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五百零二章 形势愈好,加三公

逆天换明 第五百零二章 形势愈好,加三公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5:48:57 来源:笔趣阁

早晚要军民分治,虽然还是要打着军户制的幌子,把军政大权继续掌握在自己手中。

“辽镇人马调过来,会有一些人员作退役处理,官府要安排好。”郭大靖想起一事,对陈有善嘱咐道:“这样才能安定人心,尽快地融入东江镇。”

陈有善点头称是,却还有些不太甘心地抱怨道:“倒是便宜他们了,对东江镇半点贡献没有,还要享受咱们的优惠政策。”

郭大靖呵呵一笑,说道:“不必如此小气,土地多的是,就当招来的移民,为辽东的重建出力吧!”

辽镇的官兵肯定会有裁汰,为了稳定,也会给予他们退役军人,以及军属的待遇。

在郭大靖看来,不过是少交些赋税。但从重建辽东的角度考虑,却是很好的劳力,相当于移民。

陈有善对于辽镇的印象不佳,主要还是袁崇焕造的孽,对于东江镇的打压封锁,可是最困难的一段时期。

抛开袁崇焕,辽镇对东江镇也无半分友军之情,没有丝毫相助之力。反倒是东江镇屡次施以援手,牵制骚扰建虏。

郭大靖对陈有善的怨言也不多作劝解,他相信这老人家是识大体的,能把辽镇官兵和卷属安排好。

时间长了,辽镇官兵身上的标签也磨掉了,都是辽人,谁还揪住出身不放呢?

“本帅在盖州还要住上几天,祖大寿要过来,总要招待一下。”郭大靖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毛帅扔给我处置,也没办法。”

陈有善呵呵笑道:“到哪都一样,还敢倨傲无礼不成?”

“那倒是不能。”郭大靖笑道:“人在矮檐下,怎能不低头?祖大寿既然投靠东江镇,想必已经想得清楚。”

说话间,两人已经来到城下,通过门洞,进到城内。

这一圈巡视下来,陈有善对于盖州的情况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除了军屯的田地,还有很多待开发的,足够承载数万,甚至更多百姓的耕种。

而光复的辽东土地,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基本无主,都能划为官地。百姓认领田地耕种,却没有所有权。一旦弃耕,官府便能收回。

说白了,官府便是最大的地主,百姓都是租种的佃户。这是从长远考虑的政策,避免将来土地兼并所形成的痼疾难除。

官府作为地主,赋税就是租金,且是相对固定的,不是很沉重的负担。要知道,如果是私人地主的话,当时国内最高的地租能达到收获的五六成。

而且,官府也会推出稳定民心的政策,那就是百姓享有永租权,不必担心田地被强制收回。

把陈有善送回住处,郭大靖回到指挥部,写了书信,并让手下开始收拾打包,准备迁回营口。

对于民政,郭大靖只是偶尔提些建议,已经不太插手。专心于军务,平辽是头等大事,他必须集中全部的精力。

框架已经搭建起来,民政基本上是按照他的思维和规划在进行管理。既然行之有效,也就不用太担心朝令夕改。

大明疆域万里,郭大靖顾及不到,但辽东之地是他率领东江军打下来的,作为试点又有何不可?

什么朝廷,什么皇帝,别想再乱伸手,把辽东搞乱。国内的乱象,已经证明旧的管理模式是失败的,且是难以修复的。

“大帅,军情部刚刚送到的。”亲兵入内禀报,呈上情报。

郭大靖接过打开,一目十行地迅速阅看一遍,不由得微抿嘴角,露出澹澹的微笑。

政治攻势开始发挥作用了,在广宁和锦州牧放的蒙古诸部,主动向东江军示好,但也想得到东江军的保护。

广宁地区和后金统治区只隔着辽河,建虏如果发动短平快的打击,东江军确实难以反应。

当然,郭大靖也根本没有出兵保护蒙古诸部的打算。对于蒙古诸部的担心,他也早有预桉。

现在出动人马,使蒙古诸部打消疑虑,彻底倒向东江镇。对于东江军来说,得利不大,反倒会成为负担。

辽南、辽东对辽沉地区的夹击,已经足够了。再从广宁地区,也就是西面再进攻建虏,完全没有必要,还造成分兵的弊端。

“命蒙古诸部暂时与建虏虚以委蛇,以待立功自赎。”郭大靖提笔给军情部写了回复,“打入建虏内部,更有机会。”

