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奇葩一箩筐 > 第三十二章 大元王帝国什么如此不堪一击 下

书接上回,我们来聊一下政治经济制度,到底要背什么锅。

那么政治制度又是以经济基础作为支撑的,没有钱,打什么仗?拿什么来稳定统治?

元朝中期频繁更换皇帝,仅在公元1307年即大德十一年至公元1333年即元统元年就更换36个皇帝,在位都很短。全由权臣摆弄下诏或颁布诏令。皇帝成为傀儡,不能决策大事。

如此一来25年中竟然换了36个皇帝,财权不稳与政权不稳相互影响,政权不稳从而导致无法集中精力搞建设。由此缩影我们不难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元朝快速灭亡的秘密在那里。

话说前文说的这一切都息息相关,俗语说:皇帝不差饿兵。如果你公司的老板,不发工资给你,你不会不会工作?又那拿什么来养家?既然如此,竞争对手爱怎么样怎么样?反正老板不发工资,说不定我就跳槽了,管你什么员工的素质,先填饱肚子再说,这是人的本能,不能说他不对。

这样说吧,缺乏经济基础作支撑的上层建筑,迟早都会崩溃坍塌。

但是不得不提,元朝的海上贸易之繁荣,史学界有公论的。可是为什么这么一个外向型,开启海上贸易的蓬勃外向帝国,为什么就在经济上出了问题呢?政权不稳固然是原因之一,但不是全部。

要理清楚这细节的问题,还得从源头说起。朱元璋的事业为什么能成功?元朝是一个很大的方面,其他朱元璋的竞争者的灭亡如张士诚、陈友谅、明玉珍我们之前已经解析过了,他们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毕竟不是一个稳定的大一统帝国。

堡垒是怎么从内部瓦解的?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系该如何稳定左转,给继任者老朱家什么启示?今天的我们又能从中得到什么教训呢?

这一切要从头说起,铁律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差异早就决定元的失败,而元后期又拒绝向汉靠拢,灭亡是必然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与清相比,元朝虽然拒绝汉化政策并最终灭亡,但保留了自己民族性,而清的政策虽然延长了其统治却险些造成这个民族的消失。

总体来说可以这么说,前文阐述的元朝中期频繁政变,导致当时元朝国内政治不稳定。

元朝后期政治**,加上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自然灾害黄河决堤改道,上层点播钱粮震灾,下面的官员发大财。上上下下都满意了,官员上书皇帝震灾效果不错,百姓叩谢皇恩浩荡。结果几乎一颗米都没发到百姓的手里,导致元末农民起义。

元朝臣子鬼力赤计划谋取政权,北元灭亡。

一直到了公元1635年,爱新觉罗·多尔衮与爱新觉罗·岳托等领兵万人渡河,招降了库图克图汗剩下的部众,之后孛儿只斤·额尔孔果洛额哲献传国玉玺出降,整个漠南蒙古完全纳入了后金的版图,大蒙古国的汗位至此断绝,而蒙古帝国,也永远的消失了。

亡国短命的一个大锅,前文笔者反复提到了一点,正所谓是是成也制度,败也制度。没有了稳定经济的支持,军队又没有收入。汉朝、明朝都完备的屯田制度,军队自己养活自己,有完备稳固的经济制度的支持。然而元朝的曾经无敌欧亚的军队是怎么被自己坑废的呢?到底是什么影响了它的战斗。

有一种观点是说,元朝不重视农业发展,而中重视海上贸易。从而导致了亡国。这种说法是有失公允的,不是全部的原因。农业方面其实元朝比宋朝还是有进步的。

纵观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里,国运长久的朝代都会有一套完整的制度。

周朝有周制,能延续八百年;汉有汉制,能延续400年;唐宋延续前制。

唯独元朝没有完整的制度,比如元朝有调军、遣军之法,却无养军、练军之制,元朝的兵马在立国几十年后,就成了无组织、无纪律的军队,打劫人民还是有一套,上阵对敌就是一塌糊涂。

元朝元顺帝至元三年,广州朱光卿率众起义,元朝廷用了七个月才平息。当时的蒙古兵马已然腐化堕落,不堪大用,朱光卿又是汉人,所以汉人兵马也不能动用,只能将蒙古和色目人混编。

