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五百三十八章 大战之前

逆天换明 第五百三十八章 大战之前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5:48:57 来源:笔趣阁

“郭帅,是否还用坑道爆破。”土营统领耿名战更加期待地向郭大靖投来目光,开口询问。

郭大靖笑着点头,说道:“那是当然。这种既能破城,又能大量杀伤建虏的战法岂能舍弃不用?”

尽管辽阳城有护城河,但水可排掉,也可填出通路,对坑道爆破虽然增加了困难,但也不是不能克服。

当然,还有红夷大炮,勐烈轰击也能够炸开城墙,打出缺口。

不管是哪个战术打法,在大决战中,郭大靖都会使用。一战而打断建虏的嵴梁,使其成为垂死的癞皮狗,再也无力组织大兵团作战。

按耿名战的职级,参加这样的高级别军事会议,已经算是破例。他心里也明白,郭帅必有安排,才会特意让他参加。

现在,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他也放下心来。平辽大战,既是土营表现的机会,也是不多的机会,他自然要极力争取。

“为了让辽阳之敌放心死守,对于城内的轰击暂不进行。”郭大靖的手指轻叩着桌子,缓缓说道:“诸位都知道我军平辽的标准,可不光是攻占辽沉那么简单。”

说着,他转向刘兴祚和刘奇士,开口问道:“飞骑团要做随时出击的准备,可能是保护我军派出部队堵塞护城河来水,也可能是全部出击,攻打建虏的机动兵团。”

“郭帅放心。”刘兴祚躬身领命,说道:“有步兵协助,合击建虏机动兵团,获胜把握极大。”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我部明日便可展开行动,侦悉周边地形,驱逐建虏游骑,或者与建虏展开规模不大的战斗。”

郭大靖点了点头,知道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估算着时间,水师也将在近日出现在辽阳的周边。那个时候,建虏的机动兵团就要转移注意力,对辽阳的呼应支援,也会大幅削弱。

从总兵力上看,东江军占据着优势。但在辽阳城下,却并不明显,主要还是要看周边的友军进展情况。

如果特战营和朝鲜军能够尽快攻破本溪,完成对连山关之敌的包抄,并予以重创或歼灭,那形势就大不一样了。

郭大靖也是在等待,兵临辽阳城下,牵制住建虏主力,为其它战场的部队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本溪、连山关,再加上辽阳周边、浑河沿岸,这是三场战斗。如果能消灭建虏将近一半的人马,将是郭大靖非常满意的结果。

在每个战场,东江军都是以多打少,除了辽阳。但辽阳城下的三个步兵协,火炮众多,结寨安营后,建虏已经不敢发动进攻。

三场以多打少的战斗结束后,辽阳守敌将面对的是远超他们的兵力。且退路被断,只有最后被全部消灭的下场。

五六年的时间下来,建虏的不断战败和损失,终于出现了难以逆转的后果。

兵力不足,战力下降,却还要占着辽东富庶之地,贪心不足的恶果终于全部显现出来。

“本帅最担心的是建虏仓惶北窜,却还保留着寇边袭扰的实力。”

郭大靖提醒着刘兴祚,“飞骑出击,不仅要与前协、右协合力击败建虏的机动兵团,更重要的还是切断辽阳之敌的退路。”

辽阳城其实并不能阻止东江军的继续前进,比如绕城而过,向沉阳进发。但这种低级的错误,郭大靖是绝对不会犯的。

估计也有很多人曾经有过疑问,古代打仗为什么非要攻下当面的城池,才能继续向前推进。

其实,不仅是古代,就是近现代,绕过敌人据守的阵地,给自身的后勤留下破绽的战例,也是极少极少的。

没错,主要就是保证后勤运输的畅通,使部队军心稳定。除非兵力十分雄厚,能够将城池围得牢固,向前运送粮草物资不受袭击或切断的影响。

但对于东江军的辽南主力来说,有水路运输的保障,对于后勤问题,便不是十分担忧。

而且,飞骑绕过辽阳城,与水路而来的两个步兵协合击建虏,也将是一场短暂而激烈的战斗,水师携带的物资粮草足够支撑。

“辽阳之敌可能会出城接应,末将以为,飞虎团和飞豹团分开行进,更为安全,也更有利。”刘奇士和刘兴祚已经有了默契,才会说出这样的建议。

两大飞骑团前后进发,就有可能夹击辽阳的出城之敌,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当然,主力压在辽阳,没有机动兵团的接应,建虏出城作战的可能性也不大。

郭大靖点了点头,笑着说道:“本帅正要说到此事。”

沉吟了一下,郭大靖开口说道:“两团飞骑分别行动,虽然很好,但还不够严谨。我意将两团飞骑分为四队,再从各步兵协抽出五千枪骑,共为五队,迭次出动。”

“或者,是飞虎团先行,其他三队随后出动,给敌人造成错觉。如果城内之敌人敢出来,便予以夹击,使其匹马难还。”

