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三国收义子 > 第五百三十三章察孝廉,父别居

穿越三国收义子 第五百三十三章察孝廉,父别居

作者:黄连山客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2 09:08:14 来源:笔趣阁

起初从汉安帝以后,法律便渐渐失去效力,要不然那三个歹人也不可能那么大胆,居然直接带着人质上门要钱,而且还是上桥玄这种高官家中。

简直是目无王法,无法无天!

可是,自打桥玄这件事情过去之后,京城里面劫持人质的,不管对方是不是富贵官宦人家。就没有这种事再发生。

因为什么?

因为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桥玄就是那个不要命的!他用自己小儿子的命把那些歹人都给震慑住了!

听说话坑爹的,但如此坑儿子的,桥玄绝对算的上一号人物。

桥玄为了维护国家法度,可以大义灭亲、坑儿子,曹操年轻时举孝廉,被授洛阳北部尉。在任期间,造五色棒悬于尉廨门上,有犯禁者,不论地位高低,皆棒杀之。

当时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所以说,这一老一少的脑回路是出奇的合拍。也就难怪成为了一对忘年交。

许劭对曹操这个毛头小子可以不假颜色,但当桥玄这个大佬在背后给曹操支招之后,许劭就只能败下阵来。

当然,这也和许劭那糟糕的人际关系有关,但不是说许劭恃才傲物对别人都不假颜色,实际上,在大汉许劭的名声一开始是很好的。

年轻时便立名声,有节操,喜欢品评人物,赏识不少人。如樊子昭、和洽,都有名于当时。也因此担任了汝南郡里的功曹,太守徐璆很敬重他。

太守府里的官员听说许劭成为功曹之后,没有一个不改变操守,谨饰言行的。

就连年轻时的袁绍对此人都十分的客气,自濮阳令离职回家,车马徒众,十分豪华,但等到准备进入汝南境内时,却把宾客等打发走了。

直言不讳道说:“我这样的车马装束,难道可以让许子将看见吗“于是就只乘着一辆车子回家。

之所以说许劭的人际关系不好,是因为他在家族内部的关系并不好。许劭出身的家族并不是一个小家族。

许劭的叔祖父许敬,堂叔父许训,堂兄许相,都担任过三公。

其中许相因为谄媚宦官,不但官至三公,还封侯,他多次派人请许劭入洛阳发展,可许劭以许相没有德行为耻,始终没有去看他。

不但如此,许劭还与从兄许靖不和,舆论因此对他不满。

起先,许劭与许靖都享有盛名,喜欢评论乡党人物,每月换一个题目,所以汝南有“月旦评“的风俗。

只不过,后来不知怎么的,两个人就分道扬镳了,或许是在点评天下美人的时候意见不统一吧。

许邵任汝南郡功曹时,便排斥许靖并使之不得被录用,许靖只好替人赶马磨粮来养活自己。

直到颍川人刘翊担任汝南太守时,许靖才成为计吏,负责察举孝廉,后又任尚书郎,掌管官员选用。

一个世家子被自己兄弟穿小鞋穿的这么明显。

外人又不是瞎子,自然对许邵有所非议。这种人要的是名,桥玄就是给曹操支的这个招,才把许邵给拿捏住。

当然,有不少人在怀疑这对兄弟在做戏,这和大汉的孝廉制度有关。

想要当官,首先要读过书,有才能,然后要名气好,声名鹊起。这样别人才能有理由举荐你出仕为官。

读书吗,世家子都能读,谁还没点才华傍身,只是这个名声就不好办了。看看曹操,要才华有才华,要家世有家世。皇帝跟前还有人。

可就是因为出身宦官之后,名声不太好,所以年轻时没啥名气,这才想到找许劭点评一下,以此来增加名气。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所以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这就导致了许多弄虚作假,矫伪饰行,沽名钓誉,请托权贵,以获取孝廉的事情发生。

之前就有一个叫许武的人,被推举为孝廉。

巧了,和许劭是本家,就是不知道是不是一个家族的。

这个许武考虑到两个弟弟还未显名,为了使他们出名,同他们商议后,便召来全宗族的人,把家产分为三份。

他自己的那一份皆是肥田广宅,两个弟弟所得家产既少又差。

但两个弟弟一点都不与兄长争执,宗族和乡里的人都称赞两个弟弟的谦让而责备兄长的贪鄙,结果两个弟弟被推举为孝廉。

事后,许武又召集宗族的人,向他们说明真相,并说:“我现在的产业比分家时增加了三倍,现将所有的财产全部分与两个弟弟“。

于是许武的名声大振,后被调至中央任长乐少府。

你看,政治作秀,就是这么秀!丝滑如水。

当然,既然有成功的政治作秀,那也就有失败的弱鸡。

在东汉名臣陈蕃任安乐太守时,郡内有一个名叫赵宣的人,父亲去世,他把父亲埋葬以后,自己住在墓道中,服丧二十多年,名声震动州郡。

地方官把他推荐给陈蕃,陈蕃与他相见,问及妻子儿女,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是在服丧期间出生的。

这个就比较过分了,住在墓道里还能与自己的妻子造小人,明显是穿帮过了。当然,这也和陈蕃这个较真的脾气有关。

谁也没想到,陈蕃会来这么一手,于是赵宣这个谎称自己住在墓道、服丧二十多年,名声震动州郡的弱鸡,被问罪了!

东汉的学者王符揭露当时选举的弊端时指出:“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才,以黠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方正……名实不相符,求贡不相称,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阻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

当时社会上流行着一首民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可见当时选举制度的腐朽和虚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