朱光卿的起义虽然被镇压,却因用时太久,导致天下群雄并起,其中就有未来的明太祖朱元璋。

关于民间治理,元朝虽有法典《元典章》流传于世,但其中的法只有汉人和南人需要遵守,蒙古人、色目人遵从本身风俗即可。

《元通鉴》中记载了这么一则案例:元武宗至大元年,有一番僧强买汉人商贩的柴火,商贩上告官府,当时的留守李壁询问案情事,番僧率众冲入公堂,将李壁打的头破血流,结果番僧全被元武宗赦免。

元朝鼎盛时期,能用强大的武力平息一切不服。可是元朝的兵制不完善,强大的战斗力不能持久,其律法也一切从简,不能形成行之有效的制度。

元朝末年,禁止汉人、南人、高丽人持有军器,省院高官只使用蒙古人和色目人。当时的宰相巴延还曾秘密请求诛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所以元朝末年的乱局,属元朝皇帝自作自受,逼迫百姓不得不反。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吸取元朝的教训,将制度深入到国家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都有详细的规定。朱元璋建立黄册制度希望百姓各安其职;建立屯田制度降低国家养兵负担;朱元璋所创建的官制,部分现今都还在使用。

与元朝相比,同样是马上的天下的清朝,因完整延续明朝制度,所以其国运与明相仿,延续两百六十八年。

提起导致元朝政治及经济政策,元朝蒙古贵族的政治观念是简单粗陋的。

他们认为,被征服的土地既然是战利品,掠夺财富就是应该的了;往北方,元朝恢复经济的办法是广开牧场,实施屯田;大多数土地是强夺民田而来的;在这些土地上盛行的是农奴制。

在江南,原来属于南宋的官田变成新王朝的官田,强占土地的现象同样严重。

地位最低的南人地区赋税征收十分沉重,政府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七来自江浙。特别是忽必烈后期用色目人阿合马执政,实行一种包税制度。政府确宠税额,主要由色目,人和汉族官吏去包办,至于实际征收多少政府不剥夺民众达到敲骨吸碱的地步。

其他的一些法律,如“打勘”法;更使百姓受害,连执行的州县官吏都叫苦不迭,实际就是“骗财之术”。

另外,垄断铁,银矿业,实行盐铁专卖,所造的铁器质量粗劣,强行卖给百姓。此外还有滥发纸币作为搜刮民财的手段等等。

不过,元朝统治者与历史上其他王朝有一个重要不同,就是他们从不贱视商业,相反特别优待和利用色目商人,让其为他们大量敛财服务,如他们把掠夺的大量金银借给色目商人,由他们去放高利贷,然后向蒙古人纳息,这就暴露出蒙古人的重商是变相掠夺的本质。

另外还有祸害国家经济的最容易被忽略但是很致命的一项,就是货币政策,还有滥发纸币。

通货膨胀有多么深的危害我们今天的有的人都无法全面的了解,更何况大多数都是文盲的元朝中期。

由于蒙古对商品交换依赖较大,同时受儒家轻商思想较少,故元朝比较提倡商业,使得商品经济十分繁荣,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相当富庶的国家。

商品交流也促进了元代交通业的发展,改善了陆路、漕运,内河与海路交通。

元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前期由恢复到发展,中后期由发展到停滞、衰敝。由于元朝地域辽阔,民族之间交往增多,对外开放,使农业、手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具有相应的特点。边疆地区得到开发,各民族的生产技术互相交流,对外贸易空前发达,交通运输业有很多创举。

元朝的首都大都,也成为当时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为了适应商品交换,元朝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纸币流通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全以纸币作为流通货币的朝代,然而因滥发纸币也造成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滥发纸币。这八个看似不显眼的字,要了元朝的老命了。没有钱就印刷钱,用国家的信誉作为背书,长此往复。

要知道现代国家的货币是以黄金储备这种硬通货作为背书,国家信誉为保证发行货币的,这又和政权稳定息息相关,我们时不时可以在新闻里看到,那个国家发生了政变、战争,导致该国的货币贬值多少。

由于元朝为了加强对经济的统制,以使用纸币为主,铸造钱币比其他朝代为少。这样一来就没有硬通货币作为储备,皇帝权臣想印多少就印多少,这还了得?

