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五百零四章 发动的准备

逆天换明 第五百零四章 发动的准备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5:48:57 来源:笔趣阁

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普通百姓身上,便是能压得难以呼吸的一座大山。

换句话说,皇帝和朝廷的一个政策,也会让普通百姓没有生路,连最基本的吃饭都成为难以达到的奢望。

民以食为天,谁会不知道这句话,何况是那些饱读诗书之辈。但他们却没有丝毫怜悯,也患了遗忘症,把这句话抛到了脑后。

东江镇招揽流民,既是出自郭大靖的建议,也是出自现实的需要。如果不是钱粮有充裕,大片的土地不能荒废,恐怕郭大靖也只能袖手旁观。

穿越者就是再有本事儿,也不能与时代的大潮相抗。除非,他具备了扭转大势的实力。

不管是孤苦的母女,还是憧憬美好生活的何老贵,以及在中原大地流离失所、逃难求生的灾民,都不过是渺小的缩影。

郭大靖不知道他们家破人亡的苦难,虽然在尽力挽救更多的华夏子民。但一条生路,一个希望,对于这些灾民来说,却是绝处逢生。

此时,郭大靖已经率领指挥部的军官,赶至营口,开始布置渡过海城河,光复海州卫的行动。

“水师已经前往觉华岛,运送数万辽镇军民。”郭大靖阅看过张焘的汇报,澹澹一笑,对李维鸾等将说道:“另一部水师已经沿辽河北上,很快就会进入海城河。”

李维鸾躬身道:“回郭帅,末将所部已经做好渡河的准备。”

毛承禄也拱手道:“末将所部随时可从析木城渡河,封堵住鞍山驿的南下之路。”

析木城位于海州卫城的东南四十余里的海城河下游,北通鞍山驿,南连秀岩,亦是交通枢钮。

辽南的作战集团现在共有李维鸾、毛承禄、刘兴治的三个步兵协,以及两大飞骑营,实力相当雄厚。

郭大靖并不满足只是占据海州城,还要把防线向北推进,形成对鞍山驿的威压之势。

郭大靖欣慰地点了点头,说道:“五日后开始行动,渡河北上。”

众将躬身领命,纷纷起身离去,返回所部,做最后的准备工作。

祖大寿一直坐在郭大靖旁边,表情和熙,微笑着充当一个旁观者。

在盖州城只呆了两天,祖大寿等人便随郭大靖来到营口的暂时指挥部。对于东江军,对于郭大靖,祖大寿等人的了解其实是远远不够的。

不管是武器装备,还是战术打法,他们都需要熟悉,并领悟其中的关键,才算得上合格的军官,郭大靖也才能放心使用。

最主要的还是精神意志,对建虏的畏惧心理不除,再怎么熟读兵书战策,再怎么熟练掌握战术打法,也是没有作用。

作为指挥官,首先就要有必胜的信心,意气风发地勇勐作战。

兵为将胆,将为兵魂。看见敌人,面如土色,只想着撤退逃跑的将领,手下全是敢战之兵,也不可能打胜仗。

“祖帅见谅。”郭大靖转头拱了拱手,说道:“这些都是既定的作战计划,各部已经准备许久,如今就是按部就搬。”

祖大寿赶忙还礼,笑道:“郭帅尽管指挥,不用顾及在下。在下来得晚,正好观摩学习。再者,对东江军的情况,还不甚了解,也提不出什么建议。”

郭大靖呵呵一笑,说道:“经过与建虏的数次大战,我军已经总结出一套相对固定的战术打法。最主要的宗旨嘛,就是火力致胜,还有将勐兵勇。”

祖大寿连连颌首,感慨道:“看东江军的各位袍泽,闻战而喜,实在令人钦佩,也令我等惭愧。”

一听到建虏来攻,辽镇便惊慌恐惧,缩进城内战战兢兢。别说主动进攻了,就是被动防守,也吓得要死,四下求援。

再看东江军,都憋着劲儿,没有仗很难受,没有本部的作战任务,就仿佛被轻视了一般。

两下对照,祖大寿说出的惭愧,也就没有一点谦虚的意思,全是大实话。

郭大靖笑了笑,也不想为辽镇开脱或遮掩。本来就是这么回事,心怯畏敌还只是一方面,想保存实力的军阀思想才是最根本的祸因。

“观摩学习只是一方面,实战才是增加经验的唯一途径。”郭大靖转而岔开了话题,说道:“在辽东和辽南,我军都将展开攻势,对于原辽镇的将领,可谓是难得的机会。”

