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五百零七章 春耕,后顾之忧

逆天换明 第五百零七章 春耕,后顾之忧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5:48:57 来源:笔趣阁

粮饷充足,甲坚兵利,是一支强军必备的两个基本条件。相比于东江军,其他明军都是难以全部达到。

要说东江军中最令人生畏的是哪个部门,无疑是直属毛文龙和郭大靖的军法部。

即便是这两位,也很少插手军法部的工作,全部按照军法处置,没有什么说情宽恕。

而贪污军资,克扣饷粮,则是大罪,直接砍头,谁也不能例外。而且,前些年军法重新修定,严格执行的时候,可是着实杀了一些人。

从那以后,便很少有人敢铤而走险,为了几两碎银,把自己的小命搭上了。

随着发放粮饷的方式不断改进,就更减少了贪污克扣的空间,使得军官们即便想,也找不到漏洞。

比如现在的发放到户,以及发放到个人,还是每月按时公开进行。谁拿到多少,基本上一目了然。

而军票的好处也体现出来,数额标准,不存在银子缺斤短两,或是掺假的弊端。

当然,提高军官的饷粮,也是杜绝贪腐克扣的措施之一。够花用,不缺钱,谁还会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贪。

陈兴山一家终于放下心来,把纸票子小心地收好,憧憬着官府采购的羊、鸡,甚至是耕牛。

“每月的饷粮直接去镇上领。”陈兴山算了下假期,把事情都交代仔细,“我已经登记好了,很快就会发下文书,你们拿着去领钱粮就成。”

“哥,你不留点花用吗?”二弟说道:“虽说军队上管吃管住,可平常也要买点日用吧?”

老母亲点头称是,说道:“发了两个月的军饷,你都带上。反正家里粮食够吃,下个月让你弟去镇上再领饷粮,也误不了家里的花用。”

陈兴山想了想,点头答应,却只拿一个月的饷银,也就是一两四钱。

在军队上,少不得和袍泽出去吃个酒啥的,两手空空光吃不拿钱,会让人瞧不起的。

“家里这三十亩地,就要靠你多出力啦!”陈兴山又嘱咐着兄弟,说道:“还有咱娘,也要你好好侍候。”

二弟连连点着头,说道:“哥,你就放心吧!家里的事情你不用操心,我能做得妥妥当当。”

原来在宁远,靠着那点七扣八扣的饷粮,全家只是勉强湖口。

关键是田地很少,又怕建虏打过来,没有耕种的积极性。而其它的就业,在形似孤城的宁远,基本上没有。

来到辽东,最让官兵们安心的,便是按照各人家的情况,分派了田地,并享受军属的低赋税待遇。

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几十亩田地那就是永久的职业,还可以世代从业,让家人吃喝不愁。

让官兵后顾无忧,也是东江镇几年来一直在实施和完善的政策。

凭什么让人家上阵厮杀,还要顾念家人?凭什么将士们浴血奋战,家人却还要有冻饿之苦?

可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朝廷却做不到。除东江镇之外,其他军镇的明军还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更有形同乞丐的军队。

“明年争取买头耕牛。”陈兴山憧憬着,脸上带着笑,“就是还差点,官府还可以那个,那个借钱吧?”

“贷款。”二弟笑着说出正确的名称,“没有利息,两年还清。但只能用于购买耕牛、猪羊,或是其它农用工具。”

对于贷款,虽然不收利息,但官府也不亏。主要是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缴纳的赋税在总量上也会增加。

陈兴山看着兄弟,十分欣慰地点着头,说道:“多读书还是有好处,年岁也不算大,继续学习,不要荒废了。”

母亲看着小儿子,也甚是心喜,说道:“是啊,这村上要挑管事儿,你也去争一争。要说识文断字的,村上哪有几个?”

老二呵呵笑着,挠着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我才认识几个字,还识文断字,别让人笑话啦!”

“听说村上不是还要派先生,要开夜校嘛?”陈兴山说道:“你好好学,这次选不上,也挂了个号。以后,肯定还有机会。”

老二连连点头,说道:“我肯定不会荒废读书的,等考过小学文凭,再看官府招不招人吧!”

