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奇葩一箩筐 > 第七章 明教的前世今生

大明奇葩一箩筐 第七章 明教的前世今生

作者:孤临易水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2 12:59:41 来源:笔趣阁

提起朱八八,他为什么改名字叫朱元璋,就不得不说他和明教以及红巾军的关系。

现在我们先说说名字再谈明教是怎么回事,再聊红巾军、然后在谈明朝和明教之间的关系。

先说“朱元璋”这个名字中的“元璋”两个字,简单来说就是“元”字是指的元朝,那么“璋”字就是指的玉器,直接一点说就是锋利的玉器。组合引申起来的含义就是克制元朝的利器。这个意义上来说和李定国,刘邦差不多,只是含义更加高远而已。

这么个高大上的名字,才能配得上老朱嘛,更简单一点就是“元朝克星”。

是不是有点超级英雄的意思了?咱大明朝的时候就有这么潮的名字了,牛不牛?听懂掌声!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看金庸老爷子的《倚天屠龙记》里面就有很多关于这段历史的情节,里面除了主角大渣男张无忌。

为什么这么评价张无忌这个人物呢,因为我小时候看他觉得张无忌这个角色好厉害,特别帅气。特别苏有朋版饰演的张无忌,以及李连杰扮演的张无忌亦正亦邪那份魅力无穷,他和几大女主角的爱情也是荡气回肠。

最后和赵敏在一起的时候当时感动得笔者稀里哗啦,现在回过头来看,张无忌这个主角简直是渣男中的战斗机,见一个爱一个始乱终弃。

此为笔者一家之言,各位各自然有各位的看法。

反而对宋青树虽偏执的爱情观,表示赞同,即便是不对的,为了你放弃原则,即便你不爱我,我也要为你付出一切乃至生命,这简直就是我辈添狗的楷模,对不对。

金庸老爷子晚年接受拜访的时候曾经说过,他最初的构想里有一个版本是最后张无忌和周芷若大团圆结局的。

题外话扯多了,书归正传。在这一部小说里虽然主角感情观不敢苟同,但是不得不承认这部作品是神作,尤其是书中有很多那个时代的英雄悉数登场。比如说有徐达,常遇春,朱元璋等真实的历史人物,真实中来创作不愧为一代鼻祖之作。

小说里有个主要配角叫布袋和尚,他的原型本名叫彭莹玉。想必即使是对于《倚天屠龙记》不熟悉的书友,也多少有些印象了吧。

这里咱们就先来讲讲历史上真实的彭莹玉彭和尚,史书记载他是元末民变领袖,南派红巾军开山始祖,袁州今天的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人。

他又名彭翼、彭国玉、彭明,号称彭祖、彭和尚。十岁时出家于慈化禅寺今天的江西宜春市袁州区慈化禅寺。一生致力于反抗蒙元残暴统治。

彭和尚的著名弟子有赵普胜和邹普胜等,赵普胜将在后文提到他。

早年他出身于农家,其祖祖辈辈都是慈化寺附近农民。彭莹玉一出生便被“舍与”慈化寺一彭姓和尚为徒,十岁入慈化寺为僧。所以后世记载上他就姓彭了。

前文说到老朱的时候大伙知道,当时蒙元残暴统治,民不聊生,逢年过节都没米下锅,民众对生活毫无念想,只能寄托宗教寻求慰藉,以致白莲教风行民间。想来彭莹玉的父母也是没有办法,所以才把他舍与平安求一条活路。

彭莹玉早年加入白莲教组织,成为当地白莲教教首,并进行秘密反元活动。由于他精通医术,经常为寺院附近及慕名而来的群众治病,遂以行医为掩护布道,宣扬“弥勒佛下世,改换乾坤”,“世界光明大同”的教义。乡里群众皆纷纷响应,信徒渐至数千人,彭莹玉被尊称为“彭祖师”。

介绍到这里,可能就有小伙伴问了,彭和尚和明教有什么关系?半个字都没有提到的样子。

问得好,关系可大了。注意上文中的弥勒佛转世,这个说法,弥勒转世就是明王,有说法说,在佛教的教义中弥勒佛是未来的佛,也就是说象征着光明。

说到这里可能又有人拍砖,说笔者强行附会,简直是胡说八道,明教明明是外来宗教,源于波斯,本名摩尼教。

历史上明文记载过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延载元年即694年才传入中土。哪里和什么白莲教又和和尚扯得上关系呢,

