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三国收义子 > 第五百一十六章 智障官员欢乐多

穿越三国收义子 第五百一十六章 智障官员欢乐多

作者:黄连山客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5:43:33 来源:笔趣阁

十日之后,长安郊外,刘玄与三个大男人手拉着手,基情满满的做着最后的道别。

此次出使关东的主使,官居三公之一的司空杨彪脸都绿了,在大汉朝堂上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他算是身经百战,但是从来没有见过刘玄这么不要脸的。

老子跟你很熟吗?拉着老子的手一口一个文先,你丫知不知道,老子很早之前就像砍死你了!

刘玄与三个大老爷们基情道别,一点也没有感觉到尴尬,有句话说的好,只要我不觉的尴尬,那尴尬的一定是别人。

十天前,刘玄在朝堂之上把青州黄巾想要归附的事情,与孔融等青州地区的太守、国相的奏折一摆。

整个朝堂为之震惊,直到这个时候,百官们才惊讶的发现,如果连青州黄巾都归降朝廷的话,那貌似天底下就没有一支能登上台面的黄巾军了。

也就是,黄巾之乱彻底的结束了,剩下的就是关东诸侯争权夺利的事情了。

白波军、黑山军、青州黄巾,这一支支黄巾余孽,貌似都是刘玄搞定的,如此看来,刘玄居功至伟。但是,刘玄真的是好心吗?

这个巨大的疑问久久的缠绕在小皇帝和那些朝廷官员的心头之上。

之后便是永不休止的争论,到底派谁才能去招降青州黄巾?

有说直接让赵岐老爷子出使完袁术直接去青州的,然后刘玄就把朱皓扣押太傅马日磾的奏折逃了出来。

啪啪打脸。

是个人都能看的出来,赵岐老爷子去袁术那里是羊入虎口,有去无回了。但是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让赵岐老爷子别去的。

其中甚至包括了赵岐老爷子的从子,司隶校尉赵戬。或者在他们看来,为国效力,死得其所吧。

再者说,搞不好赵岐老爷子一过去,袁术就跪了呐,这事谁也说不准啊!总是要试一试的。就算袁术真的把赵岐老爷子给扣下了,那不也没有性命之忧吗怕个毛线!

但是这样一来,赵岐老爷子指定是不行了。

于是又有人推举徐州刺史陶谦和隐居在徐州的博士郑玄。理由很简单,陶谦曾大破徐州黄巾,既有威望又有手段,博士郑玄更是名扬海内,就算是黄巾军那帮泥腿子也是非常的尊敬。

只不过这个提议一出来,刘玄就把提出这个建议的人记在小本本上了,娘的,你丫当着老子的面给老子上眼药,老子不找个机会弄死你都不姓刘。

徐州刺史陶谦在前不久才刚刚联合前扬州刺史周干、琅邪国相阴德、东海国相刘馗、彭城国相汲廉、北海相国孔融、沛相袁忠、泰山太守应劭、汝南太守徐璆、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郑玄等人共朱儁为太师,移檄牧伯,同讨刘玄,奉迎天子。

要不是刘玄棋高一着,直接是用的天子诏令把朱儁调到了京师,那搞不好又是一个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戏码。

这些人,刘玄都是要找机会清算的!还让他们去招降黄巾军。脑子咋想的,你丫信不信这帮货能把青州黄巾再逼反了,然后诬蔑到刘玄的身上,重新点燃讨伐刘玄的战火。

刘玄抱着膀子是冷冷的看着提出这些建议的官员,一言不发,刘玄都如此作态了,下面的小弟自然是要表态的。

一群文人被一群五大三粗的武将不怀好意的盯着,尤其是这些人手里都手握重兵。那个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实际上也不只是压力,至少在下朝的路上,刘玄的小弟们就对那些文臣进行了拳拳到肉的友情交流。

娘的,现在整个长安城都在自己这一方的掌控之中,你们浪个屁啊!还真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于是等第二天再上朝的时候,推举陶谦、郑玄的大臣全部躺在了家里,没有一个能起来的。朝堂一下子就安静了许多。

但是不管怎么说,议事总是要议的,有人又推举北海国相孔融,理由是孔融在北海国那边威望很高、名声很好。人送外号北海小王子,咳咳,孔北海,名声大到都传到京师了。应该够用。

可是刘玄对此表示,孔融去年冬天才刚刚被青州黄巾削过,连北海国的国都都丢了,就这,还威望呐?

让一个手下败将去招降你,你丫心里咋想,能看的起吗?

再者说了,孔融和青州黄巾打了这么多年交代,要说没点仇怨,你丫信啊!派一个跟你有仇的人去招降你,你丫晚上能睡得着?能不多想想这货到底是来弄死自己的,还是弄死自己的?

刘玄觉得这些大臣们脑子有病,肯定是平时智障丸吃嗨了。直接表示老子身体不好,先撤了。

刘玄一走,朝堂上其实也就没啥了。大家都知道不管自己怎么议事,决定权在刘玄哪里?

等刘玄回到大司马府,把自己对百官的讥笑这么一说,立刻引起了李儒的强烈共鸣。

原来那些大臣们智障是有原因的,根子还是在老皇帝汉灵帝那边。

老皇帝汉灵帝提拔官员,主要有两条路子,一个是卖官,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只要你给的起钱,不管多大的官职,老皇帝都给。

另一条路子就是任用那些马屁精,只要你把皇帝的臭脚捧好了,出任太守、刺史,迎娶世家女,走上人生巅峰不是梦!

早在光和元年的时候,老皇帝汉灵帝便设置了鸿都门学,并将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的画像悬挂其中。

但是在这所学校里,并不是研究儒家经典,实际上是探讨辞赋、书法这类灵帝感兴趣的学科。

灵帝重用出自鸿都门学的学生,他们出任刺史、尚书、侍中,甚至还有封侯。鸿都门学一时非常兴盛,学生多达千人。

说白了,这些人都是过来捧臭脚的。

虽然因士族猛烈的攻击,和黄巾起义,延续时间不长,最后随着汉王朝的衰亡而结束。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是涌现了不少的专精辞赋、书法的官员,就是脑子有点不太灵光。政治嗅觉普遍低下,能力也是如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