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席卷天下 > 第809章 摊丁入亩和降税

明末之席卷天下 第809章 摊丁入亩和降税

作者:金刀老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5:42:45 来源:笔趣阁

连续三年优秀者,可以破格提拔,五年一优秀者正常提拔,五年合格者,平调,第二个五年还是合格,则降职。

若五年中有二年不合格,降职,三年不合格,免职。

这样考核的话,地方官员所谓的人事权,其实和丁毅这皇帝一样,只是一个任免权,晋升调动,都是要看考核。

地方督抚也是一样,由中\央诸部直接考核全省的各项指标。

军将们同样都需要考核。

“像山东省,在朕手上,每年税银三百五十万,税粮二百万。”

“朕现在交给蔡懋德,如果你每年税银二百万,税粮一百万,这肯定就是不合格的。”

“当然,粮食产量受天气影响,百姓失收,消费也会降低,所以可以根据天灾,上下有所调整。”

丁毅现在刚建国称帝,一切考核还是以数据来说话,先让朝廷能正常运转起来,有足够的收入可以开支。

下一个五年,就要全面考核民生,注重民间的呼声,鼓励百姓进京告御状。

他要现在接受告御状,下面的乡绅地主们还不潮水般的往京城来,个个告他这大乾皇帝。

群臣听完,也都脸色凝重起来。

丁毅看似放权,但考核严格,其实所有人都没有权,所有的权,都在你为官一任的表现上面。

其实历史各朝,都有对官员的考核,但从来没有像丁毅写的这么细。

丁毅每个省每个府每个县,根本人口和田地数,都要制定相应的农田税和商税,甚至连有多少学校,多少学生,多少医生,都有规定。

每年当地征兵多少也有替定。

考核之细,短时间在场的官员都看不完,他们越看越是心惊。

“这些东西,你们好好看看,每个人都要看完,看完后放下,不得带走。”

“然后有什么疑问,或觉的不妥之处,大伙都提出来,一起改。”

丁毅给他们每人差不多一叠资料,都是这次的改革资料,众人光看就要看半天。

当下,所有人也不再说话,低头细看起来。

写在最前面的,当然是一些比较重要的改革。

比如丁毅学自清朝的‘摊丁入亩’又叫摊丁入地,地丁合一。

这个政策,原本在雍正时期开始实行。这种制度的实行,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赋税规则的简化减少了官府打马虎眼任意加税的可能。

摊丁入亩的实施,直接导致中国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从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人口突破1亿,到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突破3亿,再到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全国人口突破4亿,占世界人口超40%(1830年全世界人口为10亿),奠定了中国人口大国的基础。

明朝,丁银与里甲、均徭等四差银一起,都由地方官员征用,并不上缴明中\央政府,实际上这项收入多落入官吏的私囊。在明朝中央政府那里,也没有全国丁银的统计数字,只有户丁的总数,在行政及政策制定方面,中\央政府也未涉及丁银的处理以及如何支配的问题。

丁毅在山东省等自己控制的地盘,都是按田亩数来收税粮,不收银子,与明朝也不同。

丁毅自己的方式其实就是清朝的摊丁入亩,不过清朝收的是丁银,丁毅收的是粮。

而且丁毅在山东各省收时,比清朝还狠一点。

清朝十亩以下每丁(一个成年劳动力)每亩为两分钱。

假设一家五口,有两个成年劳动,大概是一亩四分钱,十亩为四钱。

四钱银在明朝,那怕是一石一两银的低粮价时候,才不过四斗粮。

而丁毅十亩以下收两成粮,按一亩两石产量计,十亩二十石,两成就是四石粮。

所以丁毅的税收表面上看是清朝摊丁入亩的十倍。但清朝的摊丁入亩是以‘丁’为基础,丁毅是田为基础,收税主体不一样。

比如清朝一家五口有两个成年人十亩田,就是两个丁,收税按两个丁乘十亩算,丁毅这边,你一家五口只有十亩田,还是按十亩田算。

整体比较起来,肯定没有十倍,当然,丁毅的税的确比清朝时重了点,这也是他前期有大量粮食,支撑他席卷天下的根基。

而他收税收粮和清朝收银与是时代不同的原因,明末粮食奇缺,白银也不流通,大量的白银在富人的地下窑子里藏着,所以丁毅收税以粮为主。

现在天下平定,丁毅还收商税,所以他决定改正税率,降低百姓的压力。

同样是摊丁入亩,根据清朝时用‘丁’当收税主体,全国统一标准,十亩以下,零点二成。

从两成降到零点二成,降了足足十倍,这样田少的百姓,税率非常之低。

十亩到三十亩,每丁零点五成。

三十一亩到六十亩,每丁一成。

六十一亩到一百亩,每丁一点五成。

一百亩以上,每丁两成。

一千亩以上,每丁三成。

另外,家中有人当兵者,免三年。

从清朝实际的统计情况来看,当时天下三十亩以下,约占百分之八十,这部份是交税主体。

看到这里,陈有富率先提出异议:“皇上仁德,体凉百姓,但这样税收直接大降,比我们在山东济州大员等地,少了足足十倍?”