“我估摸着肯定要招人的。”陈兴山说道:“你想啊,等平定辽东,那是多大的地盘,总要更多的人管理吧?”

老二深以为然,也为自己能读了两年私塾而感到庆幸和自豪。再说,在家务农也是稳定的持家之道。

老母亲看着两个儿子,忍不住偷偷转头,抹了下眼睛。可惜老头子在战乱中过世,看不到家里的好光景了。

…………………

远处五六里外就是镇江堡,虽然不算高大雄伟,却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

村落很整齐,也很干净,可却少有人走动。村外的田地里,男女老少都在忙碌地播种。

韩山童在挖着坑,淑珍在撒种,两人配合默契,沿着垄沟一直向前。撒下的是希望的种子,流下的是喜悦的汗水。

特战营已经确定会在辽东继续作战,直到平辽。为了慰籍将士们的思念,他们的家卷可以自愿申请,前来辽东定居。

而在原来的辽南根据地,因为人口和耕牛的增多,原有的土地已经不够耕种,正好进行新一轮的疏民拓地。

镇江堡周边的十数个村镇,在月前便很快住满了军人卷属。他们也得到了军队的特别照顾,房屋更好,土地也都犁完,省却了他们的大半力气。

小丫头在地头欢快地笑着,拿了根木棍正在捅田鼠洞。银铃般的笑声也感染了淑珍和韩山童,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俺爹快回来了吧?”韩山童直起腰,扶着铁锹,休息一下,也想听到最令人高兴的消息。

淑珍呵呵笑着,用脖子上的布巾擦了擦额头沁出的汗珠,看了看天上温暖的太阳,说道:“探亲假是分批的,书信中说他争取早些回家探亲。”

韩山童点了点头,算得很快,有些无奈地说道:“那就是没有个准儿啦!”

“也许就是十天半个月。”淑珍安慰着说道:“现在他们忙着军屯,估计也用不了太长时间。”

韩山童耸了耸肩膀,象是抱怨般地说道:“家里的活儿都干完了,他才回来。”

淑珍知道这是气话,其实心里是想得很,便笑而不语。

由于辽东作战,也因为离得太远,韩仲已经有大半年的时间没着家了。过年的时候,韩山童就很失落,过得不开心。

几年的时间,韩山童已经长成了壮实的少年,家里的重活累活,能够承担大半。

而他的理想也似乎在越来越接近,再过两年就能从军入伍,象父亲那样杀敌立功,甚至是成为威风凛凛的大将军。

韩山童又挥起了铁锹,边干边说道:“娘,咱家攒的钱够买头牛了吧?”

淑珍听到这孩子的称呼就心里热乎乎的,赶忙说道:“够了。只是觉得还用不上,养牛也挺费事儿的。”

“那咱买匹马呗?”韩山童咧嘴笑道:“再弄辆车,上哪去坐着也方便。就象这回搬家,又有些家什都没带。”

淑珍犹豫着没有马上答应,好半晌才缓缓说道:“要不,等你爹回来再决定?”

韩山童嘿嘿一笑,说道:“只要你开了口,买了就买了,俺爹才不会说什么呢!”

淑珍有些赧然地抿起嘴角,沉吟了一下,点了点头,说道:“那就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我听说马匹可是很金贵,军队上急需呢!”

韩山童是想学骑术,可老爹要是回来,估计是不会同意的。他很清楚老爹的心思,可不想再让他当兵,在战场上拼命。

当然,如果没有合适的马匹,买头耕牛也挺好。家里有了耕牛当劳力,他是不是就能去从军了?