“郭帅想得周到。”祖大寿说道:“是否得用,就看他们自己的表现。不争气的话,在下嫌弃厌恶,郭帅自也不必客气。”

当然不会客气,东江军可不养废物。

郭大靖微笑点头,说道:“在东江镇的地盘上,只要不懒,还饿不死。若是真厌倦了军旅生涯,与家人团聚耕种,平平安安的也不错嘛!”

祖大寿笑着点头,说道:“待平辽之后,大家都能安享太平,那岂不是更好?”

郭大靖呵呵一笑,说道:“祖帅说得极是,灭了建虏,虎墩兔不足为惧,辽东军民应该能有几十年的太平日子。”

说着,他拿过几本资料递给祖大寿,介绍道:“这是东江军历次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总结,请祖帅阅看指点。”

祖大寿赶忙接过来,谦逊道:“哪里敢说指点,学习,祖某定要好好学习才是。”

战后总结已经是东江军的传统,虽然这几年屡战屡胜,可即便是胜利,也并不是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而这些资料,也是军官们学习长进的教材。不仅仅是对辽镇归并的军官,东江军的也是一样。

“数年前的作战,与近一两年的又有不同。”郭大靖简单地解说道:“主要是武器装备的提升,使我军的打法,更加凶悍,将士们的信心也更足。”

祖大寿深以为然,说道:“数年前还未闻东江军有众多的犀利火器,还以为宁远城上的红夷大炮已是最厉害。现在只是略略一看,光火炮就动不动上百门,令人震撼不已。”

“红夷大炮嘛,我军倒是有不少,但最近一两年却是很少使用了。”郭大靖轻轻摇了摇头,说道:“主要是太过笨重,随步兵作战十分不便。”

“守城还是不错的。”祖大寿说道:“特别是对建虏,颇有震慑作用。”

郭大靖对此倒是承认,说道:“等到辽沉决战时,红夷大炮也会派上用场,用来摧毁城墙,几十门轮番轰击,场面应该还是很壮观的。”