“而皇上到处征兵,增加吏员,全国要在一年内增上百万的吏员,数十万兵马,这些税粮够用吗?”

这是东江镇所有官员担心的事情。

丁毅大幅降税是好意,但是收下的粮食会够用吗?

丁毅想了想,只能继续用数据来说话:“按1502年明廷统计为835.7万顷数,到现在为止,全国只有多不会少于这个数。”

“咱们进入京城后,已经在各地征兵,囤田,统计粮田数。”

“没收了所有皇室田庄,宗室田地,大量反抗的缙绅地主后,朕估计,到明年春天,全国的真实数据能出来,从目前汇总的数据来说,最少会有九百万顷到一千万顷之间。”

农业部尚书杜如海这时道:“除云南,安南,广西、贵州,还在统计中,目前汇总已经有九百一十万顷。”

丁毅大笑:“那最少会有一千二百万顷。”

明军攻下安南,加上云南,广西、贵州这几个地方,将来也要改土归流,肯定田地越来越多。

清朝就对广西、贵州等地进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重新丈量农田,之前说过,几个地方居然弄出其他近一个省的田地数。

现在丁毅刚刚平定天下,下一步肯定要学满清改土归流,废除土司,更说现在云南那边,还有土司做乱,又是很好的借口。

“就以全国一千万顷来算,十亿亩。”

“加上我们红薯,玉米、土豆的推广,年产量可望达三石,现按两石计。”

“平均收税按最低零点二成计,则可收四千万石。”

丁毅现在财政供养人口大概是一百万军队加一百万吏员官员左右,但这一百万吏员还没全到位,估计两到三年后才能到位。

这两百万人一年能吃掉五百万石粮就算不错,加上发资,上次算过,也就五六千万石。

而且丁毅以后发工资以银子为主,粮食主要用来在各地平抑粮价,让老百姓也吃的起。

加上他明年要开始收商税,商税足以应付工资,粮税就可以省下来自用。

“四千万石?”崇祯时期的几位明朝官员听的目瞪口呆,显然有点不敢相信。

“咱山东去年就两百多万石,四千万算多吗?”杜如海洋洋得意。

当然了,丁毅现在都是按最大数来算的,如今天下刚定,丁毅在地方的建设刚起步,今天全国能有一千万石税收就算成功。

就算只有一千万石,也足以养的起他的一百万军队和一百万官吏。

而这两百万人的工资,现在一半要靠粮税,一半靠商税。

将来是可以全部粮税,不用靠商税。

东江镇的官员则是另一种想法,丁大人从东江镇两成的税收,少到零点二成,足足降十倍,还能搞这么多税收?那丁大人在东江镇时,有多黑?比大明朝还黑啊?

丁毅在东江镇和山东能收这么高税,一是他田种的好,二是他田都是自己囤的和抢的,不要钱送给百姓,三是他的田产量高,所以百姓愿意。

而大明朝表面收的税低,其实各种加派,所以不但比丁毅的高,还收不上。

“皇上,全国现在需要有一百万官吏吗?”吏部尚书张猩有点不敢相信,现在大乾要这么多官吏,他也提出异议。

百万军队就算了,原本大明朝就有这么多官军,虽然能打的不多。

“每县五百吏员,每州府一千,加上各局官员,数量的确远超前明,但增这么多官吏,是为了更好的控制村镇县,以及有大量的人来朝廷办事,必竟很多基层的事情,都需要人去处理。”丁毅缓缓道:“大明朝时全国大概一千五百个县府左右。”

“每县五百大概就要七十多万人,加州府和京官,和其他官员,百万人差不多刚刚好,后继,可能还会再增加,以科举的名义来增加。”

言外之意,一百万都可能不够。

“县的吏员,还要深入乡村,乡镇办事,为朝廷宣传朝廷的政策,旨意,包括现在丈量农田,征收商税,都是吏员在办,他们,是在为咱们收税收钱,并且是上传下达,连接朝廷中\央与乡村的桥梁啊,这是必不可少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