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奇葩一箩筐 > 第四十七章 搞事情?还是真忠臣?

朱允炆登基之后,安顿好了爷爷朱元璋的后事。少年意气风发开始君临天下,可是面对的几乎和当年汉武帝登基时候面对的局面是几乎一样的,各路叔叔番王,手里都有兵,多则近十万,少的也有几万。虽然朝廷的实力也不弱,但是总觉得不踏实。

愁得这位少年天子成天睡不好觉,自己的皇位虽然是爷爷钦定的,但是自己的地位有些尴尬,各位叔叔都是手里有兵有地盘,这可怎么办才好?

齐泰是朱元璋亲自拍板留给建文帝的人才。黄子澄,是跟过太子的老人,现在尽心尽力的辅佐朱允炆。对于这个问题,这两个饱读诗书的大儒给年轻的天子的建议,只有两个字“削藩”。

削藩可不是小事,要知道太祖高皇帝的《皇明祖训》里明文写了,封分诸王拱卫皇室,设置行省县制安定地方,设置卫所安定边疆。

分封诸王这是朱元璋定下的政策,并且以法律的形式定下来的。朱允炆一上台就要削藩,莫不是对统治基础产生了动摇?

少年天子是犹豫的,而齐泰、黄子澄不是这么想的。她们的建议也很简单:“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只要动手迅速果决,番王们没有犹豫的机会,三下五除二用用最快的速度解除番王们的兵权,好吃好喝的供应养起来。既维护了皇权的统一,又不会造成动乱。

然而,想法很丰满,理想很骨感。平心而论他们的计策狠辣,有朱元璋的遗风,大刀片子一挥,大明朝就消停了,建文帝的烦恼就终结了。从此以后兄友弟恭,叔侄和睦其乐融融岂不美哉。

前有汉武帝推恩令千古阳谋瓦解诸王实力,后有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快狠准解决问题,虽然都留下了隐患,但是哪一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安宁的。

朱允炆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他的决策是权威且在法理上是正确的,这个时候他是狠毒的,并且毫不手软。

明洪武二十五年即公元1392年,其父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即公元1398年五月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建文。朱允炆即位后,力行削藩政策,以罪相继废黜周王、代王、齐王、岷王,湘王不堪受辱**而死。这一系列操作不可谓不雷霆毒辣。

下一个就轮到四叔朱棣了,此时的朱棣可不是后来的朱棣,如果说他不怕,那是假的。瑟瑟发抖呀,怕得要死呀。造反?可行吗?全家的命赌上一把?

当年朱棣青年时,遇到了一个和尚,说要送他一顶白帽子。吓得他闭门谢客好多天。白帽子?什么意思?忙年太子朱标虽然身体不太好,但是也还在世。白字加上王字是什么字?他能不怕吗?

这个和尚,现在有话说,他就是未来的大明国师“黑衣宰相”姚广孝。

姚广孝早年曾游览嵩山寺,相士袁珙对他道:“你是个奇特的僧人!眼眶是三角形,如同病虎一般,天性必然,嗜好杀戮,是刘秉忠一样的人!”姚广孝大喜。

介绍一下刘秉忠这个人。公元1216年-公元1274年,初名刘侃,法名子聪,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祖籍瑞州。大蒙古国至元代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刘秉忠出身世宦之家,自幼聪颖,十三岁时入都元帅府为质子,十七岁为邢台节度府令史。之后一度弃官隐居,拜虚照禅师为师。后入大蒙古国忽必烈幕府,以布衣身份参预军政要务,被称为“聪书记”。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升任光禄大夫、太保,领中书省政事。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建议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蒙古更名为“大元”。

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刘秉忠逝世,年五十九。累赠推诚协谋同德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常山王,谥号“文正”。

刘秉忠兼备释、道、儒之学,活跃于蒙元初期政坛,对元代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了重大作用。他对元大都的规划设计,奠定了北京市最初的城市雏形。刘秉忠兼擅诗文词曲,有《藏春集》《平沙玉尺经》等传世。

说姚广孝像刘秉忠一样的人,自然是很高兴的。一般来说,僧人都不重提俗家姓名,例如三藏法师、鉴真法师、弘一法师等皆用法号而俗家姓名鲜有提及,因为以示出家了,和红尘俗世划清了界限。就连唐朝那个敢和高阳公主偷情的辩机和尚历史上都只提辩机两个字。

