,有古贤主之风焉。”

李昱的这个便宜爷爷下知民生疾苦,上晓朝堂权术,清晰了解自我优劣势,制定正确的国家发展大方略并坚持贯彻实施到底,一生励精图治,克欲勤俭,杜绝奢华。

从人性和人心上去分析:一个一国之主,不要锦衣玉食,不要奢华宫殿,不要绝色佳丽,这些都不要,他想要什么?是他无欲无求吗?

肯定不是,他什么都不要只能说明他想要的更多,更大,更高端,是一般情况得不到的,由此可见他那心中的野望。

这样有着极大野心的李昪在同期那些国主中是无敌的。可再无敌,李昪还是要面对一个毫无胜算的敌人:时间。

日复日,年复年,南唐在李昪治理下慢慢崛起的同时中,李昪年龄不知不觉年已五十二三。

在平均寿命只有30不到的时代,李昪感到了生命的危机。

日暮途远,而李昪需要更多时间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自飞黄腾达后,一天像样的福都没享受过,勤勤恳恳只为实现心中的野望,但现在影都还没呢,自己就要老死了?

对死亡的恐惧和无法实现人生目标的压力让李昪走上了问道求丹寻长生的道路。古今多少帝王倒在了长生这条虚幻的路上,李昪也不例外。

服丹后李昪身体每况愈下,没支撑得两三年就去世了,终年56岁。

想到这里,李昱不由叹惜。他这个便宜爷爷自幼苦寒出生,龙起之后仍坚持朴衣节食,这意味着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勤勉治国,意味着有良好的作息习惯;克欲养心,意味着有良好的养生习惯。

正常情况如无意外李昪至少还可以多活个十几二十年的,活到个七十多岁应该是可以的。

“唉~~,生死间有大恐怖啊!”李昱不由暗暗叹道。

这大恐怖让一贯对自我有坚守的李昪也走上了歧途。

微微闭目的李昱思绪纷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