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三国收义子 > 第四百七十七章 王允

穿越三国收义子 第四百七十七章 王允

作者:黄连山客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5:43:33 来源:笔趣阁

在封建社会的中国,常常以宗亲、世家等称谓来形容一个大家族。

这些家族,是由一个个最小的家庭单元构成。

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在同代人中会推选出来一个或者能力出众、或者品格超群、或者能够代表整个家族大部分人的利益,来作为家族领袖,称之为家主。

所以说,许多人套用嫡系子弟为家主的模式,在一些大家族上面其实并不适用。至少在王允家族中并不适用。

反倒是在一些地方小宗族中,会经常沿用长房长子的模式继承家主之位。

其实说到底,问题还是出在家族的规模大不大?人多不多、以及族内人才的储备量上。

一些地方上的小宗族,一代人中能有一个做官的人就已经很不错了,而且他们的家族族人的聚集地多聚集在一村、一乡。

家族礼法的约束力比较强,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论资排辈的情况十分的严重。

正所谓上行下效,嫡长子继承是连皇家都使用的方法,这些地方上的小门小户自然而然的便学习了起来。

真要是论起历史渊源,还要追溯到周朝的分封制。

但是有一说一,那些小门小户有哪些是真的能追溯到周朝时期的?促使家族继承模式的形成还是上行下效,对着上面有样学样。

而那些正儿八经的豪门世家,因为族中人才多,出来做官的人多,族人满天下跑。虽说族地是固定不便的。但有好多族人都跟着自己那一支的人才出来做事。在各地开枝散叶。

所以宗族礼法对他们的约束反倒是少了许多。

当然,这里面也有家族大了,内部势力制衡的原因。如果一个家族只有一个声音,那么自然是一家独大。

但大家族一般都比较重视教育,族学什么的一般都会搞一搞,这么一搞,就算是给了那些贫苦族人一条上升通道。人才哗哗往外面冒。

这样一来,反倒是形成了类似周朝分封制演变的一个效果,一开始家族嫡系还能震得住场子,族中培养出的人才也四处开枝散叶。仿佛被分封出去的诸侯,拱卫主家。

但是时间一长,嘿嘿,看看周朝最后的下场就知道了,那些不断从家族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会形成一个个新的小家族。他们有着自己的利益诉求。关键还离着族地远之又远。

有能力的主家大多鞭长莫及,没能力的主家搞不好都已经在哪一次的危机中翻了船,嫡系都换了好几番。

就这么一个情况,再说大家族嫡系长子继承制,就比较扯淡了。

但是有一说一,虽然大家族的家主很可能不是整个家族嫡系出身。但他一定是大家族中某个分支的嫡系出身。

这一点是比较怪的,因为那些分支家族的规模还没有膨胀到再次分裂的地步,所以他们用的依旧是嫡系的继承制。

一些旁系子弟压根没有参与家族议事的权利。更别提那些与家妓、女仆生出来的庶出子弟。这些人不管是在自己家中,还是族中总会受些不公平待遇。

除非他的母亲非常的受宠,或者他本人非常的有能力。才能出人头地。比如袁绍!

王允所在的太原祁县王家与隔壁的晋阳王家相比,两个家族的发展模式是有些不一样的。

相同之处,便是两家都是当地的有名的郡望,家族很有势力,可以说周围许多郡县的官员、胥吏都是出身自这两个家族。

但是不同之处在与,祁县王家出了一个王允,一下子便从地方蹿上了政坛。家族名声大涨之下,也隐藏着与名声不符的虚胖隐患。

简单的说,祁县王家除了王允这一脉在朝中为高官,其他的族人最多就是郡县的地方官。中间空出一大截。

而晋阳王家,虽然在朝中无人,但走的却是比较稳的。这一代出了护匈奴中郎将王柔,代郡太守王泽。

这两个是亲兄弟,还都在并州蹲着,尤其是护匈奴中郎将王柔,就在太原郡,就在晋阳。虽然不是管民生的官。但人家要想护住自家家族还不是简简单单一句话的事情。

若是没有王柔在太原蹲着,南匈奴当初叛乱时候,岂会舍近求远,放弃太原郡不打,去攻破了西河郡?

还不是打太原郡的时候,被匈奴中郎将王柔与太原郡太守臧旻给联手抽回去了!这才调转马头攻破了西河郡,杀了西河郡太守。大肆劫掠。

眼下家族的隐患别人不知道,王允岂会不知道?如今自己家族的地位全靠他这一脉崛起。在地方上并没有什么兵权。

正所谓鞭长莫及,万一刘玄妖人真想搞出什么幺蛾子,他人在长安鞭长莫及。又能如何?

袁绍厉害吧,十八路诸侯盟主。麾下精兵悍将无数。可是他却护不住在洛阳的族人,全部被董卓咔咔咔。人头滚滚!

这就是县官不如现管的道理。

他王允能走到这一步,诚然和自己的努力有很大关系,但家族对他的助力也是非常大的。

至少他是家族嫡系,天资聪颖,独具慧质,深受长辈们的喜爱和赏识。

在那些在州郡担任官员的长辈的影响和熏陶下,他自小眼界并十分的高,意气非凡,充分利用家里的优越环境,饱读诗书和泛阅经传。

在少年时期,便就已经成为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才子,远近文人学士都对他刮目相看。

与此同时,他还坚持习武强身。崇慕卫青、霍去病的威猛和气度,认真不懈的文修武练不到数年,便出落为一名文韬武略无不精通的全才。

如果刘玄知道王允的成长历程,一定会吐槽,这就是套用了文武双修的主角模板。难怪最后能送走董卓大魔王。董卓死的不怨啊!

王允19岁便出任太原郡吏,同年因指责太守王俅贪赃枉法,徇私舞弊。被并州刺史邓盛聘为别驾从事。

王允为官初露锋芒,不仅赢得了州郡官吏和当地百姓的赞赏和钦佩,而且引起了朝廷的注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