每每读史至姚广孝三个字,总是觉得奇怪的,至于原因后文详解。

总而言之年轻的建文帝,终究还是选择了先下手为强。第一个倒霉的就是周王朱橚,建文元年即公元1399年,以朱橚是燕王朱棣同母弟,害怕他支持朱棣,特意提防他。

朱橚本身也蓄有异谋,长史王翰数谏不纳,诈作发狂而离职。朱橚次子、汝南王朱有爋向朝廷举报父亲图谋不轨,朝廷遣李景隆突袭开封逮捕朱橚,把他贬为庶人,徙云南蒙化。

建文四年即公元1402年,朱橚被召到首都应天就是南京禁锢。反正关起来了,后来四叔成功,他也没什么好果子吃,还是禁锢起来。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朱橚薨,谥号“定”。

朱橚在明初藩王中,不仅在传统文化上有所建树,而且从发展封地农业经济出发,搜集整理了医药、农事等方面的材料,编辑成了《普济方》、《救荒本草》等著作,为明代农业和医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英国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JosephNeedham等认为,朱橚等人的工作是中国人在人道主义方面的一个很大贡献。朱橚既是一个伟大的开拓者,也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然而这又有什么用呢?反正他一开始就被干掉了。

第二个就是十三叔代王朱桂公元1374-公元1446,明太祖第十三子,母郭惠妃,九大攘夷塞王之一。建文帝朱允炆降罪将其废为庶人。

第三个是七叔齐王朱榑,这位叔叔公元1364年12月23日-公元1428年,南直隶应天府上元县今江苏省南京市人,明太祖朱元璋第七子,母达定妃。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受封齐王。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就藩青州,后命出镇开平。

洪武年间曾参与北征,因此以军功自傲。建文帝登基后,因罪而被建文帝借机削藩,因而被废为庶人与那位为中国医药学做出贡献的周王朱橚禁锢在一起。

第四个倒霉蛋是朱允炆的十八叔岷王朱楩,公元1379年—公元1450年。朱元璋第十八子,母妃周氏。洪武二十四年即1391年,受封为岷王,封国在陕西岷州卫是今天的甘肃岷县。洪武二十八年即1395年就藩云南府即今昆明市。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西平侯沐晟上奏朱楩不法,被削除王爵废为庶人,迁居福建漳州。

接下来是朱允炆的十一叔湘王朱柏,公元1371年9月12日-公元1399年5月18日,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其第十一子出生,母为胡顺妃。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5月18日,**而死,时年二十八岁,谥曰戾。无子,国除。

短短几行字,能解读出的内容实在太多,铁骨铮铮可能是所有读者的第一感受。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朱柏受封湘王,在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就藩封国荆州府。

他自幼聪慧,朱元璋在分封诸王准备就藩到封国时,曾赐给每名皇子一条玉带配戴在身上,朱元璋命诸王转身,让他看看腰带后方的装饰品,诸王都转身背对皇父,唯独朱柏将腰带转过来给父亲查看。朱元璋问他为何要这么做呢?朱柏回答说:“君父不可背也!”朱元璋听罢甚感欢慰。

朱柏性好学问,常读书至夜半时分,并设立“景元阁”招纳贤才去校雠就是校对、整理书籍,朱柏亦喜爱谈论军事,他的膂力过人,弓矢刀槊运用自如,骑马飞快,有豪侠之气,而朱柏每出入,则缥囊载书以随,遇寒暑,仍不废讲诵。过山水胜境,便徘徊终日,必为之赋诗作文,铭刻于石上。朱柏尤善道家言,自号“紫虚子”。

朱柏曾数次率军出征,洪武年间有降兵于常德发起叛乱,流窜至荆州虎渡河一带,朱柏曰:“敌军士气正盛,必须先挫其锐气,使他们的军队士气低落,若让敌军逃往塞外,祸害将会更严重。”朱柏随即调兵遣将,奋勇作战,成功击败敌军前锋,并率兵沿路追击,使叛军无法逃入塞外,敌军屡次战败,最后败退至延安被殱灭,明太祖对朱柏甚是嘉奖,特地召朱柏至京师慰劳其功。洪武三十年即公元1397年,朱柏奉命担任副将与楚王朱桢共同讨伐古州蛮就是贵州少数民族,但担任主帅的楚王朱桢向朝廷索要军粮三十万石,却又不亲临战阵指挥军队,使这次征讨蛮寇的军事行动颇不顺利,明太祖后改命二人修筑铜鼓城后率军返回封国。

