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四百九十三章 移民的希望

逆天换明 第四百九十三章 移民的希望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5:48:57 来源:笔趣阁

大捷的消息传遍了东江镇控制的各个地方,老百姓这才知道建虏东犯,军队奋战,全歼建虏,斩首阿敏等奴酋。

尽管这段时间向前线运输频繁,但谁也不知道大战已经打响。

现在,胜利的消息传开,还附着官府的公告,那就是可以在盖州,庄河直到镇江堡的沿海地区申领土地耕种。

在鼓励的同时,政策上还有优惠,今年的收成只交一成,其余归己。同时,五户一头耕牛,或一匹马,作为耕种劳作的畜力。

在颁布优惠政策的同时,从各地抽调的工作人员也赶赴辽东各地,开始勘察丈量和登记,并规划村屯的设置,为两个月后的春耕做充分的准备。

与此同时,大量在秋冬季之后涌入辽南的移民,也接到了通知,并统计要耕种的土地数量,准备迁移到新的家乡。

杨小河拉着板车打柴回来,便看到母亲在院中打量着房子,透出难舍的情绪。

“娘,别看了。越看,你越舍不得搬家。”杨小河把柴禾搬下车,堆到院墙一角,呵呵笑着说道:“搬到盖州也不远,在那里才算是安家,可以放心生活。”

杨氏自失地笑了笑,说道:“住了也没多长时间,可怎么就舍不得呢?”

在建虏统治区的苦难生活,使得杨氏对这段时间的安逸舒适,永远都难以忘记。更重要的是,她找到了丈夫,和儿子都有了依靠,家庭也得以完整。

但移民的涌入,以及土地的开发,使得杨家即便是军属,也没有足够的土地分配耕种。

杨大满是基于将来的生活所作出的安排,盖州可是好地方,离旅顺、大连很近,又有军屯的基础,他可是因为军人的身份,才优先得到安置的。

“爹在书信中都说清楚了,盖州的田地,抢都抢不着。”杨小河满心欢喜,因为他知道离老爹又近了,听说驻地就在盖州。

杨氏想到丈夫,心中释然了不少。不管到哪里,一家人能够多团聚,才是最好的事情。

“娘,官上在统计购买耕牛呢!”杨小河颇为期待地说道:“咱家也报上吧!”

杨氏有些犹豫,并不是钱不够,但这是大事,她还没跟丈夫商量呢!可书信来往十分不便,就怕耽误了。

“好吧!”考虑了半晌,杨氏终于点头,说道:“那你快去报上,咱家买头牛,还要几只鸡来养。”

杨小河差点蹦起来,高兴雀跃,连柴禾也不搬了,转身就跑了出去。

看着儿子欢快奔跑的背影,杨氏露出了由衷的笑容。上前收拾儿子扔下的柴禾,感觉自己的力气又长了。

吃饱穿暖,家人无恙,这就是杨氏最大的愿望。至于在哪生活,杨氏并不是很在意。

………………

高嘉亮打完柴,便兴冲冲地返回住处,作为年后抵达辽南的新移民,都统一安排在旅顺港外的安置营地内。

虽然房子很小,炕和灶台都在屋内,一家都睡在炕上,但高嘉亮一家却是满足的。因为他们能吃饱肚皮,也不用再担心成为僵卧于野的尸体。

回到住处,在屋外便看见小丫头和几个小孩子在大院子里兴高采烈地玩耍。他们已经推起了雪堆,嘴里喷着白雾,却都咯咯地笑个不停。

“冷了就赶紧进屋,别冻着了。”高嘉亮嘱咐了女儿一句,得到回应后,便推开房门进了屋。

妻子正在做着针线活儿,一副棉手套已经成形,那是自愿的,可也是有报酬的,都是官府安排的。

“今天的活儿做完了?”妻子有些疑惑,抬头问道:“比往日回来的要早很多呢!”

高嘉亮嘿嘿一笑,说道:“还差两车,吃完午饭再去。”

妻子点了点头,说道:“等我一下啊,做完这只再烧饭。”

高嘉亮往炕头上一坐,暖和着手,笑呵呵地说道:“终于熬出头儿了,过几天就要去新地方安家,听说是在镇江往南,田地想种多少都成,第一年只交收成的一成。”

妻子眼睛一亮,看着丈夫,不太确定地问道:“你在哪听到的,准不准啊?”