公元1260年元世祖发行了以丝为本位的交钞与以白银或金为本位的中统钞,中统钞没有设定流通期限,钞币持有者可以按照法令比价兑换银或金,虽然其后曾一度废除,但持续使用到元朝末期,成为元朝货币的核心的纸币。

全国各路都设有兑换的机关——“平准库”。兑换基金充足,准许兑现,兑换的时候征收两到三分的手续费工墨钞。公元 1276年由于元廷大肆搜括,增发纸币,并将各路准备金银运往大都,引起物价上涨,纸钞贬值。公元1280年,纸币贬值成为原来的十分之一。

公元1287年物价已经“相去几十余倍”了。为了稳定物价,元廷发行“至元宝钞”和中统钞并行。1350年元惠宗又发行“至正交钞”,发行不久,贬值严重,物价暴涨。事实上,民间的日常交易、借贷、商品标价等多有用银的。这时使用的白银,主要是银锭和元宝。

元朝的货币主要借助于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往东流出到高丽和日本。在经济上,元朝与高丽可通过互市进行物资交流和钱币交换。韩国曾发现沉没在海底的装有大批元代的货物中国船只,这艘沉船有12个船舱,装有上千件瓷器,7万枚钱币。元朝时期,日本商人经常到闽浙海口来做生意,中国的海船也常常去日本,带去一批财物和钱币。

货币往南主要流出到东南亚各国。《岛夷志略》记载,元朝商人从海路到安南、占城今越南经商,带出一批财物和钱币;元代旅行家周达观写的《真腊风土记》真腊即柬埔寨中写道,元朝的钱币、金银、铜器、锡器、漆盘、青瓷、麻布、雨伞、铁锅等等,在真腊到处可见;公元1294年暹国王来元朝访问,从此,元朝的商品、钱币,不断流出到现今的泰国。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和意大利人马可·波罗,都看到元朝商人带着商品和钱币,到印度南部的俱兰、狮子国、马尔代夫去做生意。

货币流出到西北的钦察、伊利汗国。这两个汗国都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在统治,与我国元朝在经济上、文化上联系十分密切,元朝钱币流出到这两个汗国的比较多。

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即公元1293年,元朝派到伊利汗国的丞相孛罗,帮助汗国采用元朝的钞法,发行了纸币,通行全国,在汗国各地还设有钞库,负责发行及缗钞倒换事务。整个纸币的发行制度和钞票的形状,都是从中国元朝照搬去的。

此外货币还流出到中非和中欧的一些国家,公元1253年,元朝宪宗年间,曾派亲王旭烈兀带兵到达叙利亚、埃及等地,后来元世祖忽必烈又派大臣到达马达加斯加、层摇罗国今坦桑尼亚桑给巴尔,中国的财物、钱币,从此流人非洲。摩洛哥的《伊本·白图泰游记》里写道,中国元朝通用钞币,纸币大如手掌,一面印着皇帝的玉玺。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即公元1275年,元朝派景教徒带着书信、礼品、钱币,去耶路撒冷朝拜圣地,途中又受伊利汗国国王之托,首先到达君士坦丁堡、那不勒斯、罗马,后又见到法王腓力四世和英王爱德华一世。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即公元1290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父来到元朝,回国后由他口述、作家鲁思蒂谦写的《东方见闻录》中,还专门讲述了中国元朝印刷、发行、市场流通使用纸币的情况,使欧洲人为之大开眼界。马可波罗来华这件事情至今存疑。

关于元朝的田赋,《元史·食货志一》说:“元之取民,大率以唐为法。其取于内郡者曰丁税,曰地税,此仿唐之租庸调也;取于江南者曰秋税,曰夏税,此仿唐之两税也。”这段话虽然并不确切,但至少说明了南北田赋制度的差异。

中原田赋的征收大概始于耶律楚材辅政以后。在这之前蒙古帝国根本没有赋税之制。元朝行于江南的田赋制度基本上沿用了宋代的两税制。元朝人民还有一项很沉重的财政负担,即科差,是徭役向赋税转化的一种形式。

