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奇葩一箩筐 > 第二十三章 该死的 终究会死 下

大明奇葩一箩筐 第二十三章 该死的 终究会死 下

作者:孤临易水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2 12:59:41 来源:笔趣阁

书接上文。话说陈友谅称帝欲出兵平灭朱元璋。朱元璋没有准主意,在外人看来。这是一场怎么也打不赢的仗。

现在赶紧撒丫子跑吧,第一是没地方可以跑,别忘了还有一个张士诚在虎视眈眈,虽说现在相安无事,但是如果三军一动,势必会引起张士诚的警觉,直接出兵堵截,也未可知。第二吧,这一动或多或少会影响军心士气,且不说粮草的问题是怎么解决,就是当时的行军速度,也是个问题。万一陈友谅派一骑兵部队沿途骚扰粮道,然后再重兵围追堵截,到时候就悔之晚矣。第三点就是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地域差别,丢失了江苏这样的鱼米之乡辛苦建设的粮食基地,是比较难得生存的。

毕竟,不是谁都有一个韩信。不是谁都可以像天命之子刘邦、位面之子刘秀那样逆天翻盘的。

想呀,想呀。朱元璋虽然面带浅笑,但是心里愈发不平静。他没读过什么书,但是此时的他能识人用人容人,有刘邦那样的谦容之心,所以手下能人辈出。

这时候有人答话了,只见得此人蓝衫宽袖神态自若,读书人的气度尽显无疑。

微微一拱手:“主公,在下看来,走是不行的。咱们坚城高垒,粮草充足,莫不派一上将,死守应天府。吴王亲领全军主力携舟师,与陈友亮一战?”

咱们复盘一番朱元璋一路崛起的历程。

至正十二年即公元1352年,郭子兴起义占据濠州今安徽凤阳。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成为这支起义军的实际领袖,收罗人才,整顿军队,势力日渐壮大。

他采纳朱升、刘基等人的建议,制定自己的战略计划:先夺取金陵今江苏南京,以此为基地,平定江南,最后再攻灭元朝,夺取北方,统一全国。

至正十五年即公元1355年,五月,朱元璋在得到巢湖水寨首领廖永安、俞通海率战舰千艘投诚后,渡过长江,攻占太平今安徽当涂。

次年,又率水陆大军攻下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取得了一个战略基地,实现了第一步战略计划。

此后数年,由于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在北方牵制了大量元朝兵力,朱元璋得以先后攻占苏南、皖南、赣北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并开始东与张士诚、方国珍,西与陈友谅的势力相接触。

朱元璋要平定江南,实现第二步战略计划,势必同他们特别是同陈友谅进行激烈的争夺。因为陈友谅地处金陵上游,控制了安庆、九江、武昌三个战略重镇,占地广阔,力量强大,仅水军力量就10倍于朱元璋。

因此,陈友谅的存在是朱元璋平定江南的最大障碍,他们之间的争战,不仅关系到彼此之间的生死存亡,也必将是争夺南部中国的战略决战。

是谁建议朱元璋这么做部署的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可能是他自己计划的,也有可能是有人建言的,这里杜撰了这么一个文士烘托气氛。

前文说到,朱元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和自己的处境,认为张士诚专意保守现有地区,不足为虑;而陈友谅正在扩张势力,又轻骄喜功。

如先攻张士诚,陈友谅必全力来救,将陷入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 因此,决定集中主力先打陈友谅,而对张士诚则采取守势,控制江阴、常州、宜兴、长兴、吉安等战略要点,阻止张军向西发展,并拉拢方国珍,借以牵制张士诚,稳定侧后,减少东顾之忧。

正当朱元璋准备攻打陈友谅之际,陈友谅也在积极筹划消灭朱元璋。

此刻已经明确的知道了陈友谅称帝的消息,并且遣使者过来宣读圣旨。

“既已定策,你们先去隔壁房间先回避。宣陈友谅的使者进来,看看他要闹什么幺蛾子吧。”

众人哄笑着去了旁边的屋子里,站在门口竖起耳朵听。

不久陈友谅的使者不卑不亢的站着行了礼,朱元璋身边伺候的侍者高声呵斥:见了我主为何不跪拜?

“吾乃大汉皇帝陛下的使者,前来觐见尔,为何要跪?”