要知道这一层的关系,笔者考证查找的资料就很多了,诸君耐心看下去,才能知道明教与它们的关系究竟是怎么样的。三言两语根本就说不清楚。总之,这里得后文会说明,明教和佛教其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简单来说是唐武宗会昌五年即公元845年灭佛时,摩尼教亦遭严重打击,转而成为秘密宗教,并吸收道教及民间信仰,从而改称明教。

明教因相信黑暗就要过去,光明即将来临,故敢于造反,屡有**之举。自北宋末年起江南皆曾发生明教造反之事,元朝末年又发起红巾军北伐。

其后明教又与弥勒教、白莲社相结合,而演变成明代末年之白莲教。明教一词至清代虽已不复见于文献,但“明王”出世之说,犹流传于民间。

具体说来,明教的历史由来已久,有资料显示在古代中国,明教的发展混合有道教、佛教、白莲教等成分。

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还得从头梳理开来。

自五代十国、宋、元、明农民起义常利用为组织的工具。往往尊张角为教祖,敬摩尼或译作“牟尼”,为光明之神,并崇拜日月。教徒服色尚白,提倡素食、戒酒、裸葬;讲究团结互助,称为一家,认为世上光明力量终必战胜黑暗力量。

此宗教发展到了到了五代梁贞明六年即公元920年,母乙以此发动起义。两宋时流行于淮南、两浙、江东、江西、福建等地,不断组织农民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有宋方腊起义、王念经起义。

没错,就是著名的方腊起义。读者老爷可能知道,就是《水浒传》最后诏安后的宋江带着弟兄们去征讨的就是这个方腊的起义军。

现在大家大概明白为什么未来朱元璋朱老板创立大明公司的时候,要管自己叫大明朝了吧。意思就是明王已经出世,天下太平了。朕即是明王,明王即是朕。你们这帮人不要造反了,天下已经太平了。再说什么明王转世,也自然就失去了鼓动人心的意义。是谓釜底抽薪也,咱们这里为老朱的机智点个赞。

事实上有确切的考古发现证明,解放后挖掘万历皇帝的定陵的时候,证实了明朝的皇帝下葬得时候,会睡成一个诡异的弓腰侧卧的姿势,而不是传统的平躺的传言是真的。这里最开始考古专家们也不得而知,后来结合棺椁上的图案才推测出来这是屈肢七星葬,也就是身体模仿北斗七星的样子的睡姿。

那么我们都知道北斗七星是古代重要的一种天象,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在皇帝的龙袍上通常会刺绣北斗七星的图案。而要找北斗七星就先根据启明星的位置来找,金星在中国古代又被称为太白金星,清晨在东方天空出现则被称为“启明星”,这颗拨开黑暗将光明带来人间的星,古人不懂得现在高深的天文知识,就崇拜的为启明星指引着北斗七星。

古人观察启明星现,北斗升。北斗七星是围绕着启明星有规矩的旋转的。

那么历代明王即明朝的帝王按这个奇特的葬仪来下葬,并且只有大明天子正统的皇帝才有资格按照明王出世的姿势下葬。这其中还有某些谜团尚未清晰,可能朦胧推测出这也侧面暗合了明王已经出世,所以国号大明的说法。

这里七星葬仪象征光明暗含明王即是大明朝廷历代皇帝的意思,是后世考古发现推测出来的究竟是不是百分百的对。此事未有定论,倒也**不离十。

这种说法既经过了考古的证实,也对得上文献的记载。但是真相是什么,今天的人们只能无限接近真相。

由于明教的继续存在会给高度皇权集中的大明朝的统治造成困扰。所以明教这个说法慢慢的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进而演化出其他形态。

要介绍明教这个宗教的历史和大明王朝的关系,比较复杂,有大量的可考的和不考的民间传说。

其实要清楚明教的来龙去脉,很复杂,不是一两句可以说的清楚的。只能大致根据可考的历史资料可以考证出真相本来的样子:

最初的明教的创教者摩尼生于公元216年,公元242年在巴比伦传教,公元277年被钉死在十字架。

这个说法是不是很眼熟的样子?耶稣基督是不是也是这个样子的?

