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重生李岩之再续大明 > 第一百六十四章 机器布VS手工布(一)

大明的总人口,尤其是中后期,在后世是个迷,因为后世没有明确的资料记载。有些人也许觉得奇怪,一个文明程度还要低于大明的满清都有详细的人口资料,大明为什么就没有呢?原因也比较简单,那就是满清入关,为了夺取大明江山,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屠杀,导致汉人人口急剧下降,在掌握了大明疆域后,为了掩饰自己的罪行,毁去了大量资料,导致对明朝的人口只能通过一些零星的资料来推测。不过大多数专家的意见是汉人在大明时的总人口在一亿至一一五六千万左右。大明虽然城市居民占比不高,据后世统计,仅占了总人口的六到七个百分点。但即使是一亿人口,六个百分点也是600万人口,即使一半的人口购买工业生产的布匹,那也是300万人口的消费能力,可比葡萄牙的总人口还多。可算得上当世最庞大的市场了。

也许有人会说,大明经济落后,想必购买了也低下吧。

那可就大错特错了,虽然没有经济普查,后人没法知道详情,但可以从农业社会最重要的耕地推断一二。万历九年,张居正主持全国土地清丈,当年全国耕地数为701万余顷,而到万历中期,出现了有明一代全国耕地面积最大的数字1161万余顷。万历年间明代总人口估计在一亿人到一亿五千万人之间。而耕地面积相当的清嘉庆年间,全国耕地727万顷,人口达3亿3300万,光绪年间,耕地852万顷,人口4亿4300万,从明到清,水稻和小麦亩产量并没有大幅度提高,只是番薯开始大规模引进,而番薯的产量较麦稻等高,对土地要求也低,因此很多人称康乾盛世为番薯革命。同时清代的海禁、矿禁以及对商业的抑制也使得其商业较明代不会有大量的增长。综上可知,清代对比明代社会总财富有所增长,但是人口增加了好几倍,所以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要差上几个档次。

这可从两个外国人的描述中看出明显的差距:

利玛窦在明朝万历十八年游览了福建福州,之后称赞福州“人们衣饰华美,风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礼,谈吐文雅”,“在这个大国,……,人们食品丰富,讲究穿着,家里陈设华丽,尤其是,他们努力工作劳动。是大商人和买卖人,所有这些人,连同上述国土的肥沃,使它可以正当地被称做全世界最富饶的国家”

而乾隆五十四年马格尔尼访华时,他写道“遍地都是惊人的贫穷”,“像叫花子一样破破烂烂的军队”,这就是康乾盛世末期的情景。

所以最鲜明的对比是,大明是民间有钱而朝廷困顿;我大清是朝廷有钱而民间穷困。

机器纺织工业的发展,必然会摧毁小农经济的家庭作坊式的手工纺织业,让普通百姓的生活陷入更加窘迫的困境。李岩虽然曾经是后世的升斗小民,对这样的事情也是于心不忍,但李岩深知,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作坊是历史的必然,与其成为别人的经济殖民地被迫的参与近代生产体系,不如自己主动迈入。

陈立是广州码头一名穷苦的搬运工。老家原本在广西,由于原本就没多少田地,又受了灾,生活难以为继,父母又因此去世,就干脆将心一横,与成婚不到一年的妻子一道,背井离乡,来到了两广最大的城市广州。听先前逃难广州的的家乡人说,广州遍地黄金,随便干什么活,都能轻松养活自己。陈立对于邻居的话有点不敢相信,“难道世间当真有遍地黄金之地?自己要求也不多,反正自己有一把力气,娶个温饱应该没有问题吧?”

可是来到广州才知道,老乡的说法不能说完全是错的,至少有一小部分老乡确实活得不错,比如他的这个老乡,就靠着替码头拉拢自己这样的壮劳力而获得一些额外的收入,或的很不错。但若是自己这样单纯的当个苦力,那就很难说。

就比如,自己身强力壮的,一天能够赚60文钱,一个月就是1800文,接近两两银子,看起来似乎比家乡的收入高了进一倍。但是,别忘了,在陌生的外地,无论是吃穿用度,都要花钱,每个月即攒不下什么钱。原本妻子还可以在秀坊帮忙,一个月赚上一两银子,不过,四个月却生了一场病,说起来是常规的伤寒,原本应该是好治的,可惜妻子一向节省,能拖就拖,反而酿成大病,不仅花掉了家中的积蓄,还欠了一屁股债。

一直到今天,发了工资,才总算换掉了最后一笔债务。可是,眼看却是年底了,别人都是欢天喜地的准备迎接新年,自家却因为囊中羞涩一点过年的气氛都没有,想想实在是无奈啊。

看着手边仅剩的三百文钱,陈立摇了摇头,不过最终却是神情坚定,“无论如何,一定要过一个好年,预示着好兆头,大不了过些时日再向管事借些钱。”陈立因为干活肯卖力气,人又老实,很得管事喜欢,才因此肯借些银子与他。

手头的三百文钱,陈立首先想到的是买点猪肉。猪肉是个好东西,虽然有点膻味,但是猪肉肥厚有油,比牛肉都贵,陈立这样平日不沾荤腥的人最喜欢买肥猪肉。只是,临近新年,就连猪肉的价格都上涨了,一斤就是55文,陈立咬牙买了三斤又要了一些下水,直接就花掉了近二百文,剩余的一百文,让陈立很是纠结。

在此时,以松江布为代表的棉布种类,有标布、扣布、稀布、番布、荣斑布、中机、小布、三梭布、龙墩布、云布、飞花布、浆纱布等。其中“三梭布”,是明代一种优质棉布,布幅三尺余,细密如绸,坚实耐用,为当时最上等的棉布。皇帝的御衣就是用三梭布制作的。按照《明史·卷八二》所记载,三梭布的价格非常昂贵,成化年间每匹值二两白银,一般粗阔棉布仅值三、四钱白银。当然,陈立是买不上三梭布的,但即使是粗阔布的三四钱银子,陈立也买不起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