朱元璋摆了摆手意思是算了,且听来人要说什么。

来人摇头晃脑语气高声情绪平缓的宣读旨意:意思很简单,就是我陈友谅称帝了,尔等前来归顺,投降者高官厚禄接着做,封一个什么王也不是不可以商量。你老朱看着办吧。如若不然,大军杀到,届时想降,也要看我陈友谅收不收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隔壁屋里的人听得是有人心惊肉跳,有人满脸不屑,也有冷笑的,不安的,有没有反应的。

人之常情,毕竟对于未知的结果,而且是明看胜算不大的结果。朱元璋也没好到哪里去,没有生气,只是让人把人来带了出去,好吃好喝好礼遇招待。

众人回到了朱元璋身边,朱元璋赐坐。

“说说吧,大家伙,想必都听到了。什么个意见?”

谁能想到这一问,众将差点吵吵着要砍了刘基“刘伯温”,就连坐在帅帐中间的朱元璋都拉下来脸,在心里咒骂刘伯温,最后识趣的刘伯温选择了离开,才避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争吵。

刚刚说道议事的时候,陈友谅派人送来了一道圣旨,大概的意思就是:“我陈友谅已经是汉王了,大家都是义军,希望你们来一起共商国是,为汉朝的江山出谋划策。”这道圣旨一下,让朱元璋手下很多人是怒气不打一处来,纷纷要请战出兵攻打陈友谅,吵吵的是不可开交。

但是此时北边的元军由脱脱帖木儿带领,已经离应天的朱元璋越来越近,面对着陈友谅的“邀请”,元军的进攻,众将一致赞同李善长的主意,先集中精力防备元军的进攻,而此时的刘伯温却给所有人都泼了一盆冷水。

刘伯温认为,所有人都错了,而且是直接说出来的:现在最大的敌人是谁?所有人都回答是元军,只有刘伯温说是陈友谅和张士诚,原因也很简单,刘伯温认为此时的元军是朽木腐水,已经翻不起什么大浪了,相反在各地义军中,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实力已经远远超过元军了,如果此时不调转矛头对准他们,那么等到陈友谅和张士诚继续做大的时候,朱元璋将无胜利的机会。

因此,刘伯温建议,朱元璋应该派人去恭贺陈友谅称帝,并表示自己愿意归顺。

此言一出,所有人,包括朱元璋在内的人,都对刘伯温恨得牙痒痒。并不是说刘伯温的话没有道理,而是所有人都认为刘伯温是在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本来这些人当中就和陈友谅有不共戴天之仇,现在还要他们归顺陈友谅,这不是捅了马蜂窝吗?

而朱元璋虽然知道这件事情,刘伯温即使说得对,但是也是在自命清高的数落义军,而且是顺带把朱元璋也给算进去了,这一点是刘伯温没有想到的,但是却让朱元璋心生不满了,这也为以后刘伯温的结局被打压埋下了伏笔。

其实在这件事情上,刘伯温并没有做错什么,他只是把自己应该说的说出来而已,但是刘伯温这个人说话总是按照自己的性子来,不知道变通,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直肠子,有什么说什么,口无遮拦,祸从口出。

因此在这件事情中,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说话的方式方法是多么的重要,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是应该注意的,特别是对于领导的面子一定要有所保留,不能不给他面子,有的得罪人的建议,再正确。也应该私底下单独找时间,找领导说。

以上关于刘伯温这一段是属于野史,但是笔者认为蛮符合当时的情况,未做过多考证。当时刘伯温有没有在应天府,未可知。

另外一个版本是:

朱元璋赶忙召集部下商量对付汉军的办法。有的说,跟汉军的力量相差太大,不如趁早投降;有的主张逃到钟山在今南京死守;也有人主张拼一死战,如果失败,再逃不晚。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只有新来的谋士刘基站在一边,一声不吭。

刘基说:“敌人远道来侵犯,我们以逸待劳,还怕不能取胜?您如果多用财物赏赐将士,再用一点伏兵,抓住汉军的弱点痛击,要打败陈友谅就大有希望。”

史料缺乏,没有确信翔实的记录,两种版本都写下来。大家自行分断。

话说当时:

“大计已定,恭贺陈亮登基称帝,咱们做好打的准备。表示归附,但是不做实际动作。就这样定了,大家分头准备吧。”