“准,怎么不准。”高嘉亮赶忙解释道:“是刚登记的,五户人家合用一头耕牛,我申领了二十亩。”

在古代一个劳力能种多少亩田地,还真不好准确地确定。如果是精耕细作,再有耕牛助力的话,二十亩差不多就是极限。

可要算上轮耕休耕,以及粗放经营的话,一百亩也行。只不过,亩产量会大幅下降。

对于新来的移民来说,第一年还不敢放开手脚,即便是赋税很低,也是量力而行,比较保守。

妻子继续问道:“除了缴纳一成收获,就没别的捐税了吧?”

“没有了。”高嘉亮喜色满脸,说道:“好好干上一年,只要老天爷开眼,咱们也就能缓过劲儿来。”

“到了第二年,赋税是两成;第三年就是三成,往后就不再变了。今年的农具、种子都是官府给,后两年耕种的田地不能少于今年,用多交的赋税来顶。”

高嘉亮扳着手指盘算着,很是兴奋,“这个收成呢,不是按个人家的,而是平均的。种什么,官府也规定了,只有几亩地想种什么种什么。我想……”

妻子微笑着,连连点头,心中也敞亮起来。

现在虽然有吃有喝,可终究不是长远之计。有了自己的田地,那才是一辈子的生计。不说发家致富,至少能吃饱肚皮,就让人心满意足了。

“不会再打仗吧?”妻子趁着丈夫话间的停顿,问出了最后的担心。

高嘉亮呵呵笑了,说道:“东江军又打胜仗了,三万多建虏被消灭,光人头就有好几船,运到京城去了。咱们去的地方,肯定太平。”

其实,担心还是有的,但高嘉亮却不能说出来,让妻子担惊受怕。

既然已经到了这里,那就听天由命,随遇而安吧!就算有战乱的担心,在内地不也一样。好歹这里能吃上饭,有田地耕种,生活有奔头。

房门一开,小丫头带着寒气跑了进来。高嘉亮赶忙关紧房门,把女儿抱到炕上,伸手给她捂着冰凉的小手的脸蛋。

小丫头脸冻得红红的,可神情却是欢快的,笑个不停。这个年龄,除了吃饭,就是玩耍,心思最单纯的时期。

“咱们要搬新家了,有大房子、大院子。”高嘉亮把这个喜讯又分享给女儿,只想多听女儿发出的清脆笑声。

“是吗?”小丫头扬起小脑袋,咧着小嘴想了想,问道:“有咱家以前的房子大嘛,院子里有枣树嘛?”

高嘉亮心中一酸,轻抚着女儿的头,沉声说道:“想要大房子,咱们以后盖。想要枣树,咱们也种上。”

小丫头咯咯笑了起来,说道:“还要一条小狗,等长大了,我还管它叫大黄。”

“好,好。”高嘉亮用力点着头,满口答应着,“今年要是年景好,明年就给你弄条小狗。”

曾经的家,曾经的狗,虽然已经远隔千里,但还记在心中。

只不过,既然已经选择扎根辽东,遥远的家是回不去了,只能把这个新家逐渐改造旧家的模样。

对于背井离乡的百姓来说,一切都是为了生活,或者说是为了活着。可就这么一个最基本、最简单的要求,在很多时候都是一种奢望。

千辛万苦来到辽东的移民,算是逃脱了苦海,又有了生活,甚至是富裕起来的希望。

而在内地,还有千千万万的难民,或是无目的地逃荒,或是向着保定、天津、秦皇岛前进,那里有着生的希望,如同暗夜中的光亮。

大捷的消息再次传开,老百姓却少了很多的欢欣鼓舞。不是不高兴,而是有些被不断的胜利给麻木了。

在他们看来,曾经凶悍难敌的建虏,已经被东江镇完全压制,灭亡可期。

三年平辽,这样的战绩才象是要平辽的样子。至于那位要五年平辽的袁督师,已经被钉在了耻辱柱上。

东江军取得的胜利越大越多,越是衬托出袁督师的愚蠢,越是显出辽镇的无能。

“不复以辽事为虑,边关不复闻警!”自遵化大捷,直到现在的辽东大胜,这句话终于成了朝野的共识。

老百姓不再欣喜若狂,却不代表他们不关心辽东战事。任何时代都需要英雄,都需要振奋民心士气,都需要能稳定人心和社会的能人。

所以,有关东江镇的故事,有关毛文龙、郭大靖的传说,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的谈资。

