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奇葩一箩筐 > 第五十章 建文的忠臣≠永乐的忠臣

历史就是这么无情又让人唏嘘的翻页了。无奈的是后来的永乐大帝朱棣貌似这棋局执子者,逆天改命推翻了建文皇帝这样的“宽厚仁慈的真命天子”。永乐大帝本人也难逃出魔咒一般的棋局宿命。

朱允炆或许是命中有这一劫无缘帝位,亦或是天道轮回他无德可做这太平天子。

朱棣他和他父亲一样胜天半子,夺了天机。但是他从来就不曾内心安宁过,此为后话。

总而言之朱允炆败了,倾巢之下其实也有苟活能逃命的人。朱允炆的拥护者里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中华哲学博大精深,顺势而为良禽择木而栖有何不可?除了后世名声不太好听之外,一切都是老样子嘛,无所谓什么评价了。

开开心心大开城门归附新朝,跪地臣服山呼万岁,恭迎新帝朱棣进城就是了。还不是歌照唱,舞照跳,搞不好能闹个安度晚年,再不济也能多活几年,何苦来哉?多几年青楼高坐,多娶几个小老婆。生下儿子来,趁着官府没有登记在册,托心腹送出去,隐姓埋名的藏起来或许将来有一天无常来到,全家死光光的时候,还可以活后代不至于绝嗣。

做一个闲散的官职,能有口饭吃,也不错。不过明初的官员确实没有太多钱,太祖朱元璋留给朱家子孙的铁律就是官员不能给他们发太多工资,需要他们勤俭节约忆苦方能思甜,用而言之就是不能吃太饱了,饱暖思那啥。能活命就行,要钱有什么用?反正你也没命话,60两以上就会被直接做成标本了,买多点纸钱东窗事发之前通通烧给自己,去那边富贵算了。

60两银子是个什么概念?大概等于今天2万元人民币的购买力。根据《明史·食货二》大致推算出来的。

要钱有什么用?真当太祖夜留下来的锦衣卫的眼睛是瞎的吗?或者是当六科给事中的鼻子不够灵?

没关系,朱棣还有让人闻风丧胆的东厂在。没事儿也给你搞出点事儿来。

或者自污一把,贪污是不行的。因为第一投降以后不太可能有实权,那就只能天天会所,夜夜嫩模逍遥快活几天算了。前提条件是你得要有充足的存款可以花销,只要你没有野心皇帝又不是神经病,或许不会把你怎么样?历来统治者杀的,都是有能力,有野心的人。

笔者比较倾向于会所嫩模,又能活命岂不美哉。

第二条道路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我中华自宋开始发扬光大的程朱理学不支持饱读儒家诗书的官员做出如此厚颜无耻的事情来。铮铮傲骨,铁血大明可不是崇祯一朝才做出来的。传承千年的文脉本来就是文死谏武死战的。

老子读的是孔夫子的书,就要做文天祥一样的人物。管你当了皇帝又如何,你就是乱臣贼子!区区小利怎么诱惑老子!给老子当首辅,老子就是不认你朱棣是正统!你可以杀我,但是不能让我屈服!

四叔害怕呀,做梦都不安稳呀。这帮乱臣贼子,依旧拥戴建文帝朱允炆当皇帝,不肯臣服。

建文旧臣不服,好办,株连九族全部杀了就是了,若是天下读书人不服,正统就永远不是他朱棣的。朱棣能不害怕吗?

哪一支才是大明朱家的大宗正朔,朱棣的行为到底是不是正确的,这个口水战现在还在打。笔者的一直以来的观点都是搁置争议,从更远更高的角度来看问题,唯心论,唯结果论都不是笔者的核心观点。

“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互相博弈的结果。”

这一切背后根本的原因才是本书探讨的关键所在。那么秉承这一基本原则来看黄子橙、齐泰、方孝孺、铁玄等大臣他们的结局,印证了些什么。

不可否认朱棣诛杀建文朝的官员的手法确实残忍,话说回来“一朝天子一朝臣,朝朝天子都杀人。”朱棣杀人是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拥戴建文为皇帝的旧臣们不臣服,又不能确定朱允炆到死了没有。

万一哪天无常来到,他朱棣要驾崩,建文比他年轻,回到南京重召旧部,这个天下还是不是他睿智但是肥胖的好太子朱高炽,或者野心勃勃的朱高煦的呢?