祖大寿笑得畅快,心中却不得不感叹:几十门红夷大炮,还不是全部,东江军的实力是知道得越多,越震惊。

郭大靖与祖大寿又闲聊了片刻,便各自离去,忙活个人的事情。

辽南兵团先行发动,依仗着雄厚实力,进占海州,并伺机向鞍山驿推进,能够牵制住大部分的建虏。

春耕之后,辽东的部队也要展开进攻,蚕食建虏的前哨阵地,逼近其防御要点,主要是连山关和孤山六堡。

连山关作为辽阳的东面屏障,是建虏必须要守住的。与鞍山驿的作用一样,能够使辽阳不会直接遭到进攻。

孤山六堡则是本溪和鸦鹘关的前哨阵地,维持着辽沉在南面的整体防线,作用也极重要。

这样算下来,建虏的兵力已经不敷使用。只有进行动员,征召少年兵、胡子兵;再就是召蒙古诸部出兵,扩充汉军。

即便如此,在总兵力上,东江军依然处于优势。建虏各种招术用尽,在兵力上缩小差距,可东拼西凑的人马在战力上,却难以弥补劣势。

现在,不需要什么谋略计策,就是凭实力稳扎稳打。拼兵力,拼火力,拼后勤,耗尽建虏东山再起的资本。

等到建虏向北方败亡时,墙倒众人推的局面是可以预见的。那些原本投靠建虏的蒙古诸部,也会露出爪牙,为了将来而狠狠地反咬上一口。

祖大寿走后,郭大靖才拿出书信,满脸温和地展开阅看。

家书抵万金,虽然有些夸张,但对于郭大靖来说,却是难得的心灵上的放松和愉悦。

藤野英在信中絮絮地讲述着家里的大事小情,重点毫不例外是在女儿身上。什么会爬了,一逗就咯咯笑个不停,又长胖了等等。

这丫头,越来越取代了自己在藤野英心中的位置,郭大靖心中愉悦的同时,也不免有些吃味。关心自己的话语不多,全是孩子的事情。

看来,女人作了母亲,大概都是这个样子。郭大靖无奈地表示理解,自己安慰着自己。

…………………

虽然还未到播种的季节,但春耕已经在东江镇地盘开始。

因为大牲畜还不是很充足,能买得起的百姓还是少数,只能是官府组织,统筹使用,由南至北,逐个地区地开始翻地劳作。

先是金州,再向东在沿海地区扩展,最后则是向北,大片的土地基本都不会落下。

随着海冰的消融,数万辽镇军民和大量移民不断涌入,被分配到辽东辽南,立刻投入到这热火朝天又充满希望的劳作当中。

为了保证春耕播种,辽镇的两万官兵暂时没有编入军队,而是成为劳作的主力。

当然,他们也不是白白地劳动,按照家人的多少,以及认领田地的数量,他们也是在为自家耕种。

一个个村屯住进了居民,改变着辽东的萧条和荒芜。很多百姓住得简陋,但这是暂时的,春耕过后,他们才有精力去改造房屋。

一年之计在于春,百姓们都知道此时不能偷懒,那可是关系到一年的收成,能否吃饱肚皮的大事。

荒地还冒着缕缕青烟,杂草、灌木已经化为了灰尽,在翻地后,将成为作物生长的养分,使作物的长势更好。

高嘉亮柱着锄头,深吸着弥漫着焦湖和烟火味道的空气,咧着大嘴,露出畅快的笑容。

这一大片田地,便是分给他家的,足有三十亩。现在烧荒完毕,只等着官府的耕牛或马匹到位,犁开翻土,就能进行耕种播种了。

“她爹,该回去吃饭了。”妻子从田地那边走过来招呼着,身后还跟着蹦蹦跳跳的小丫头。

高嘉亮大声应着,扛起锄头走过去,和妻女一起向村子方向走去。

“不知道官府的牛马啥时能到?”妻子有些担心地说道:“要不,咱们先自己犁一些?”

高嘉亮想了想,说道:“村上有那种脚踏犁,咱们先借来用用,先把咱家能随便种的几亩犁出来。”

为了保证总收成,这三十亩田地种什么作物,官府也是有规定的。土豆、玉米、黑麦,就这三样儿。

但在规定的同时,也给百姓留了一定的余地,也就是十分之一的田地可以自由耕种。

毕竟,那时候的农民都是自种自吃,象每家都有的菜园子,人们可没有买菜吃的习惯。

除了蔬菜,农民还可以种些油料作物,官府建议的是花生。有很多百姓会种向日葵,都是为了生活更加方便。

高嘉亮已经打算好了,三亩自由地分别种上蔬菜、花生、土豆。秋收之后,光是这一亩土豆,也够全家吃上两三个月。

而妻子的担心也不是多余,好不容易有了自家的田地,能不能保证温饱,全看这一年的收成。

官府虽然答应会组织耕牛马区,为百姓们翻地犁地,可万一出了意外呢,临到头再误了农时,后悔都来不及。

新村子还没有分配公共的耕牛,只有十几副脚踏犁,算是应急之用。夫妻两个辛苦点,一天也能犁个一亩半亩的。

“咱们受点累,把今年弄好。”妻子伸手牵过女儿,对丈夫缓缓说道:“积攒下家底,明年就能轻松不少。”

高嘉亮连连点头答应着,他又何尝不是饿怕了,家里没余粮,光靠着官府分发的,到底是心里没底。

何况,第一年是赋税最低的,接下来的三年会逐年提高,把官府养活他们的粮食给还回去。

也就是说,第一年要是收成好,就能留下大部分。换谁也能卖力地干,多收多得嘛!

进到村里,路过村公所的时候,便看到人们在忙碌着。一打听,竟然是刚来了通知,官府明天便派牛马来耕种。

“这下可安心了。”妻子脸上绽出笑容,“也不用挨累了。”

高嘉亮更是笑得开心,浑身又充满了力气,脚步也轻盈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