在茶馆酒肆,说书人也顺应潮流,紧抓热点,不断推出经过艺术加工的叫座作品。

特别是郭大靖,既年轻,蹿起又快,战功更是卓着,围绕他的故事更多,更有挖掘,或者是编造的空间。

也不知道哪来的消息,竟然连阿秀,也就是郭夫人是独臂都让人挖掘出来。

几经流传,阿秀已经变身为武力值爆表的武士,手臂是与建虏奋勇厮杀时被砍断。

即便血流如注,独臂郭夫人依然手刃百敌,比独臂武松还要厉害几分。

要是郭大靖知道有这版本,眼珠子都能掉地上。造谣,我百分百地证明,阿秀不是那样的人。

可惜,郭大靖此时正在家里享受独臂阿秀的温存,没工夫去起诉说书人。

而当他接到毛文龙的急信,看过其中的内容后,无奈地叹了口气,知道自己的假期又要半途而废了。

尽管有所预料,可郭大靖还真没想到祖大寿还有这份绝决。

即将开来辽南的辽镇人马,不是毛文龙下令的一万五千,而是两万多,是宁远守军的全部。

至于宁远,祖大寿请求东江镇派兵驻守。也就是说,从此再无辽镇,辽东只剩下东江军一家独大。

“这家伙,倒是真的明悟了。知道现在的形势下,表面上失得越多,将来得到的也是越多。”

郭大靖轻抚额头,知道要安置这十数万军民,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幸好,辽东大胜,彻底压制住了建虏,也有了足够多的土地。

要知道,要来辽东的不仅是两万人马,还有他们的家卷。祖大寿这是彻底要改换门庭,辽西是非之地,他不要啦!

其实,如果放开眼量,从宁远,再从辽西挪开那点鼠目寸光,就会发现,辽东如此广阔的土地,哪里不是安家之地?

只要平定辽东,比宁远好的地方有的是,辽阳、沉阳既是辽东的中心,更是曾经的繁华之地。

即便是辽南四州,也曾经是辽东最为富庶的地方之一。

不管是投靠,还是被东江镇吞并,原本辽镇的标签便消失了,也就等于翻篇了。

祖大寿相信,只要不阻碍东江镇平辽的大计,甚至是提供了助力,辽东就有祖家生根发展的一席之地。

同时,如果朝廷还要责罚,东江镇也是比较可靠的托庇之地。

这可能也是祖氏最后的机会,平辽灭虏已经提上日时议程,也就是一两年的事情,已经没有时间再让他静待其变。

“夫君。”阿秀走过来,递上茶水,甚是不舍地说道:“东西都收拾好了,明天真的要走?”

郭大靖接过茶水,放到桌桉上,搂过妻子,让她坐在自己的大腿上,无奈地说道:“接收工作繁重,毛帅虽然没有明说,可我也不好再偷懒躲清闲。”

轻抚着妻子的手,郭大靖又慰抚道:“今年可能是最忙的,等平定辽东后,才能清闲下来。”

阿秀点了点头,问道:“明年就能天天回家啦?”

“差不多。”郭大靖笑了起来,轻轻拍了拍妻子的手背,说道:“没有战乱,才能过得安心。”

嗯,阿秀抬起手,轻抚着丈夫的脸颊,眼中满是柔情,缓缓说道:“天下太平,谁都这么盼着呢!不打仗了,妾身也不用再担心惦记。”

郭大靖点了点头,把脸埋进妻子怀中,深吸着既熟悉,又让他心神安宁的女人味。

天下太平,离这个目标还很远。但郭大靖相信,辽东能平定,天下也是一样。让所有的大明人都能安享太平,是他的使命,更是他的责任。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