建文回来,江南世族大家支持他重新登基,天下读书人认为他是正统,那么他朱棣造反到底算什么?到时候子孙后代是去亡命天涯,还是学建文帝的举家**一了百了?

这是一个问题。所以接下来要说的就是另一位忠臣齐泰。

自从削藩的建议开始出现,建文帝听从了齐泰、黄子澄的进言,说以天下制约燕王一隅之地非常容易。但是燕王起兵之后南军屡屡失败,建文帝非常后悔听从了齐泰等人的削藩之议,以导致进退为难。等到燕军步步紧逼之后,建文帝又将齐泰召回京师。

齐泰还没有回到京师,就已经被燕军攻破了,齐泰逃到了外郡图谋兴复建文帝的基业。当时燕军非常急切地抓捕齐泰。

齐泰将白马涂成黑色出逃,走出很远之后,白马出汗导致墨色脱尽。燕军士兵见了之后说:“这一定是齐泰的马。”

于是被擒拿到了皇宫。齐泰同黄子澄、方孝孺不屈被朱棣杀害。齐泰的堂兄弟齐敬宗等人都被连坐诛杀,他的叔父齐时永、齐阳彦等发配边疆。齐泰的儿子仅仅六岁,免死发配,明世宗的时候才被赦免。

嘉靖年间,知县谢廷茞设祠祭祀。南明弘光初年即公元1645年,追赠太保,谥号“节愍”。

《明史》:齐、黄、方、练之俦,抱谋国之忠,而乏制胜之策。然其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是岂泄然不恤国事而以一死自谢者所可同日道哉!由是观之,固未可以成败之常见论也。

朱允炆建文皇帝自己评价说:二卿,是指齐泰、黄子澄如此尽心谋国,何忧天下不治。

此话为天下笑,正是因为这帮腐儒提出的办法,狠毒的你没有好好实行没有第一个拿燕王开刀,搞一点无关紧要的,打草惊蛇。专门搞点改地名官名的形式主义,还要恢复周礼?那是奴隶制的制度好吧。

清初著名学者谷应泰,字赓虞,别号霖苍,评价说:齐、黄用兵,罪自难逭。母怪齐泰、黄子澄辈,拊膺厝火,握手阁门,次第芟除,计安宗社。然而忠则竭矣,算亦稍拙焉!

盖章达人乾隆帝评价:当时永乐位本藩臣,乃犯顺称兵、阴谋夺国,诸人自当义不戴天。虽齐泰、黄子澄等轻率寡谋,方孝儒识见迂阔,未足辅助少主;然迹其尊主锄强之心,实堪共谅。及大势已去,犹且募旅图存、抗词抵斥;虽殒身湛族,百折不回,洵为无惭名教者。

用而言之就是几个字:有谋略的有气节的腐儒。

接下来重点要讲的是方孝孺。当初,朱棣率军从北平出发时,为朱棣坐镇后方遥控天下的“黑衣宰相”姚广孝跪在朱棣年前求朱棣:“南京城攻下之日,我知道方孝孺,他一定不会投降的,希望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

朱棣点头应承。

方孝孺这位大儒就是当初建议朱允炆恢复《周礼》里的井田制的人,还好没有实施,不然天下后世人就要笑死。

要知道,当初朱允炆没本身的儒学水平不高,生于帝王家,从小接受儒家教育,父亲也是属于那种儒学素养很高的人,养于深宫妇人之手,身边不是宫女就是太监,所以导致父亲早亡的他,变得优柔寡断,毫无主见。皇爷爷在世的时候,因为有皇爷爷的溺爱,有什么事儿可以找爷爷做主,现在爷爷不在了,爷爷留下来给他的大臣,他自然是听他们的话的。

这样就导致,谁有学问就听谁的,所以齐泰、黄子澄、方孝孺这种有大学问的人,自然是听他们的。

最让后世笑话的是其中黄子澄推荐的有“大本事”的表兄弟李景隆一直得到重用,他是历史上著名的可以和赵括、马谡齐名的“名将”。

南京城金川门,朱允炆几乎把身家性命全都给了李景隆,对他极为信任。可是他李景隆守金川门的20万大军,直接望风而降。如果李景隆拼死抵抗,就是20万头猪,朱棣杀也要杀一阵,朱允炆就可以逃离南京,继续调集全国的资源继续平叛。