元朝的赋税制度南北相异,北方主要是税粮、科差,南方征夏、秋两税。

灭宋以后,元政府没有把在北方实行的税粮、科差制度向南方推行,基本上承袭南宋旧例,继续征收夏、秋两税。两税之中,以秋税为主,所征为粮食,也有一部分折钞征收,江南秋税的税额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地差别较大。夏税一般以秋税征粮额为基数,按一定的比率折输实物或钞币。

盐税收入,占全国钞币岁入的一半以上。盐的生产由国家垄断。政府将工本钱发给灶户,所生产的盐全部由国家支配。

杂课中还包括茶课、酒醋课、“额外课”等。商税也是国库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杂泛差役,主要包括政府为兴役造作、治河、运输等需要而征发的车牛人夫,以及里正、主首即农村基层行政设施的职事人员、隅正、坊正即城镇基层行政设施的职事人员,仓官、库子即为官府保管财物的职事人员等职役。

元代前期,民户以外的其他户计一般都不承担杂泛差役,按元政府规定,分配差役时,应根据当役户的丁产,先尽富实,次及下户。成宗大德年间改革役法,此后关于诸色户计的当役规定,不时变更,当役面有所扩大。

有一元代的杂泛差役,是劳动人民十分沉重的负担。

如此经济制度,国家机器不能及时自我修复,再强大的军事实力也都是回天无术了吧。前文介绍的四大汗国的败亡,内部经济制度和宗教的原因都有,而元朝宗教方面的笔者认为影响不是很重要,首先统治者是外族人,既然明王出世岂不是天下皆反?管你信的什么佛都没有用。

最后我们来看朱元璋推翻元朝为啥这么顺利?有重要的原因被忽视,明朝最后也亡于此。

问题来了,在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等血战时,正是自身防御虚弱的时候,元军只要在侧背出兵,背刺朱元璋,他就首尾无法兼顾,很可能遭遇失败。那样,就没有后来的明朝了,对不对。然而历史就是这么有趣。

读明朝历史,读到朱元璋剪灭割据群雄,北伐一举成功时,很容易想到一个问题。

老朱先灭陈友谅,后平张士诚,这两个都不是好对付的主。打陈友谅,朱元璋倾国而出,还在鄱阳湖陷入苦战,要是没有主角光环护体,就得提前领盒饭。

张士诚稍弱,当时只是吴王的朱元璋也得发二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发起总攻,这几乎也就是朱元璋当时绝大部分兵马了。

就这样,也花了将近两年时间,尤其是张士诚老巢平江城,在三面围困下坚守了十个月才被攻破。

那么,元军呢,元军去哪了?当时北方大部分地区可都还在元朝控制之下,元军兵力也不弱,先后又有脱脱、察罕帖木儿、王保保、李思齐、张良弼等名将。

这些人都很有军事能力,朱元璋评价张良弼“百战之余,骤与角力,未易定也”,徐达北伐时不敢与张良弼正面硬钢,选择绕过他防区攻打其他元军——“思道城险而兵悍,不容易攻取”;王保保更被朱元璋誉为“天下奇男子”,当得起老朱如此夸奖的敌将,您想想得有多猛,那都是老朱一把血一把泪得来的教训。

问题来了,在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等血战时,正是自身防御虚弱的时候,元军只要在侧背出兵,背刺朱元璋,他就首尾无法兼顾,很可能遭遇失败。那样,就没有后来的明朝了。

况且,浙东的方国珍,福建的陈友定,更是和元朝互通款曲,接受元朝的册封,并为大都提供粮草,两广也在元朝势力控制之下。

朱元璋此时还没吃成胖子,这些反抗军互掐时,元军为啥不出兵?只要稍有动作,老朱立马得失眠。

小时候读《英烈传》,里面不会告诉你这些,后来读一些明朝书籍和史料,大多也只会告诉你,太祖如何开挂削平群雄,明军如何英勇北伐,对于敌军状况少有提及。

及至后来,读了明史泰斗们的明朝著作,才逐渐明白元军在那个时候干嘛去了,为啥不利用大好机会背刺朱元璋。

原来,相比元朝此时的处境,各路农民军犬牙交错的形势还算比较清楚,了解了各路元军的形势,才明白什么叫错综复杂,这里面既有政治斗争,又有后宫乱政,还有将领的私心,尔虞我诈,复杂程度能在单独写本书。

