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奇葩一箩筐 > 第四十三章 郭桓案洪武惩贪大狱

大明奇葩一箩筐 第四十三章 郭桓案洪武惩贪大狱

作者:孤临易水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5:44:10 来源:笔趣阁

要说清楚郭桓案,老规矩先搞清楚郭桓这个人。

郭桓,明朝初年大臣,官至户部侍郎。洪武十八年即公元1385年四月,御史余敏、丁廷举告发户部侍郎郭桓利用职权,勾结其他官吏,私吞太平、镇江等府的赋税,史称“郭桓案”。

我们来分析一下,大臣贪污大案立国之初,历朝历代都有,这不新鲜了。那么为什么郭桓案能名列明初四大案之一呢,我们来好好盘一番。

元朝末年的官僚机构极为腐朽,官吏贪腐成性,以至于明太祖在建国后就十分注意政风。他一方面提倡廉洁,要求各级官吏遵纪守法,廉政爱民。另一方面对于官吏犯法特下重典,以吓阻官吏贪污**。如果有官员触犯贪污罪,则施以剥皮之刑。郭桓案爆发前,空印案、胡惟庸案先后发生,明太祖为了解决官员贪污,逐渐采取法外施刑的方式,而且也越来越重,并且设立锦衣卫以加强监控官员。他曾经感叹说:“朕才疏德薄,控御之道竭矣!”

上文说到过锦衣卫的前身是检校,拱卫司。后来改名叫“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也就是据说现有史料推算来看,上文所述的太子朱标劝说父皇从宽空印案的时候,锦衣卫和太子都不一定在,但是爆发郭桓案的时候,锦衣卫已经确定已经成立了,太子朱标还在世。

确定了这一点,笔者试着解读一番郭桓案。

洪武十八年即公元1385年明太祖怀疑担任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李彧与提刑按察使司赵全德偕同户部侍郎郭桓等人共同舞弊,下令调查。同年三月,御史余敏、丁廷举告发郭桓利用职权,勾结李彧、赵全德、胡益、王道亨等贪污,其事项有:

一、私吞太平府、镇江府等府的赋税,降低朝廷税收。

二、私吞浙西的秋粮,浙西秋粮本应该上缴四百五十万石,郭桓只上缴两百多万石。

三、征收赋税时,巧立名目,征收多种水脚钱、口食钱、库子钱、神佛钱等的赋税,中饱私囊。

郭桓等人总共贪污两千四百多万石粮食。为此,明太祖决心趁机扫荡全国贪污官员。

明太祖令审刑司吴庸拷讯,此案牵连全国的十二个布政司,牵涉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麦至德等。总计一共损失精粮两千四百万担,“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赃七百万,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为了追赃粮,演变成全国骚动,民间富人莫不因此破产,史称“郭桓案”。最后,明太祖为了平息民怨,将审刑司吴庸杀了,并称折算赃粮实有两千石百多万石,“恐民不信,但略写七百万耳”。

郭桓案”促成了大写数字的出现。“郭桓案”后,朱元璋将记账的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以杜绝贪官污吏通过篡改数字贪赃枉法。

为了追赃又牵连到全国各地的地主,遭到抄家破产的不计其数,地主对此怨恨极深,朱元璋为了平息怨气又将审刑官吴庸等人处死。

《明史·刑法二》记载郭桓案的起因时,曰:郭桓者,户部侍郎也。帝疑北平二司官吏李彧、赵全德等与桓为奸利,自六部左右侍郎下皆死,赃七百万,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明太祖在《大诰》感叹说:“古往今来,贪赃枉法大有人在,但是搞得这么过分的,实在是不多!”

郭桓案与之前的空印案是明太祖重典肃贪的表现,让明朝官员警戒恐惧,时人谓:“郡县之官虽居穷山绝塞之地,去京师万余里外,皆悚心震胆,如神明临其庭,不敢少肆。

朱元璋杀了这么多人,但是人们敬重朱元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虽然杀人,也杀了如上文提到的蓝玉、胡惟庸、空印案诸多清廉官员。在集中权威,肃杀贪腐之风这点上,朱洪武是好样的,宁可错杀也不放过。

蓝玉案不乏有人替他喊冤的,胡惟庸是他自己倒霉,空印案至今是个糊涂案子,郭桓案却是铁案确确实实的铁案,无冤可喊。可是牵连太广,成就了朱元璋“杀人狂魔”的恶名,也成就了他嫉恶如仇整肃贪腐的美名。

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的,杀人魔和活菩萨往往都是说的一个人,朱元璋就是这么一个不讲道理但是杀贪官,讲道理但是不寻私情的固执的人。

我们身边可能就有这样的讲死理的人,讲原则的人。没有权利地位的时候刻板的活着,如果有了权利地位如果不是一把手又会得罪同事不容于环境,但是请尊重并支持这样的人,他们才是我们这个民族,最核心的正能量,最坚强有力的脊梁,涤荡各岗位业的一剂强心针。

如果像朱元璋这样的人在我们民族里消失了,那么我们距离泯灭于人类文明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受制于那个时代的局限性,看这个问题要两面来看。元末社会动荡不安,明朝初立。朱元璋不用重典无法震慑群臣,无法稳定内部强调集权。