李景隆和朱棣说到底是还是自家亲戚,以至于后来朱棣登基后并没有过于难为他,难怪后世说“铁定就是间谍”。

这个问题确实存疑,但是本书的宗旨就是不评价也不定性。因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活法,或许站在朱允炆的角度他十恶不赦,站在朱棣的角度属于“神助攻”,对于他个人而言,对于他的家人而言,他是为了保命,保家人的命。他李景隆到底是一直无间道“间谍立功”,还是先废物无能后当“二五仔”有待后世更多的证据考证吧。

回过头来说方孝孺的结局:

南京城破,朱允炆**。原本宣传说我只是要奉天靖难,清君侧的朱棣马上就变得态度暧昧起来了。

当初官宣说我朱棣是要当周公伊尹霍光绝不会自己当皇帝,靠着这个理由笼络了大批追随者的他。现在皇帝死了,该怎么办呢?对,自己干!

至此,朱棣想起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

方孝孺被架汉着到朝廷,一身丧服哭朱允炆,悲切哀恸的声息响遍大殿的台上台下。

朱棣走下卧榻慰问他说:“先生不要自取忧苦,我的打算只是想要仿效周公辅佐成王的方式。”

方孝孺问:“周成王在哪里?”

朱棣答:“他**而死。”

方孝孺又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

朱棣说:“国家有赖于成年的君王。”

方孝孺说:“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

朱棣面色难看的答道:“这是我们朱家的事,先生就不要多操心了。”

回头示意左右侍者授予方孝孺纸笔,说道:“诏示天下,非得由先生您来起草不可。”

方孝孺把笔掷到地上,边哭边骂道:“死就死了罢,诏书我绝不能起草。”

朱棣和转而强忍怒气假装颜悦色的说:“先生这是何苦来哉?”

见方孝孺依然死硬怒呵:“方孝孺道,你不怕死我知道,难道你不怕我诛你九族吗?”

方孝孺怒斥朱棣:“你就是诛杀了我十族,我都不会认你当皇帝。”

朱棣当庭发怒,命令速速将方孝孺车裂于街市。

诛九族,就是杀上掉罪犯的上四代下四代和本人这一代。而诛十族,历史上根本没有这个说法,他是传说中唯一一位受此刑法的人。

诛杀的第十族就是方孝孺的学生们还有朋友们,但是方孝孺的门生故交里有诸多皇室子孙,杀了他的学生?岂不是也要把朱家子孙杀掉?这一点至今存疑。

建文四年六月二十五即公元1402年7月25日,方孝孺慷慨赴死,作绝命之词说道:“上天降下战乱忧患啊,谁知道其中的缘由,奸邪的臣子如了愿啊,求取国柄耍弄计谋。忠正的臣子愤怒悲怨啊,血泪淌流;以此血泪为君殉葬啊,还有什么企求?呜呼哀哉的悲鸣啊,大概不是我的怨尤。”

时年四十六岁。他的门生、德庆侯廖永忠的孙子廖镛与其弟廖铭收拾他的遗骨,掩埋在聚宝门外的山上。

方孝孺有位兄长方孝闻,他致力学问,举止淳厚,先于方孝孺去世。弟弟方孝友与方孝孺一同赴刑场,也赋诗一首而死。妻子郑氏及两个儿子中宪、中愈事先自缢身亡,两个女儿跳进秦淮河溺死。

而方孝孺的著作从此也被列为**,永乐年间凡藏书者皆为死罪。但是,仍有人冒死藏之,如《侯城集》等,使方孝孺的文章得以传世。

如此唏嘘血腥的故事,实在是不忍心评论,功过是非自有人去评说。

没有方孝孺起草登基召书,朱棣也登基稳稳的当了皇帝,可是当了皇帝之后,他内心一直不得安宁。第一就是父亲朱元璋九泉之下会不会有那么一点点支持?另外就是这个允炆侄儿到底是死了还是跑哪里躲起来了?