简单说一说。

首先,这些元朝名将们,他们在刚开始和农民军作战时,许多并不是元朝正式任命的将领,统帅的也不是元朝正规军,而是自己招募的地方武装。

比如大名鼎鼎的察罕帖木儿,他是王保保的养父,《倚天屠龙记》中郡主赵敏父亲的原型。

虽然也是元朝皇室远支宗室,察罕帖木儿当时却连个进士还没考上,更没什么功名。在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时,北方红巾军屡败元军,正规军挡不住,察罕帖木儿所在的地方就要沦陷。

红巾军是农民军,代表的是农民利益,攻下州府,倒霉的当然是地主,这是两个阶级的矛盾。

察罕帖木儿坐不住了,他是地主阶级的代表,红巾军来了他也讨不了好。虽然他没官职也没兵权,但只要有钱就好办事儿,察罕帖木儿组织起数百人的武装,号称“义兵”,也叫“乡军”,与红巾军交战,保卫地方。

讽刺的是,这帮临时组织的民兵表现却比元朝正规军好很多,屡败红巾军。这其实也不奇怪,元军打不过还能逃跑,“义兵”打不过,老家就会被一锅端,房子票子土地全都得报销。

这些义兵打了胜仗,收复了城池。元廷一看,行啊,自己花钱养了一帮子酒囊饭袋,正在焦头烂额。却冒出这样一帮人,不费朝廷的兵力粮饷还能打胜仗,这样的好事去哪找,自然是大加赞赏,为察罕帖木儿这些人加官进爵。察罕帖木儿被授中顺大夫、汝宁府达鲁花赤之职。

其他几个元末名将,像王保保、李思齐、王宣等人,也都是凭借义兵起家,搞大了才得到册封。

那么问题也就来了。这些人成了元朝将领,手下带的还是自己起家的部队,名义上也接受政府指挥,但真正指挥得动军队的,只有他们自己。

并且,这些人控制的地方就成为自己的地盘,红巾军打不进来,中央政府也别想真正控制,一切要听这些将军们的号令。

是不是很眼熟?现在对这些将军们的称呼,一般是军阀。

既然是军阀,那就得有军阀的特点,军阀的最大特点是啥,就是需要不断扩充自己实力,有了地盘才有钱有兵,才能不被别人吃掉,所以需要不断抢地盘。

说实话,这些军队战斗力还是比较强的,毕竟是为自己打仗嘛。但他们的作战对象并不止红巾军,也包括其他军阀。

这样就很好理解了,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人打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他们也没闲着,也在大打出手。

当然,打的不是朱元璋、陈友谅他们,而是彼此互相攻打。

这也不难理解,谁敢出兵去打农民军,就可能被其他军阀爆了菊花,闹得不好赔了夫人又折兵,自己彻底玩完。

这个险谁敢冒?必定先得解决其他军阀的威胁,才好放心对付那些农民军。

比如察罕帖木儿和李思齐统帅的部队和红巾军打了几年,几乎没败过,收复了关陕、河北、河南,号令已经能传到江浙。他们调集主力进攻山东红巾军,形势也是一片大好,谁知后方传来惊人消息,山西被人占了!

占山西的不是红巾军,而是另一支“义兵”,孛罗帖木儿的军队。

原来孛罗帖木儿一看察罕帖木儿主力尽出,山西空虚,这是块现成的肥肉,不咬白不咬,于是派兵占领了察罕帖木儿的防地。

察罕帖木儿怎肯善罢甘休,山东也不打了,回军与孛罗帖木儿交战,两军在山西拉锯了几年,政府不知调停了多少回,没人肯理。

察罕帖木儿在至正二十二年即公元1362年被刺身亡,军权转交到他养子扩廓帖木儿,也就是王保保手里。

王保保名气比他养父更大,打仗也更凶狠,继续和孛罗帖木儿打得天昏地暗。

孛罗帖木儿后来得罪了皇帝,站错了队,终于在1365年被元顺帝派人刺杀,王保保被封为河南王,统帅天下兵马。

前文说过公元1365这一年,朱元璋已经攻灭了陈友谅,正与张士诚交战正酣,看上去,这是个趁火打劫的好机会。

王保保也是这么想的,他以檄文调关中四将前来河南会师,准备南征。

李思齐曾长期与王保保养父察罕帖木儿并肩作战,也是个老牌军阀,与张良弼、孛罗帖木儿都是老冤家,打过不少仗。

这时他已被封为许国公,得到调兵劄子,李思齐勃然大怒,当众怒骂:你小子乳臭未干,当年我跟你老子喝酒,他还要先敬我才敢喝,你那时连站在我面前的资格都没有,现在居然敢来调我!