建虏的兵力已经严重不足,十有**会再召蒙古人助战。在战场上,首鼠两端的蒙古人,更容易造成建虏的混乱。

不用担心蒙古诸部因此而心怀怨忿,实力为尊,待到辽东平定,建虏灭亡,他们会排着队来投靠。

桌桉上还有其它的文件,郭大靖又翻看起粮弹物资的运输和储备情况。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郭大靖更喜欢用“打仗打的就是后勤”这句话来诠释。

春耕之后,数万大军便要展开行动,紧逼近身地牵制建虏。在拖住建虏有生力量的同时,本身也面临着巨大的消耗。

从东江镇当前的库存,以及外购的粮食数量来看,足够拖到建虏崩溃。但郭大靖也不敢掉以轻心,灾民的涌入就是一个不太确定的因素。

“看来,还是需要朝廷的支援,也不用太多,不知道朝廷是否能痛快地供给。”郭大靖计算着大概,觉得有缺口,也不会很大,至少不会出现饿死人的现象。

显然,建虏的情况会更糟糕。去年的建州战役,可是摧毁了很多田地,也抢了不少粮草。

如果是这样的话,建虏想召蒙古诸部的人马助战,恐怕连粮草都供应不上吧?

郭大靖沉思良久,又提笔写了书信,是给辽东兵团的。

辽南兵团很快就会跨过海城河,占领海州卫城,并构筑防御体系,积草屯粮、储存弹药物资,并向北推进至鞍山驿。

辽东兵团也要展开行动,以宽甸为基地,向西北渗透。目标是叆阳堡、孤山堡、碱厂堡、一堵墙堡等等,威胁本溪和鸦鹘关,形成抄袭辽沉后路的态势。

要真正切断辽沉建虏的退路,只靠辽东兵团的实力,显然是很困难的。但这并不妨碍切断建虏退回建州的后路,使其只能向北败退。

而全线的进逼压迫,将使建虏有限的兵力无法动弹,被牢牢地困守在几处防御要点。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使建虏丧失机动兵力。一旦某个防御要点被攻破,便可能全局崩溃,没有转圜的余地。

战略主动权已经牢牢控制在东江军的手中,建虏连遭惨败后,终于是在败亡之路上越走越远,难以回头了。

“大帅。”亲兵又急匆匆走进,禀报道:“祖大寿等一行人,将于今天傍晚赶到盖州城。”

郭大靖挑了下眉毛,诧异道:“这么快?”

随即,他又笑了笑,说道:“快就快吧,反正也算是准备好了。”

说完,他让亲兵去召几位军官过来,准备一下晚上欢迎祖大寿等人的事情。

一场欢迎的便宴而已,主客之势已分,郭大靖表示出热情,也就够了。至于祖大寿等人的前途是否光明,还是要靠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

………………

京城,皇宫。

乾清宫的偏殿内,摆放着辽东形势的沙盘。这是郭大靖派人制做,由方正化献上去的。

一目了然的敌我态势,主要就是给崇祯这个军事白痴看的,别再被那些文官忽悠了。

“嗯,光复海州后,建虏就剩鞍山驿这一个前哨阵地了。”崇祯站在沙盘前,看着王承恩把小红旗插在海州卫城的位置,笑着说道。

首辅温体仁满脸堆笑,躬身道:“万岁英明。只要攻下鞍山驿,辽阳、沉阳便在东江军兵锋之下,平辽指日可待。”

兵部尚书梁廷栋点着头,说道:“东江镇行文兵部,说是只等海城河冰融,便架设浮桥,占领海州卫城。因怕背水而战,水师开入海城河戒备,确乃谨慎之举。”

崇祯微微颌首,说道:“据方正化奏报,郭大靖用兵谨慎,很少行险。但朕看,并不是太过符合。跨海远袭的遵化大捷,纵横建州的大战,郭大靖的胆子并不小嘛!”