还再提一位建文一朝短短4年却举足轻重的大忠臣,他还是四叔的姻亲正儿八经的天潢贵胄徐辉祖。

徐辉祖,原名徐允恭,是明代开国大将徐达的长子。徐达是明太祖朱元璋宠信的忠臣,并且在明朝开国的过程中履立功勋,深受朱元璋信任,身为徐达长子的徐辉祖,也有着很高的地位。因为他和朱元璋嫡长孙朱允炆的名字中都有一个“允”字,为了避讳,特意改掉自己的名字,而徐辉祖一名,也是朱元璋赐给他的。

在徐达病逝之后,徐辉祖于洪武二十一年承袭了徐达的魏国公爵位,成为明朝的第二代魏国公。在他承袭爵位之后,朱元璋对他十分信任,派他到陕西、北平、山东等地练兵。期间,他还发现了燕王府的阿鲁帖木儿意图不轨,便将其擒杀。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后,徐辉祖受到了建文帝的重用,被任命为太子太傅。值得注意的是,朱棣的王妃徐氏也是徐达的女儿,她是徐辉祖的姐姐,因此,徐辉祖也就成为了朱棣的小舅子。

但是,徐辉祖对建文帝高度忠诚,在建文元年的朱元璋忌辰之时,朱棣派自己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进京。

对于朱棣三子的到来,齐泰建议建文帝将三人扣留以为人质,被黄子澄所劝阻,而此时的徐辉祖也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三甥中,独高煦勇悍无赖,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为大患”。

前文重点提过这一段细节,对于徐辉祖的建议,建文帝并没有完全听信,而是询问徐辉祖的弟弟辉徐增寿及驸马王宁,徐增寿与朱棣关系极好,在日后的靖难之役中还曾向朱棣提供官军的情报,他自然会反对扣留朱棣三个儿子的建议,于是,建文帝没有扣留三人,而是让他们返回北平。

其中,朱高煦是盗取徐辉祖的马逃跑的,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徐辉祖还曾派人追赶,但未成功,也因此事,他被建文帝所信任。

在靖难之役中,徐辉祖一直坚定的支持建文帝朱允炆,多次率军与燕军作战,立下不少战功。在朱棣攻占南京后,徐辉祖就在父亲徐达的祠庙中,拒绝迎奉朱棣入城,当时“武臣无一人不归附者,惟辉祖不屈,帝亲召问,辉祖不出一语始终无推戴意”。

徐辉祖的不配合激怒了朱棣,朱棣大怒并要诛杀他,但因为徐辉祖是元勋之后,并且还有国舅之尊,朱棣在思考后没有杀他,而是将他“竟从宽典,止勒归私第,革其禄米而已”。永乐五年,徐辉祖在幽禁中去世,朱棣不忍徐达无后,遂令徐辉祖的儿子徐钦继承魏国公爵位,此后,魏国公爵位一直传承,直到南明弘光元年十一代魏国公徐文爵归降清廷而止。

朱棣登基之后,虽想劝降徐辉祖,但终究未能如愿。只得削去官职,但却没有杀他。因为徐辉祖的父亲徐达,在太祖创业时,曾立战功无数。贸然杀了,有点说不过去。

很显然,朱棣绝对算得上是一位人狠话不多的皇帝,当然如果他不够狠的话,那么他也不可能会造反篡权成功。那么,徐辉祖竟然多次打败朱棣,成为他造反道路上的绊脚石,朱棣在取得胜利之后为什么不杀他呢?

其实,之前说过的。朱棣非常的恨徐辉祖,在靖康之难的时候徐辉祖站在了朱允炆身边,如果不是徐辉祖的话,朱棣早就攻破南京城了,别看虽然朱棣最后确实是打进南京城,但是他付出的代价同样也是不小。

靖难之役战争爆发后,徐祖辉带领南军攻打燕军,可以说胜多败少。最经典的两场战役就是白沟河之战和齐眉山之战。

前者成功掩护南军重要将领李景隆成功撤退,后者斩杀燕军重要将领李斌大获全胜。此时恰逢天气暑热,北方燕军又损失一员大将,气势正值低迷。只要徐祖辉继续进攻,收复朱棣占领的北方失地指日可待。却不想建文帝听信了“北方燕军已经大败,京城中没有大将守护很危险”的谣言,要求徐祖辉迅速撤军回京,这就导致了北方的军队孤立无援全军覆没。

不过,徐辉祖和朱棣本来就是亲戚,在加上朱棣是一位很惜才的皇帝,所以他也有意招揽徐辉祖,只可惜徐辉祖并没有给朱棣面子,直接就气的朱棣判了徐辉祖死刑的命令。

据野史说没有杀他是因为他有朱元璋御赐给徐达的丹书铁券,就是免死金牌可以免死。可是野史上说因为一只烧鹅,徐达本人都被干掉了,更何况后代?其他的功臣那个没有免死金牌的,不都是被干掉了,免死金牌最终解释权属于大明集团董事长裁决,现在前人董事长死了,朱棣我接任新的董事长。

“徐辉祖,你用前朝的牌,挡当朝的刀,徐大人!你好大的官威呀!”