他的目标要建立一个世界性的宗教,超越一切的宗教传统。目标远大,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

摩尼开始声称自己是佛祖、琐罗亚斯德和耶稣的继承者,也是最后一位先知。

摩尼说:“智慧和神迹不断的被神的使者传给人类。因此曾经使者是来自印度的佛祖,在另一个时代则是来自波斯的琐罗亚斯德;再一个时代则是以色列拿撒勒的耶稣。启示再次降临,在这个最后时代的预言则通过我,摩尼,来自巴比伦的真主的使者。”

摩尼教受到琐罗亚斯德教和基督教、佛教的影响,其教义在诺斯底主义的影响下主张灵魂从**上彻底解脱,因而强调禁欲、食素。同时也包括了佛教的转世说和叙利亚的天使说。

另外则反对犹太教,把犹太教视为黑暗神的创造物。明教起初在巴比伦传教,在波斯萨珊王朝信任下在波斯传教,但在巴赫兰一世以后,因与祆教矛盾,被迫出亡。

这里不得不再提一个神秘的古代舶来宗教:祆(xiān)教,正式名称琐罗亚斯德教。是流行于古代波斯今伊朗地区及中亚等地的宗教,中国史称祆教、火祆教、拜火教。北魏时,祆教传入中国洛阳。

这个祆教是在基督教诞生之前在中东最有影响的宗教,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也是中亚等地的宗教。是摩尼教之源这个说法有争议,在中国称为“祆教”。

祆教即琐罗亚斯德教,是***教诞生之前西亚最有影响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曾被***教徒称为“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的教义一般认为是神学上的一神论和哲学上的二元论。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主要是《阿维斯塔》,意为知识、谕令、或经典,通称《波斯古经》。

民间多称呼为拜火教,教意也崇拜光明,因此有很多资料把摩尼教和祆教混为一谈,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因为史学界有没有传承关系至今依然没有定论,出土的各种墓葬遗存也只能证明,两种宗教只是相互有影响。这里不做定论各位读者大佬自行分辨。

说回明教的烧前身摩尼教。因为受到迫害,所以有摩尼教徒些抵达罗马帝国,但罗马人有古老的国教,崇拜奥林匹斯诸神,因此在罗马也是不合法宗教。

皇帝戴克里先在公元296年下令烧死出家修士与烧毁书籍,在家信徒也被斩首,只有到达河中后摩尼教才可以立足。

摩尼教在神学思想上认为光与暗,善与恶,永远是敌对与竞争。譬如说:上帝是良善的,那么缺乏良善的就是罪恶;正如黑暗是因为缺乏光明。它讲心灵与物质的关系,还有得救方面的论述,有些与诺斯底主义很接近。

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最初也加入这教派,前后长达九年的“摩尼教徒”。后来奥古斯丁争脱而反驳摩尼教。

进一步的来解析明教的前身,它的英语写作Manicheism,可以定义为是三世纪时波斯人摩尼Manes,揉合古代波斯的祆教及基督教、佛教思想而成立之宗教。

其教义以琐罗亚斯德教之善、恶二元论为基础,将一切现象归纳为善与恶,善为光明,恶为黑暗,而光明必会战胜黑暗,人类若依宗教之真理与神之志向,终必走向光明、极乐之世界;而无始以来明暗相交,恶魔恒于暗界,纷扰不息,致今之世界依然善恶混淆,故人当努力向善,以造成光明世界。

此教因之又有明教之称。摩尼教之神具有爱、信、诚、敬、智、顺、识、觉、秘、察等十德。信徒之修养功夫以禁欲守默为主,素食、斋戒、一天四次祈祷为日常功课。其简明直接性,颇受当时人欢迎,故能传播于中亚、罗马帝国公元四世纪时、印度、中国等地,至十三世纪仍极为兴盛。

上文中我们讨论的明朝真源于这个舶来的明教吗?《倚天屠龙记》到底有没有真实的历史原型?

答案是,肯定的。前文说过其实在古代中国,明教的发展混合有道教、佛教、白莲教等成分。是五代十国、宋、元、明农民起义常利用其为组织的工具。

他们往往尊张角为教祖,其实如果真的要追溯起来张角的那个太平道和摩尼教也就是明教并没有任何的一毛钱关系,如果真的要追根溯源,也只能是追溯到原始的道教前身太平道了。

为什么摩尼教要和道教的人物扯上关系呢?这就要牵扯到它的中国本土化的问题上了。

前文介绍过,摩尼教的敬摩尼或译作“牟尼”为光明之神,并崇拜日月。教徒服色尚白,提倡素食、戒酒、裸葬;讲究团结互助,称为一家,认为世上光明力量终必战胜黑暗力量。

又有一种说法说,尼教在公元3世纪所创立,大约相当于中国的魏晋时期。唐代摩尼教传入中国安西都护府,以后逐渐发展起来。

在中国,摩尼教被称为明教、末尼教、明尊教等。摩尼教教义的核心,是说在世界的一开始,就有光明和黑暗两个王国并存着,光明占据北、东、西三方,黑暗占据南方。在光明王国里,光明、善美、和平、秩序、洁净,摩尼教经典《下部赞》“叹明界文”说:光明普遍皆清净,常乐寂灭无动诅。