“打你,打死你。”小丫头突然抡起棍子,追打着一只窜出洞的田鼠,胆子倒是不小。

韩山童玩心大起,抡着铁锹追了上去,我拍,我拍,拍死你个偷吃庄稼的坏田鼠。

淑珍直起腰,满脸笑意地看着大男孩、小闺女在大呼小叫地追着田鼠,不时传来清脆的笑声,心里充满了幸福。

………………

耕牛在前行进着,锋利的犁铧在黑土地上垦出笔直的垄沟,如同一道道波浪,延伸向远方。

韩仲扶着犁铧,步伐稳健;前面拉牛的士兵也是好把式,走得的路线比尺量出来的还直。

“大人,最多再有两天,地就能全部犁完。”士兵的心情不错,笑呵呵地说道:“播种就不是咱们的事儿了,探亲假也能休上了吧?”

探亲假只能给那些家卷迁到辽东的将士,辽南离得实在是有些远,路上就要走上五六天或七八天。

何况,战争时期,要奉命调动或作战,在辽东可紧急召回,在辽南岂不要耽误时间?

这个士兵能主动提出,显然家卷应该是迁移过来了。这与韩仲一样,快有一年没看到儿子,还有妻女了,韩仲心里也思念得很。

“想老娘啦,还是想媳妇儿了?”韩仲调侃着打趣道:“不用急,或早或晚,在秋收前都能休上探亲假的。”

对于今天将要展开的大反攻,将士们都有所耳闻,尽管还没有最后确定,但部队的一些规定已经暴露出不少信息。

秋收是个节点,粮草充裕、气候适宜,时间跨度大,能一直打到来年春耕。在这个时间段,应该能把建虏击灭,至少能打残吧?

历经数次大捷的东江军,对于建虏已经建立起相当强大的自信,也有着尽快平辽灭虏,好安享太平的迫切心理。

士兵嘿嘿笑着,说道:“家里人都想呢,搬去了新家,俺也想看看过得咋样儿,也能安心不是。”

“错不了的。”韩仲很笃定地说道:“那些村镇的房屋,还是咱们修建的,连道路都夯实了。”

“到了新地方,总是要适应一下的。”士兵停下脚步,望着东面,似乎能瞭望到家人,沉声说道:“离这里不过七八十里路,骑马的话,两天也就到了。”

韩仲点着头,颇有同感地说道:“别着急,都会安排好的。毛帅和郭帅,还有陈副帅,什么时候也没亏待过咱们。”

“是啊,这是咱们的幸运。”士兵收回目光,感慨着,虚甩了下鞭子,耕牛又缓缓起步。

韩仲又扶住了犁铧,缓缓说道:“快啦,明年兴许就打完了建虏,能够享受太平日子了。”

“十多年了,终于要结束了。不知道平辽之后,毛帅、郭帅他们是不是还能管着咱们?”士兵在前面幽幽地说道,象是如释重负,又象是感叹忧伤。

生活在辽东的辽人,没有不受到战乱的影响和伤害,只不过是程度不同罢了。

而在历史上,不仅是辽人,还有数以千万的汉人,也将身陷战乱水火,在凄惨中苦苦挣扎。

但现在,平辽灭虏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奢望,更不是难以达到的目标。

也只有彻底消灭凶残的建虏,至少要打残他们,使他们不复为害,广大的军民才能过上安心的日子。

而且,这次辽东再入明朝管辖,又与以前不同。

要知道,即便是李成梁还在,建虏还未叛明的时期,辽东也没有彻底安宁,边患也是存在的。

更重要的是,辽东军民并没有过上多好的日子。万历年间的援朝作战,以及高淮乱辽,都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深重的灾难。

现在,战争虽还未结束,但军民们的生活却不比战乱前要差多少。在感激毛帅、郭帅、陈副帅的同时,军民们也有着自己的担忧。

对于朝廷,辽人并没有多少好印象。建虏能祸害辽东,朝廷的责任最大,却并没有多少的补偿。

平辽之后,辽东是不是又要交给朝廷,交给朝廷派来的官吏来管理?现在的政策会不会改变,赋税会不会增加?

这是压在军民心上的疑惑,更是他们担忧的事情。

韩仲也有着同样的担忧,只不过没说出来罢了。相对着这个士兵,他还是比较相信郭帅,相信郭帅不会功成名就,便不再管随他征战沙场的将士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