所以其实有没有所谓的丹书铁券免死金牌,对于朱棣这样造反铁血帝王来说,真的要杀人,除非他老子朱元璋从地里爬出来呵斥他,谁能拦得住他?至于为什么没有杀?朱棣是真的怕朱元璋,但是也不至于朱元璋自己打自己嘴巴的破铁牌他也怕。

就连为朱棣坐镇北平亦师亦友的“黑衣宰相”姚广孝拦马下跪哭求朱棣不要杀了方孝孺,明说他不会投降的。但是他对天下读书人的意义非凡,可以说是保留天下文脉,朱棣新朝的人才基础就在于这个方孝孺的情况下,还是把方孝孺全家上下杀了个干干净净,更何况是一个徐寿辉?

亲戚又如何,即使是朱允炆如果被抓住了,按他的性格来说,岂会有朱允炆这个前朝最大的隐患好果子吃?杀是杀不得的,但是下场不会太好。

亲戚在绝对的皇帝宝座的诱惑下,真的算不得什么。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徐达的旧部将领还分散在全国各地,如果朱棣把徐达的孩子杀了,势必会造成全国各地的叛乱,出于这点他也不能杀徐祖辉。

后世大致推测,使得朱棣不敢诛杀朱允炆旧臣徐祖辉。无奈之下只能让他回到家中,革去了他的魏国公身份并派人暗中监视。而徐祖辉也在永乐五年因病去世,享年四十岁。

至于是不是被暗中干掉的,这个就不好说了。

讲建文朝忠臣里面,漏掉了一位济南城里大明湖畔立祠堂纪念的铁铉,这位可了不起。

笔者有幸走马观花游历过大明湖畔,去过铁玄祠。它几乎是和道家主神之一东岳大帝观在同一个方位的铁铉祠,可见在济南人民心里的地位。

铁铉公元1366年—公元1402年,字鼎石,邓即今河南邓州人,元代回回人后裔。明朝初年名臣,洪武年间,由国子生授礼科给事中。历官山东布政使、兵部尚书,在靖难之变时不肯投降造反夺位的燕王朱棣,并召集溃败的士兵坚守济南,击退燕王朱棣,在朱棣夺位后被施以磔刑,就是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凌迟,受刑时时年37岁。

后人尊敬其忠义不屈,在各地建立铁公祠来纪念他。南明朝廷追赠他为太保、加谥号忠襄,清乾隆时重新谥为忠定。

在山东各地,有很多“铁公”祠庙,皆是祭奉铁铉,济南人民更视他为乡土神或城隍爷。河南荥阳、陕西西安、辽宁沈阳等地铁姓回族都是铁铉后裔。

后来朱棣即位登基当上了皇帝。他虽然痛恨铁铉,但每每激赏他的忠义,还对群臣称赞他。

南京城的大火还在燃烧,浓烟依然冲天。一片残砖断瓦中,朱棣骑着战马,缓缓自洪武门经过奉天门缓缓进入皇城,看见曾经父亲朱元璋办公的奉天殿,一片大火,残垣断壁瓦砾不时的从尚未燃尽的建筑残留上落下,激起一阵灰黑。

朱棣攻下南京以后,下令第一件大事情,就是把那一具烧得面目全非的尸体,当做侄儿建文帝用皇帝的礼仪建造陵墓安葬了。

每每读史至此,笔者就非常奇怪,朱允炆葬在哪里了呢?查了诸多文献资料也没有找到一个确切的地址。真相最有可能的是确实修了,但是并不宏大哀荣。随着历史的变迁,即使是曾经宏伟至极的南京紫禁城现在都成了遗址公园,只留下一片残砖碎瓦。

更何况是一座,修的时候就没怎么用心修的前皇帝的陵墓呢。这个只能有待更多的历史考古发现来揭开谜底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