洪武三十一年即公元1398年,得知其父朱元璋驾崩,朱柏哀痛万分,因此萌生了弃世之意。建文元年即1399年,朱柏遭人指控有意图谋反、伪造宝钞及擅虐杀人等罪名,建文帝降旨切责命朱柏入京师讯问,朝中大臣在开会讨论后,决定派遣军队把兵器藏在装满木材堆的车子里并伪装成商队,直到抵达荆州后,准备逮捕朱柏的兵士出其不意的包围了朱柏的府邸。

朱柏闻讯既惊且怒,仰天叹道:“唉!我观前代大臣,遇到昏暴之朝而下狱,往往多自尽而亡。身为太祖之子,父皇逝世,我既不能探望病情,亦不能参与葬礼,抱憾沉痛,活在这世上还有什么乐趣呢!今日又将受辱于奴仆之辈吗?我岂能如此苟且求生!”朱柏说罢痛哭不止,在与家人饮酒诀别后,朱柏随即亲手放火焚其宫室妃妾,并穿戴好亲王的衣冠,手执弓箭骑着白马跃入火中自尽,阖宫皆从朱柏而死。

朱柏无子,死后封国被撤除,恶谥曰戾。

朱柏风度儒雅,善于书画诗词,其书法遒劲,才子解缙称其“书法深绎晋人,精思动合矩度。”因朱柏书法精湛,其父朱元璋每有诗作,皆喜爱让朱柏来书写。

朱柏也颇通画艺,《明画录》称他善绘婴儿,惜已无画作存世,朱柏亦与画家边景昭往来,在边景昭的名作《三友百禽图》中便盖有“湘府殿赐”之印。朱柏的诗歌丰腴,清丽飘飘有出尘之想,有《赞张真仙诗》、《赞赵元帅》、《赞真武》等数首诗作留存。

这样一个能文能武别人家的孩子,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怎么能不喜欢,朱允炆登基后又怎么可以留他?即使建文朝他不死,朱棣的性格会留他吗?这是个问题。

他的短短的一生,到底是就藩荆州,为国分忧,“惟王幼而美异,长而通明,温恭粹德。”同时又“善弓矢刀槊,驰马若飞”,是一个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最终慷慨激昂,铁骨铮铮,以死明志的优秀王爷。

还是建文元年,四月,有人向朝廷密告湘王朱柏意图谋反,证据是其所造王宫即太晖观擅自使用蟠龙柱和铜瓦,事涉谮越,大逆不道。

建文帝在对其诏书中说:“去年,周庶人橚僭为不轨,辞连燕、齐、湘三王。”这里指的是洪武三十一年八月,以谋反为理由抓捕太祖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今年齐王榑谋逆,又与棣、柏同谋。”这里指的是建文元年四月,同样以谋反为借口抓捕朱元璋第七子齐王朱榑。在这中间,矛头都指向燕王朱棣和湘王朱柏,可见在朱允炆心中,二王就是谋逆的幕后主使人。

上文提到过,朱允炆的皇太孙册封大典,在外亲王中唯二被召回南京的就是湘王和燕王。而在朱允炆登基之后,朱棣、朱柏兄弟二人,一个被生生逼反,一个被活活逼死。恐怕真的不能用巧合来解释。

面对朱柏以死明志的刚烈举动,朱允炆到叔叔朱柏死讯后,朱允炆勃然大怒,下诏赐朱柏谥号为“戾”。不思顺受曰戾,这是个十足的恶谥。这个就叫“不思顺受”。

他到底是忠于大明,死得冤枉且壮烈。还是罪有应得没有负隅顽抗选择**来畏罪呢?后文有近年的考古发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者们自行解读。

后来朱允炆在奉天殿**之时,脑海中不知有没有闪现过他这位十二叔的音容笑貌,这算不算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此为后话。

现在磨刀霍霍,心中只有皇权一统大页的建文君臣管不了那么多了。下一个就是朱允炆的好四叔,朱棣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