陈友谅得到朱元璋朝贺和归附的消息已经是半个月后的了,但是坐等右等,就是没有等到朱元璋有什么实际动作前来归附。

一等就等2.3年,都快等疯了的陈友谅。感觉自己被羞辱了,恼羞成怒,再加上自己实力雄厚。干脆发兵攻打此刻还是韩林儿大宋政权麾下朱元璋的地盘老巢,兵峰直指应天府就是南京。

至正二十年既1360年闰五月初一,陈友谅率水军10万越过朱军占据的池州今安徽贵池,攻占太平,夺取采石,并派人和张士诚联系,企图上下夹击,一举吞灭朱元璋。

朱元璋决定利用应天城池坚固、地形复杂的有利条件,防止张士诚乘机袭击、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又针对陈友谅求战心切、骄傲轻敌的心理,采取诱敌深入、设伏聚歼的方针,诱使陈军巨舰由大江深入较狭窄的新河,舍舟登岸,以扬己之长,迫使陈军舍长用短。

为了诱使陈军速来,朱元璋让陈友谅的老友、元朝降将康茂才写信向陈友谅诈降,表示愿为内应,并约定在江东桥今南京江东门附近会合,以呼“老康”为暗号。

与此同时,朱元璋根据应天的地形条件作了如下部署:常遇春等率兵3万埋伏于石灰山今南京幕府山侧;徐达等率兵列阵于南门外;赵德胜率兵横跨新河今南京城西南驻虎口城;杨璟驻兵大胜港今南京城西南15里;张德胜等率水师出龙江关今南京兴中门外;朱元璋自率主力埋伏于卢龙山今南京狮子山。并派胡大海自婺州、衢州率兵西攻信州今江西上饶,威胁陈友谅侧后,进行牵制。

轻敌的陈友谅接到康茂才的信后,信以为真,不待张士诚答复,便于五月初十率军自采石进抵大胜港。待到江东桥连呼“老康”不应,方知受骗,仓促派万人登陆立栅。

朱元璋看到陈军进入伏击圈,乘其登岸立足未稳之际,发出信号,伏兵四起,水陆夹击,陈军大乱,争相登舟而逃。时值退潮,陈军巨舰搁浅,士卒被杀和落水而死者甚多,另有2万余人被俘。陈友谅遗弃巨舰100余艘,乘小舟逃回江州今江西九江。朱元璋挥军乘胜追击,夺回安庆、太平,又继续取得信州、袁州今江西宜春等地。陈友谅自应天之战失败后,内部矛盾激化,朱元璋乘其内顾不暇,不断向西推进,仅仅一年间,就攻占了蕲州、黄州、兴国、黄梅、广济、乐平、抚州等地,收编龙兴即洪都,今南昌守军,连下瑞州、吉安和临江今江西清江县,实力大大增强,控制区迅速扩展。

至正二十三年即公元1363年,二月,张士诚派兵围攻小明王的最后据点安丰。

小明王向朱元璋告急求援。安丰是应天的屏障,救安丰即是保应天,朱元璋于是于三月率兵渡江救援安丰。

四月,陈友谅乘朱军主力救援安丰,江南空虚之机,以号称60万的水陆大军于十一日围攻洪都,占领吉安、临江、无为州。洪都地处赣北平原,位于赣江下游,由赣江向北经鄱阳湖与长江相连,军事地位甚为重要。

陈军登陆后,用各种攻城器械从四面八方向洪都城发起猛攻。守城朱军浴血奋战,死守洪都,坚持月余。此时,朱元璋已回到应天,但主力仍由徐达率领正在围攻庐州。当朱元璋获悉陈友谅全军出动围攻洪都而未直取应天,并悉江水日涸,不利陈军巨舰行动,以及陈军缺粮,士卒多死等消息后,认为这正是消灭陈友谅的大好时机。

遂一面命洪都守军再坚守一月,疲惫陈军,争取时间;一面命徐达撤庐州之围,回师应天。

七月初六,朱元璋亲率水军20万,往救洪都。十六日进抵江西湖口。首先派兵守住泾江口今安徽宿松南,另派一军屯于南湖嘴今江西湖口西北,切断陈友谅归路;又派兵扼守武阳渡今江西南昌县东,以防陈军逃跑;朱元璋则亲率水师由松门今江西都昌南,进入鄱阳湖,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决战潘阳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