光明王国的统治者,波斯称为察宛,意为永恒。东土称为明父、大明尊。

传说中黑暗王国到处充满烟火、闷气、飓风、污泥、毒水,由黑暗魔王统治,住着五类魔,整天沉溺在**、争吵之中。光明与黑暗数次大战,黑暗魔王让恶魔生下了人类的祖先。

因为人类是黑暗之魔的子孙,大明尊便派遣光明使者,用光明分子来拯救人类的灵魂。

历史上唐高宗、武则天时期,摩尼教逐渐在安西都护府传播。武后延载元年即公元694年,波斯人拂多诞Mihr-Ohrmazd将摩尼教传入中国;唐朝大历三年即768年,于长安建有大云光明寺。

摩因此种种,所以尼教在中国又称作明教,是因为信徒称呼他们的神为“明尊”。

但摩尼教在初入华时其实并不顺利,所以他们设法假托佛教之名传道。在唐玄宗开元期间,吐火罗国王曾献一慕阇于中国,获唐室接待。

不过,在安史之乱前,该教并未在中华设寺院,史书反而载有对该教之禁令。据《通史》所载,玄宗不久以摩尼教“本是邪见,妄称佛教诳惑黎元”为由,下令中国人严禁参与。

摩尼教传入唐朝的同时,亦于之后不久也传入回纥,更被后者定为国教。安史之乱后,因回纥自恃助唐平乱有功,摩尼教徒藉回纥的支持,得以在唐国传教。据《佛祖统记》载,唐代宗大历三年,敕准回纥摩尼教徒在长安建摩尼寺──大云光明寺。

到了后来,大唐又应回纥之请,于荆州、洪州、越州等州建寺。唐宪宗元和二年即公元807年,再于河南、太原建摩尼寺二所,并派专员保护。自此以后,摩尼教寺满布中国境内。摩尼教教士随***教使者来华,他们得到唐帝礼遇,在中国迅速传播。

因为道家的师祖老子李耳和李唐皇家同姓,所以认为是同源。故而唐朝的国教是道教,只因为唐朝前期开明的宗教政策,才会小范围内得到传播和兴旺。

根据《旧唐书》记载,长兴元年,回纥宰相下令摩尼教五百七十三人入朝一同迎接公主,可见其藉回纥与唐关系,势力已延伸到政治层面。

另外据《旧唐书》记,在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宴归国的回纥摩尼人,受令至中书见宰相,由此可见,摩尼教徒经常由回纥至唐,并得唐皇室礼待。

除此之外,部份摩尼教徒也从事商业,据《旧唐书,回鹘传》:“摩尼至高师,岁往来西市,商贾颇与囊橐为奸”。

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回纥被黠戛斯击败,国势衰落,唐廷对回纥和摩尼教的态度立即改变。据《会昌一品集》载,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回纥国势衰落,唐突改前态,下令禁江淮诸镇的摩尼寺。

会昌法难时,摩尼教亦难逃其劫,《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说:“会昌三年四月中旬,敕天下杀摩尼师,剃发令着袈裟,作沙门形而杀之。”

事实上,朝廷于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已下令没收摩尼教资产与书像等物,由于一些摩尼教信徒没有反抗,致令长安摩尼死者达七十二人。

摩尼教先于祆教、景教被禁,而史书的记载亦较详细,可见该教在唐中期声势颇大。当时,摩尼教流行的地区以西北、华北地区为主,在闽浙沿海地区,因与波斯等国有海路交往,摩尼教也有一定势力。经会昌一劫,摩尼教再不能在社会公开传教,转而在民间秘密流传,并渐与其他宗教结合,历五代两宋仍不衰。

自此起明教与下层的斗争结合起来,成为农民起义的号召旗帜之一。

首先开始的是前文提到过的五代后梁贞明公元六年920年,毋乙、董乙以“末尼”为旗帜,在陈州今天的河南淮阳起兵造反。

在11世纪五十年代的大可汗王朝即喀喇汗王朝皈依月亮教之后,高昌回鹘的摩尼教也逐渐消亡。13世纪后不再流行于天山南北的西域地区。

到了宋代,摩尼教被意译为“明教”,教义被简明地归纳为“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八个字。