李思齐下令手下诸将,整兵备战——要防备的是王保保,一旦王保保前来,立即擒而杀之!

除了李思齐,张良弼、孔兴等其他三部也都不听号令,无法节制,王保保名为节制天下兵马,实则除了自己的人马,谁也调不动。

不但调不动,就算他想凭自己兵马南征也不可能,原因同上。

王保保急啊,内部的事不解决,怎么一致对外。他亲自提兵入关,攻打李思齐。李思齐一人不是王保保对手,他联合了其他几位将军据守长安,两军整整打了一年,大小几百战,兵力被严重消耗。

打到最后,元顺帝又对王保保起了疑心,连名义上的统帅权也给他解除了,只让他率自己兵马扫清江淮。

元军自己在互相攻打,朱元璋已经平灭了张士诚,连吞两个对手后,实力顿时膨胀起来。

老朱打完张士诚,元军还在自相残杀,没人搭理朱元璋。他得以施施然,同时发动南征和北伐,南边平定较为弱小的方国珍、陈友定,北面则派出徐达率领主力北伐。

到这时,各路元军才意识到朱元璋是最有威胁的敌人。那么总该合作了吧?

NO!合作是不可能合作的,虽然他们停止了自相残杀,却没人肯被别人指挥,大家想的只是各保地方,徐达来了,把他赶到别人地盘去,别来祸祸自己就好,这还是军阀本色。

结果自然是被朱元璋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一股接一股被消灭,最后大都想守也守不住了,元顺帝只好一跑了之。

察罕帖木儿、王保保、孛罗帖木儿、李思齐、张良弼这些人都是当世名将,随便拎出一个来,军事能力未必就不如徐达。

察罕帖木儿、孛罗帖木儿是元朝最善战的将领,打红巾军几乎没败过;张良弼经年数百战,有弟七人,皆善战,军中语曰:不怕金牌张,惟怕七条枪。徐达对他也颇有忌惮。

更早一点,还有丞相脱脱,能文能武,率数十万大军围剿张士诚,围困高邮,几乎就要成功之时,却被罢职削除兵权,否则早就没了张士诚这号人物。

这些人要能联合起来,同心对外,怕是朱元璋 陈友谅也不够削的。当然,这些没有发生,有的只是自相残杀,削弱自己的力量。

如此,朱元璋能安心与陈友谅等力量交战,及至后来北伐能一举成功,也就顺理成章了,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啊。

老朱或许在暗笑元军的愚蠢,谁知到了二百几十年后,自己朱家子孙的天下,历史分明又来了一遍轮回。

不信您看:袁崇焕死于自家的猜忌和不信任;卢象升与高起潜的矛盾导致他兵败身亡;孙传庭名为督师,手下总兵不听节制;崇祯诏令勤王,罕有响应者;左良玉在武昌坐拥重兵,竟发兵攻打南京;史可法督师扬州,又调得动哪个总兵。

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不论元或明,内部倾轧造成的危害远超强大的对手,凉凉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快慢其实就是看矛盾大小和自身作的程度,易水只是提一个设想,各位读者老爷们有心可以仔细琢磨,回味无穷呐。

再仔细数中国的大一统朝代,秦末的救命军团岭南的赵佗军团,就直接在岭南自立为王了。东汉末年各路军阀打成了一锅粥,这个就不多说,再说唐末、今天我们讨论的元末和明末,最后清末,你方唱罢我登场,军阀是历史的产物,如何评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最后讲一讲元朝皇帝的陵墓,为什么至今一个都没找到。

这就不得不提到蒙古人的秘葬制度了,这个下章开始再慢慢讲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