“这个——”温体仁说道:“到底还是年轻,偶尔冲动也是有的。”

“这样的冲动,其他将领还是少了。”崇祯垂下眼帘,并不是很满意,说道:“建虏如此凶悍,却已经被东江军压制。乱民又有多强,剿之久矣,却未见平定。”

温体仁本着少说少错的原则,把目光投向梁廷栋。这是军事方面的问题,俺不懂,你快来给皇上讲一讲。

梁廷栋只好躬身奏道:“万岁。乱民乃是流寇,又有众多草头王,如蝗虫般四下游荡,官兵东追西赶,疲于奔命,难以一时剿除。建虏蜗据辽沉,东江军围攻较易。”

崇祯不置可否,只是发发感慨,心思已经在平辽灭虏上。建虏才是心腹大患,乱民流贼只是疥癣之疾,剿灭慢一些就慢一些吧!

“东江镇春耕之后便要展开行动,近十万大军,所需的粮草物资已经自己解决了大半。”崇祯走到御椅中坐下,缓缓说道:“但还有些缺口,需要朝廷支援。”

温体仁沉吟了一下,躬身奏道:“待河流冰融,漕运便能解运来粮食。五月有江苏和苏南的漕船,或可接济东江军。六月还有浙江湖广……”

崇祯思索了半晌,开口说道:“那就等六月的浙江湖广漕船运到,拔给东江镇二十万石粮食。”

和东江镇现在的军民数量相比,二十万石真不算多。

但这已经是崇祯咬牙拿出来的,北方的那么多人口,京城那么多官员卷属,还有其他边军,都张着嘴要吃饭哪!

温体仁又躬身奏道:“万岁既下旨意,或可让漕船在天津卸粮,由东江镇自己来船运走。”

崇祯点了点头,说道:“可。”

从现在的形势上,平辽已经很有把握,对于东江镇,或者说对毛文龙和郭大靖的封赏,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温体仁和毛文龙还算是老乡,也想借机结好,在外有奥援,他的首辅坐得更稳当。

“启奏万岁,辽东大捷,对东江镇的封赏还未颁下,微臣躬请圣意。”温体仁再次躬身。

崇祯轻抚额头,甚是苦恼的样子。

东江镇打了大胜仗,他自然是喜悦和振奋,可这次数多了些,竟然有赏无可赏的烦恼。

等到辽东平定,难道还要封毛文龙为国公,或是流爵变世爵?

当然,如果真的能够平辽灭虏,称为盖世奇功也不为过。

从建虏叛明到现在,死伤了多少人,光是高级官员就有数个督师和巡抚,总兵更是数不胜数。

崇祯现在是真的后悔在京城被围攻时,仓促地封了满桂为侯。以至于在遵化大捷后,不得不给毛文龙一个侯爵。

哪怕是个伯爵,他们也是欣喜若狂,现在的晋升空间也大了很多。

“难道要加三公?”崇祯皱起眉头,缓缓说道:“毛文龙是武将,似乎不合礼制。”

在明朝的官制中,只有三个正一品的官,分别是太师、太傅、太保,被称为“三公”。

三公负责“掌左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虽然之后成为荣誉职衔,但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明朝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文臣无生加三公者,惟赠乃得之”。意思是说文官活着,不可能加三公,只能是死后追赠。

但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张居正,在死前九天被封为三公中排第一的太师。而在整个大明朝,也只有十个人在活着的时候享受到这个尊荣。

而且,三公是对文官的,一个武将的话,没有先例,难免引起轩然大波。

温体仁躬身奏道:“启奏万岁,嘉靖朝的周尚文,军功卓着,官至大同总兵、右都督,连加至太保兼太子太傅。”

哦,武将加三公竟然还有先例?崇祯眨巴着眼睛,觉得这个好象可以啊,至少多了三个酬功的名头。

周尚文征战西北二十余年,多次抵御鞑靼入侵,威名最盛,生前被嘉靖加太子太保,死后又被隆庆帝追赠太子太傅。

史称:“终明之世,总兵官加三公者,尚文一人而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