教众中有农民、秀才、吏员、兵卒、绿林好汉、江洋大盗、武林俊彦等。教徒白衣乌帽,秘密结社,共同尊奉明使为教内尊神。当时因为处于秘密结社状态,为了避人耳目,免遭官府的查禁,于是教名也有了多种别称——除浙江称摩尼教、福建称明教外,据陆游《渭南文集》卷五《条对状》,淮南称“二桧子”,江东称“四果”,江西称“金刚禅”,福建又称“揭谛斋”等。

明教在宋、元时期进一步和中国本土文化结合起来,成为下层人民和江湖人士对抗朝廷的斗争形式,由于明教长期受到朝廷压抑,行事极为诡秘,有时也为江湖“白道”所误解,比起一般的江湖人士,明教徒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因此反抗朝廷也更坚决,在历史上几次掀起大的波澜。

声势浩大的是北宋末年,方腊利用摩尼教组织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起义,震动东南半壁河山。

建炎四年即公元1130年钟相起义。陆游《条对状》载:时“妖幻之人”,名目繁多,“淮南谓之二襘子,两浙谓之牟尼教,江东谓之四果,江西谓之金刚禅,福建谓之明教、揭谛斋之类。名号不一,明教尤盛。至有秀才、吏人、军兵亦相传习。其神号曰明使,又有肉佛、骨佛、血佛等号。白衣乌帽,所在成社。伪经妖像,至于刻版流布。”

再然后是南宋以后,明教和白莲教相联结,在元末农民战争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元末农民大起义中的红巾军北伐,多白莲教徒,初代明王韩山童,后续首领韩林儿又称“小明王”,这个“明”又与明教有关。

元惠宗至正十年即公元1351年“明王出世”的韩山童、刘福通起义,都是受摩尼教的影响开始起事的。

我们的主人公朱元璋以淮右布衣起事,终于奄有华夏大地,很有一些传奇色彩。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位皇帝的出身如此卑微,也很少有人以南方的长江流域为基地而最终统一北方及全国。

当察罕帖木儿及其养子扩廓帖木儿就是大名鼎鼎的王保保,《倚天屠龙记》里为赵敏的哥哥。于公元1359年攻破北方红巾军首都开封而逐步肃清北方农民军队时,蒙古朝廷不免洋洋得意,根据历史经验,还没有谁从南方起事却可北伐成功。所以元朝大都的贵族们,免不得得意洋洋一番。

可是他们到死都想不到的是,然而朱元璋做到了,这是前无古人的巨大成就。

朱元璋建国号“明”,这一名称是个能引起人们议论兴趣的话题,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说:“惟明太祖以至正二十七年即公元一三六七年称吴元年,次年即帝位,始定国号曰大明,纪元洪武。吴非国号,亦非年号。至大明则非初起之地名,亦非所封之爵邑,亦非如后唐后汉之追溯其所始。”

部分资料出自《明教与大明帝国》一书,有兴趣的读者自行搜索阅读。

“明”这一国号,体现了这位农民皇帝的一些特质,因为此名称明显来源于民间,不管是“明教”,《大小明王出世经》或是其他。

朱元璋称帝后,采纳首席谋士李善长的建议,下诏严禁白莲社、明教,并把取缔“左道邪术”写进《明律》十一《礼律》,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虽然被禁可是其后,白莲教以各种支派的形式变换名目继续得到发展,如永乐年间有唐赛儿起义,清朝中后期的白莲教起义等;明教却逐渐衰落了。

总结说来说明教既与明朝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又没有任何关系。

今天我们推测:明这个国号主要是说,朕朱元璋承认朕是不明教的过往,但是明王即朕,朕就是明王,明王已经出世,不需要你们这些怪力乱神的人来搞七搞八了。

没有任何关系,就是说新朝既立,你们就不要闹了,老婆孩子热炕头不好吗?安安心心的过日子不香吗?

既然如此就不要你们的存在了,取缔一切怪力乱神的宗教,洪武朝往后的皇帝都实行,《皇明祖训》里面就写了,后世子孙坚决取缔,老朱太清楚自己的江山是怎么来的了,绝不允许再有人依样画葫芦,朱家的江山稳才最为重要。

很多时候真实的历史就是这么残酷血腥且异常诡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