当然,讲道理冤杀人并不是什么好事。所以到了曾孙宣总朱瞻基即位的时候就把杀人的审核权利收归了中央,让六部反复审理,才动刀杀人。

这里要还要隆重介绍“杀人魔王”“布衣天子”的发明创新,剥皮楦(xuan)草,又叫剥皮实草制度,至今谈起来都让各路贪官闻之色变的制度。

明太祖朱元璋在《大诰》中首创,灵感来源于佛教传说中的十八层地狱。朱元璋为打击贪污,制定了古代历史上最严的反贪法案:官吏贪污六十两以上就要枭首示众或剥皮楦草。剥皮楦草行刑的过程恐怖得令人作呕:行刑官先用尖刀沿着犯人脊柱将后背皮肤划开,然后从后面往前一点一点地撕剥,整张人皮就像蝴蝶展翅一样慢慢铺开,务必保证人皮的完整!此时犯人还可以活很长时间。胖子受此刑时,据说痛苦程度高很多,因为脂肪和皮肤贴合的紧,过程生不如死。一张完整人皮剥下后,会用针线缝合起来,有的做成皮鼓,鼓风吹起或填充上稻草,悬挂于官府旁的土地庙门前。在月黑风高,阴风阵阵中一面人皮旗帜飘扬于庙前,让人不寒而栗。明开国大将蓝玉,太过高调,终因谋反罪,被朱元璋处“拨皮实草“之刑,且“传示各地”,意为全国巡展!“蓝玉案”共导致15000余人被斩。

朱元璋曾告诫百官:我以前在民间时,见到州县官吏多不爱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我心里恨透了。如今要严立法禁,官吏凡是贪污蠹害百姓的,严惩不恕。

洪武二十五年即公元1392年,他颁布了《醒贪简要录》规定:官吏贪赃六十两以上的枭首示众、剥皮楦草。在哪里剥皮?当时地方各个府、州、县、卫衙门左边的土地庙,就是剥皮的刑场,所以老百姓又称土地庙为“皮场庙”。

剥皮之刑很惨酷,把人皮楦草悬挂则更加瘆人。塞满了草的贪官人皮袋子挂在哪里呢?有两处地方:一是官府衙门的公座两旁,各悬挂一个填满稻草的人皮袋,以警诫在职官员“好好工作”;二是把人皮袋子悬挂于特设在衙门左旁的土地庙中,用刑之各种器械列为庙中仪仗,用作警诫官员。

此外,朱元璋还创造了抽肠等残酷刑罚,希望以此震慑贪官,涤清吏治。朱元璋杀伐果断,以致于官员每次上朝前都要与妻儿痛哭诀别、交代后事,安全回家的额手称庆,欣喜若狂,庆祝又多活了一天…

明洪武二十六年即公元1393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下狱鞫讯后,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拟定乘朱元璋藉田时发动叛乱。正在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朱元璋深感不安,以谋反罪将其逮捕下狱,并被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并株连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员,被杀者约一万五千人。

为警诫群臣,朱元璋手诏布告天下,并条例爰书中国古代的一种司法文书。为《逆臣录》。史称“蓝玉案”。

《逆臣录》可不是什么好书。

该书是明初蓝玉党人的供词,明太祖敕命翰林官撰录,故名御制逆臣录。

本书用血记载了蓝玉党人的供词,并在每份供词前有招供人的姓名,年龄,籍贯。身份及与蓝玉关系等介绍,是现存蓝玉案的最直接资料。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员,被杀者约两万人。朱元璋还手诏布告天下,并条例爰书为《逆臣录》。列名《逆臣录》者,有一公、十三侯、二伯。原书仅存明抄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后由北京大学历史系点校,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研究明史的宝贵资料。

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六年即公元1393五月初一日颁布《逆臣录》,当时挂名“蓝党”者人数已近千,而这还只是开始,莫礼等人尚不在其中。到同年九月初十日,朱元璋发布《赦蓝党胡党诏》。从四月到九月,卷入蓝党“族诛”者就由一千人急剧增加到一万五千人,牵连之广,可见一斑。我们无从知道在这项赦免诏书颁布之后,朱元璋是否真正停止了搜捕,因为诏书中明说蓝党一案族诛者已达一万五千,接着又声称“除已犯已拿在官者不赦”外,其他一概宽宥,但是直到洪武三十一年二月仍在处决“胡蓝党”。

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就是在这年闰五月去世的,在二月间他病体缠身时仍作出“凌迟”在押成丁“胡蓝党人”和断没田口家财的决定,可谓至死方休。

一代名将就因为自己的居功自傲触动了皇权等系列背后的原因被剥了皮。

如果问中国五千年历史中哪个朝代官员待遇最差,大明说自己第二,哪个朝代都不敢称第一。老朱贫农出身,当过和尚要过饭,对政府里的官员实在是打心眼里仇视,所以他坐稳天下之后,对官员的要求极为苛刻,工资低不说。就拿大名鼎鼎的清官海瑞来说,去世之后家里竟连一副棺材都买不起,最后还是同僚帮忙凑的,处罚措施也很重,明朝官员贪污超过六十两就得判死刑。勿论其他,此一项倒是很符合广大老百姓的心里诉求,在当代仍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乃至于今天网络上都有人喊出恢复朱元璋的剥皮楦草制度,来治理贪污**问题。

易水笑而闻之不言也,这是不可能的,但是这是老百姓的心声。惩治贪污腐化,这是历朝历代直到今天都必须要重视的一个人问题。今天由孙红雷主演的反贪反黑大剧上映,反应不错。

这就说明长治久安的重中之重是打击和贪腐和贪污实力勾结的黑社会组织,非法官员一个人不是神,他要依托黑恶势力帮他干脏活相互合作。越是立国越久,歌舞升平这样的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我们今天研究明朝的历史,也就是从过去的事实中汲取今天的智慧。

到此明初四大案也就聊完了,按时间线索,朱元璋该下线了。他的故事太多,过于繁杂,四大案是其中集中的表现,他为什么坑惨了他孙子,其实再上文的叙述中已经初露端倪。

接下来我们综述一下洪武朝的政令法度,对外政策,对内经济政策。

关于官员的待遇问题,选一个章节来聊一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