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三国收义子 > 第四百六十五章得上党郡!

穿越三国收义子 第四百六十五章得上党郡!

作者:黄连山客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2 09:08:14 来源:笔趣阁

长子县作为上党郡的郡城,自然是有些底蕴和优势的。

首先,长子县的非常历史悠久,因上古时期尧王大儿子丹朱,受封于此而得县名。

对于丹朱,许多人都不太了解,但谈到围棋,大家应该都知道,这围棋就是尧为了自己的儿子丹朱搞出来的。因为丹朱性格暴躁,尧希望丹朱能通过围棋修身养性。

所以丹朱是中国围棋界最早的“棋圣“,也是祁姓、刘氏家族的远古二世祖。

早在春秋时期,长子县便被建成一座周长20公里,“厚完雄天下“的上党第一大城。

从春秋到西汉400多年间,长子一直是上党郡所在地。到东晋十六国时又成为西燕帝国的国都。

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一个宝地,雄城。

长子县南有羊头山,始祖炎帝在此尝百草,得嘉禾,教民农耕。

西有发鸠山,是著名神话传说“精卫填海”的诞生地。西南部亦有仙翁山拱卫在侧。

另外南北皆有一条自西向东流淌的河流,也是流入壶关县的两条河流。

刘玄在带兵来到长水县之前,便通过系统的地形扫描搞清了方圆百里的一切,所以才能这么快带着大军杀到。

总结来说长子县处于上党盆地西侧,属太岳山脉向太行山上党盆地的过渡带,三面环山,一方为广阔平原。

长子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西部发鸠山层林叠翠,巍然耸峙;中南部山形低缓,山川交错,丘陵相间;东北部地平水浅,野绿田方。境内山、川、滩、谷、岭、沟、坡等地貌形态俱全。

全县山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5.3%;丘陵面积占30.2%。而平川面积则足足占了占44.5%。

比起壶关那个贫困山区来说,长子县就是一块富饶之地,天府之国。

大军一进城,刘玄便派人奔赴各个城门驻守。

如今仗他是打赢了,留下了一部分士兵在打扫战场,张杨他是生擒了,被李威带着一百护卫送回家软禁了。这个城池吗,自然是要牢牢的掌握在手中。

上党郡第一雄城。这个名头还是很不错的。

刘玄一方面直奔郡城的太守府,一面约束士兵不许滋扰百姓。没用多久,就在刘玄捧着上党郡户籍以及各种册子听着系统翻译汇报的时候。迎来了第一波客人!

来人自然是上党郡的各级属官以及城中大族族长,刘玄的士兵把他们从自己的家宅中请了出来。

之前刘玄和张杨在城外大战,这些人一开始都在城墙之上观战。结果一见张杨被刘玄砍翻了,这些墙头草的家伙就都各自打道回府了。

要不然,刘玄想要夺下长子县,绝对不能这么简单。

刘玄之前就是担心自己这个黄巾妖人的名头太臭,城内的官员、大族、甚至百姓会齐齐上城帮助张杨守城。这才快刀斩乱麻,用重赏砸开了城门,生擒了张杨。

结果进城一看,好吗,哪里有慷慨赴死的官员,哪里有举族抵抗的大族,哪里有群情激奋的百姓。

刘玄惊愕之余,也不由放下心来。命那些投降的将领士兵引着,去请这些官员、族长出来相见。

依照东汉官制,各地的郡守秩皆二千石,只有河南郡因京师所在,长官称河南尹,位比九卿,秩中二千石。

诸郡各置丞一人,位次太守,秩六百石,负责民政事务。

边郡另置长史一人,秩六百石,负责军政事务。长史之下有司马一人,负责具体军事指挥。

而内地郡城不设郡都尉,以太守领兵。而上党郡虽地处并州,但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内地郡城。要不然张杨也不会亲自领兵出城与刘玄作战。

除了以上这些大佬级的官员,还有许多朝廷派来的官员。

比如说,朝廷在许多出产盐的郡县,置盐官,负责管理盐场、盐矿,征收盐税。

出产铁的郡县置铁官,负责冶炼、铸造。

在手工业发达的郡县置工官,负责管理工匠、征收工商税赋。

在水产发达的郡县置水官,负责管理渔场、征收税赋。

以上这些官吏不隶属于郡县,均隶属于少府,属于派出机关。

再往下就是各级小吏,只不过刘玄可没那个心情去请他们。从家里拖到各级衙门上班还差不多。

至于上党郡大族,确实是有的,而且其中有着两大家族,也就是上党郡有名的郡望大族。

这两族分别是冯家、包家。

其中若论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当首推冯家。

这里就要再次谈及战国中后期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因为秦国攻打上党之地,而韩国上党郡抵挡不住,向自己的盟友赵国投诚。导致赵国得到了上党之地的三分之二。对秦国统一天下的计划形成了巨大阻碍。

而当时抵挡不住秦国,转而向赵国投诚的上党郡太守名唤——冯亭,为人果敢而有谋。

当时秦昭王四十五年,秦名将白起率大军伐魏,两军对战于野王,野王守备不敌而降。由于上党地区与韩国的联系全系于野王一线,因此,野王的失败就使韩国上党虚悬于外。

冯亭与部下及百姓商议后,决意背秦而举地归赵。

在当时,赵、韩本是唇齿相依、地缘亲近的邻国,赵国一旦接受上党,便自然卷进秦、魏之间的争斗,以赵、魏合力,秦军必不敢轻举妄动,从而保护上党百姓免遭茶炭。

果然不出冯亭所料,赵国一见白捡了一块大肥肉,立刻在平原君赵胜的大力支持下慨然接受上党,并封冯亭为华阳君,上党军民同仇敌忾以抗秦军,上党终于得以保全。

冯亭的大智大勇,拯救了上党,从此,家族日隆,许多乡里亦归附之,从而形成了冯姓望族。至此,冯家算是在上党郡扎下根来。

虽然历经朝代更替家族不断有分支迁徙到外地,或是躲避战火,或是各奔前程。冯家算是开枝散叶了。不断的活跃在秦汉两朝,以及后面历朝历代的政治舞台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