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奇葩一箩筐 > 第六十八章 无可奈何花落去

大明奇葩一箩筐 第六十八章 无可奈何花落去

作者:孤临易水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2 12:59:41 来源:笔趣阁

简单回首朱高炽的一生,他是明太宗、嘉靖朝改尊为明成祖朱棣长子,生母为仁孝文皇后徐氏。

明朝第四位皇帝,永乐皇帝自第五次征漠北途中突然驾崩榆木川军中,坐镇顺天府的太子朱高炽,在大行皇帝灵柩回京之后,主持发丧灵前即位;于公元1425年登基称帝正式改元洪熙元年。

洪武十一年即公元1378年,朱高炽生于凤阳府。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立为燕王世子。朱棣起兵靖难期间,以世子朱高炽守北平府。朱高炽善抚士卒,仅以万人拒南军李景隆五十万之众围攻,城赖以全。永乐二年即公元1404年,正使被册立为皇太子。

明成祖朱棣数次北征,朱高炽都以太子身份监国,朝无废事。其弟朱高煦、朱高燧有宠于朱棣,串通宦寺,阴谋夺嗣;后因侍郎胡濙密疏,成祖才改变更换太子之意。

永乐二十二年即公元1424年八月登基。在位期间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前文说到,皇帝看似是一怒之下把儿子弄到南京去读书,说得不好听就是这个太子失势了,借此向他二叔三叔示弱,你看大哥我把宝贝儿子打发到南京去了,你们可以消停点了吧。

其实不然,他二叔三叔闹得更欢了,皇帝无能且多病,你看这又太子不堪大用,汉王当为天子!手动兑现老爹的“空头支票”。

为什么要把儿子弄到南京去读书?

其实当朱瞻基认真的读过爷爷朱棣,太爷爷朱元璋处理国事的奏折批示以后,他心里大致明白了一些,又有些不明白。

孙子兵法里说上兵罚谋,仁义道德治国,外儒内法的真谛是什么。也就是今天的人说的大格局思想层面的全面考虑,朱瞻基心里那道心魔—对于权利和权谋的迫切,无从窥测。

这就是读最近的距离读史书,天下也只有他这个皇太子才有机会近距离的接触大明朝的统治核心,越读朱瞻基那颗心就越被触动。

要知道,在古代读历史,是帝王贵胄王孙公子们的必修课。而读书人天下士子们读的历史其实有很多都是删节版的,无他。历史学了,是拿来用的。

一代伟人读书的时候,就是把书读到一个关键节点的时候把书合上,然后在心里盘算自己如果是他,是李世明,是朱元璋,是爱新觉罗玄烨,是孙中山,是袁世凯,是黎元洪会怎么做。然后在翻开书来,看后面的内容。

古代的帝王之家,就是这么教育子孙,教育接班人来治理国家的。

现在朱瞻基看的就是永乐朝,父亲是如何帮爷爷治理国家的,“仁德”与“杀伐”、“阴谋”与“阳谋”是怎么在权术势,在仁义礼智信五维之间转换治理国家驾驭天下的。

阴谋诡计成不了事,即使成了事也无法立千秋之功,史笔如铁会怎么记?千秋后人会怎么想?这都是现在朱瞻基被父亲太子22年的监国六次的原始资料,爷爷的丰功伟业有父亲一半的功劳。

正是当时,陪都南京紫禁城,夜已深。宫人们,提灯缓步而行。

突然一名太监急着过来禀报,内阁大臣杨士奇杨阁老求见,说是有急事。

朱瞻基心里咯噔一下,意识到了情况可能不对,连鞋都来不及穿鞋,跣足急行上前问询。

赶忙招呼杨士奇座下说话,也没招待他吃喝桌上的酒菜。

杨士奇连夜赶来,其实也就是为了一句话:“皇帝快不行了,太医说大限之日就在近日了。”

太子朱瞻基如同被雷劈一般,楞在哪里,赶紧着就大喊让人备马。他要赶回去见父皇,召集全国名医为父皇续命。

大喊道:“那些御医院的庸医都是干什么吃的?朝廷拿俸禄养着他们,他们每天都在干什么?该杀!该杀!”

杨士奇即刻挡住了朱瞻基,半掩带着哭腔说:“皇上有旨意给你,让你无论如何不能回去见他,你有什么话就赶紧写折子快马递上去吧。”

朱瞻基愕然,眼泪止不住的流下。急忙一扫桌面上本来在看的折子,提起笔来字字句句工工整整的写,烛光下:

“皇帝陛下父亲大人台前拜上,儿臣朱瞻基泣泪叩问皇帝陛下父亲大人圣安………”

写罢,恭恭敬敬的把折子高高的贡起,仿佛那个胖胖的慈父就在眼前,穿着明黄黄的龙袍安详和气的笑着,怀里抱着他的“白毛阁大学士”,安然若素。

行三拜九叩大礼,恭敬的递给杨士奇,快马送至北京城。

皇帝一口气不落,就是在等太子的消息。

众人围跪在皇帝卧榻前,低声抽泣,她们知道这个和气的,从来不曾打骂责怪过宫人的主子,大限就在近前了。

人们哭皇帝,也是哭自己,他们不知道新主子会不会如老主子那好般对她们好。人嘛,就是这样,说感恩也对,说自私似乎也没什么毛病。宫人们怀念仁德的君主,并且表示出不舍,这本身就是皇帝的恩泽与这短暂但是辉煌一生对他最好的注脚了。

德从来不是说在嘴上的,一生只换一声好,这一生好,千载之下后世称为仁宗皇帝的朱高炽他当得起。

“信……”

皇后趴在皇帝嘴巴前,模糊的听到皇帝嘴里说出来这个模糊的字。她心里明白,皇帝这是等儿子的信。

“孩子他爹,你可要好好的,好不容易熬到头了,你可不能,快宣御医!”

张皇后也就是朱瞻基的生母,此事已经是强忍泪水,在歇斯底里的边缘。

皇帝用尽了很大的努力,把手搭在了张皇后的手上,轻微的摆动,意思是他已经药石无灵了,不要再耗空费钱财。

“信……”

皇帝只是无力的艰难的吐出这一个字,眼神直勾勾的盯着窗幔的顶上,似乎要把时间空间看透,他在期盼着大限之前,儿子能明白他的一番苦心。

仁德,从来就不是嘴上说出来的。

被尊重,也不是权利可以强制要求人心的。

皇帝短暂的一生,很快就要走到尽头。

“儿子的信!”“儿子的信来了!”

张皇后一把拿过太监急匆匆递上来的信件,一时间泣不成声。

“儿臣朱瞻基…………儿臣自觉自蒙皇爷爷永乐皇帝陛下册封太孙以来,离乱谋近,离正道远…………”

听完儿子的家信,仁宗皇帝含笑而终……

公元1425年——洪熙元年五月,终年48岁。

朱高炽的相对短暂的帝王一生走完了,庙号仁宗,后世上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