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重生清朝当奸臣 > 第123章 苛捐杂税(上)补8月25号章

吕离和几个天地会的人看着手中二十万两的银票,到现在都还在发蒙中。

前几日不过和吴乃华说过手中早已无钱了,看当时吴乃华的样子他们就知道,这个神通广大的人其实也是穷逼一个。

虽然吴乃华告诉他们,钱他会想办法,吕离其实并不在意。

按照吕离的意思,只要自己将这边的困难向周围天地会求助,钱总会弄到的。

只是天地会的主要势力还是在江南和沿海一带,北京城周围的势力,天地会的力量很是薄弱。

想要弄到足够的钱不是问题,主要还是时间的问题。

可是没有想到,不过区区几天的功夫,再见到吴乃华的时候,吴乃华就已经一脸淡定的将一沓银票拍在了他的手中。

在这之前,吕离和天地会的兄弟们还没有想过,银票竟然还可以按沓来算的。

二十万两银票,这辈子恐怕也没有见过这么多钱。

相比于这些,吕离更加感动的是,吴乃华对于他们几个人的信任。

吕离虽是江湖人,但是却也知道,什么江湖义气,生死与共,视钱财如粪土的人不是没有,但是更多的还是见钱眼开,见利忘义之辈。

不是江湖人都这么龌龊,一群连大字认识不多的江湖糙汉子,你能要求他们有多高的道德觉悟,况且,谁说读书多的,道理明白多的,就一定是道德高士,岂不知,读书人龌龊起来,简直比他们这些江湖汉子还要龌龊。

可是就是这份信任,让吕离几个人感动不已。

士为知己者死。

这不是一句道理,而是他们这些江湖游侠儿的生存准则。

吴乃华倒是没有那么多时间来发现他们的精神共鸣,因为他要离京了。

区区北京一城就带给皇帝将近三百万两白银的收入让康熙已经眼睛赤红。

别看每年国库和内务府都能收到海量的银子,但是对于银子,康熙从来都不会嫌少。

每一个朝代,每一个皇帝不爱钱的很少,但是相比较于各朝各代,清朝皇帝爱钱的手段,算得上最为无耻的。

即使是野蛮的元朝皇帝,在敛财之时还要裹上一层遮羞布。

但是清朝的皇帝却不是如此,他们已经撕掉了遮羞布,露着大鸟告诉世人,他们就是一群吸血鬼。

别看康熙被称之为千古一帝什么的,康熙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出名的贪婪的吸血鬼,葛朗台。

康熙极为推崇道学,任为选拔人才都要选择读书人,而是是哪种读书极多的人,因为书读的多了,道德自然也就多了,这些道德高尚的官员帮他治理国家,国家自然就会强盛。

可是,康熙却极为抠搜,对于官员的俸禄给的极低,不愿意提高官员的俸禄。

甚至历史记载,一个封疆大吏,一介巡抚一年的俸禄不过才一百多两,每月不足十一两。

康熙为了敛财,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手段之卑劣,下流细数中国历史,无论是皇帝,还是百官,甚至是商人拍马也赶不上。

现在的许多人都明白“苛捐杂税”这四个字的意思,但是对于这个词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由来。

事实上,这个词,就是因为康熙才产生的。

最初的苛捐杂税,是为捐税,捐税就是康熙发明的,用来敛财的。

开始的时候,康熙还会顾忌颜面,大唱勤俭节约,说是为了防止官员蒙蔽上官,让自己能够看到真实的大清百姓是什么样的生活,才会下江南,并下旨要求各地官员在接待康熙南下之时“力求节约”,不要铺张浪费,绕境安民。

实际上,在这时,康熙发明的第一种捐,康熙临观地方,取名“巡幸”,通常以北京为起点,到达最富裕的江南为止。

为什么是南巡?因为南方富庶。

康熙会沿着大运河南下,路途所过之处都是江南最为富裕的地方,并且地方官员为了表达对于康熙皇帝的仰慕,和忠心,都会“动员”地方的士绅豪商向康熙献上宝物。甚至捐献房屋和地产。

而士绅,官员们则会将这种捐款摊派到地方的百姓身上,致使大量百姓倾家荡产,流离失所。

所以,每一次康熙下江南在回来的时候,都会收到海量的捐款,这也造成了历代清朝皇帝喜欢下江南的传统,尤其是到了乾隆这个小矮子的时候,发展到了极致。

而因此,清朝开始了历史上独一遭的捐税历史。

在下江南搜刮捐款的同时,康熙还在山西捐纳之门,仅仅一年的时间,就在山西出售了一万三千多个县丞的职位,又过了半年,在甘肃卖掉了一万七千个县丞的职位,要知道,当时的清朝全国不过才区区不到两千个县。

很快,这种名为捐纳,实为卖官鬻爵的行为就被清廷正式化,合法化。

康熙看到巨大的利益,于是将捐纳作为正规制度进行规定,京官自郎中以下,外官自道员以下均可纳捐。

而最为可笑的是,和这种捐纳共同发生的,就是让乾隆说康熙为千古一帝的理由,“永不加赋”。

一面高唱这永不加赋,一面增加无数的捐税来搜刮百姓,无数的到的高士对着康熙口称圣明,吴乃华都无法想象,那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怪诞的社会。

而康熙却不知道,他所开创的捐税,对中国造成的究竟怎样可怕的伤害。

除了雍正以外,康熙的子孙们可以说将康熙这门敛财的手段发展除了新花样,新高度。

一个个葛朗台一般扭曲的丑脸,留着肮脏发臭的口水,望着天下骨瘦如柴的百姓,用手中的刀,一片又一片切割着他们身上本就不多的肉,榨干他们最后一滴血。

康熙不知道的是,就是自己一时的贪婪,造成了清朝最终的灭亡。

他的愚蠢和贪婪,受害的不仅仅只是他的子孙,更是中国的根基。

不过,吴乃华觉得,即使康熙能够看见未来,或许也不会在意。

毕竟,宁予外族,不予家奴;量中华之物力,结国之欢心就是这群满清鞑子的嘴脸。

PS2:“宁予外族,不予家奴;量中华之物力,结国之欢心”这话,其实是有争议的,后半句:量中华之物力,结国之欢心。查证确实是慈禧这个老妖婆说的,但是之前一句,并没有能够证明出处的地方。

有记载说这句话清朝保守派大臣刚毅说的。刚毅在清末维新变法运动时期,极为反对戊戌变法,对人所说的:“我家之产业,宁可以赠之于朋友,而必不畀诸家奴。”(见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卷四),陈天华读书读了半吊子,或者故意造谣。在《猛回头》中把这句话歪曲成“宁予友邦,不赠家奴”,不过他说这句话是荣禄说的,但没有任何的出处证据。“宁予友邦,不赠家奴”,始见于《猛回头》,至今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句话。

但是不管这句话是刚毅所说,还是被梁启超等人篡改,还是慈禧所说,说到底这些人不过都是满清的走狗,和汉奸。

都充分表明了当时满清政府对于国民的思想状态。所以,是谁说的都不重要了,因为无论是慈禧这个当时的清朝主子,还是刚毅这个奴才,或者是梁启超这些汉奸走狗,都是将百姓是为奴狗而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