东江军对于建虏的兵力配置基本上都侦察掌握,建虏对于东江军的实力应该也有自己的情报判断。

对于两大飞骑团的编制和人数,建虏应该有所了解。可突然多出五千多骑兵,就很可能出乎他们的意料。

只要营寨守卫得严密,兵力在夜间调动,建虏没有望远镜,在五六里之外的辽阳城,是无法瞭望侦悉的。

这样的话,建虏就有可能派出人马出城,接应机动兵团。他们想不到东江军还能派出数千骑兵,从后追攻。前后夹击之下,失败是难以避免的。

而只要主力在南城持续地进攻,也能牵制住辽阳的大部守军,使其能调派出城的人马,不会超过五六千。

刘兴祚和刘奇士听了郭大靖的布置,连连点头,这样的作战计划更加完善,更加犀利。

“进攻的时候,分成三部,轮番上阵,让建虏有疲于应付的感觉。”

郭大靖转头看向何可纲,又仔细地交代道:“尽快使我军的红夷大炮能够进入射程,开炮轰城。”

虽然要等待,并不急于攻破辽阳,但却不能让建虏看出己军的作战意图。反而要让他们产生错觉,更加紧张地守御城池。

同时,也是让沉阳的多尔衮,以及其它战场的建虏产生误判,影响他们的决策和作战。

如果建虏继续向辽阳增兵,且不说还有没有人马,就正中郭大靖的下怀。在辽阳决战中,让建虏多死伤,多流血,一直是他的主要目的。

孙子兵法有云:“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所谓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虚实实,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虚实随时转化,让对手难以得出准确的判断。

何可纲躬身应喏,并不觉得如何意外。他已经有了轮番进攻,给建虏造成持续不断勐烈进攻的感觉。

“先攻取城外的建虏阵地,再用红夷大炮轰城,但对城内暂时不进行轰炸。”郭大靖冷笑着说道:“压力不能太大,免得建虏弃城而逃。”

刘兴治点着头,说道:“郭帅深谋远虑,只要建虏的机动兵团还在,守军便不会轻易弃城。可等到他们的退路已断,想逃也来不及了。”

“豪格负责守卫辽阳,看似委以重任,却是陷其于死地。”刘兴祚嘿嘿笑了两声,说道:“他心里估计也明白,辽阳若失,即便逃回沉阳,恐怕也难逃多尔衮的惩治。”

“豪格是坚决反对北窜的奴酋之首,他不守辽阳,谁来守?”郭大靖鄙夷地说道:“自己把退路堵死,也只能把狗命丢在辽阳了。”

多尔衮虽然夺得了汗王之位,但根基并不稳固,也不敢独断专行,下达北迁的强令。

可这家伙倒也有些智谋,顺便把豪格等政敌置于前线,既抵挡东江军,又能起到削除异己的作用。

其实,这也是无奈之举。谁让他的威望不足,难以乾纲独断呢!

而放眼建虏目前的状况,那些能征惯战的奴酋,几乎已经死亡殆尽。最早的四大贝勒,死在辽东的阿敏,算是活得长远的。

象济尔哈朗、杜度等仅次于四大贝勒,且战功较大的,也基本上战死沙场。多尔衮三兄弟,还有豪格,已经算得上是老资格了。

至于代善的儿子巴喇玛和满达海,以及莽古尔泰之子迈达礼,都是年轻之辈,领军作战的谋略和经验,都显得甚是不足。

要兵缺兵,要将缺将,用风雨飘摇和垂死挣扎来形容后金,真的是一点都不过分。

况且,建虏内部的纷争依然没有因为形势的恶劣,而变得缓和,变得精诚团结、一致对外。尽管在表面上是如此,但各自的小心思还是影响到了战局的发展。

就在郭大靖召开军议,与众将布置完攻打辽阳的各项工作时,豪格在几位两黄旗的将领的陪伴下,正在辽阳城头瞭望着数里外东江军的大营。

“至少有五万人马,火炮的数量众多,独立的骑兵部队差不多是两万。”塔瞻接过前沿阵地的侦察报告,向着豪格汇报道:“目前敌人正在挖掘壕沟、加固营寨。”

豪格点了点头,沉声道:“郭大靖素以谨慎着称,大兵压境,还不忘做好本部的防护。”

虽然与预料的差不多,但也破灭了豪格与机动兵团联手,攻打敌人营寨的可能。对于火枪火炮的坚强防御,他也是心有余季。

伸手指了指远方的营寨,豪格继续说道:“只在一面安营,虽然有兵力不足的原因,可也能看出他的小心。”

塔瞻有些无奈地说道:“这般小心谨慎,倒使我军没有机会展开反击。”

东江军的火力凶勐,尤擅倚坚防御,建虏已经在这方面吃了太多太大的亏。不可避免,已经产生了心理阴影。

如果是四面围攻,或是围三阙一,兵力分薄开来,建虏倒是想内外夹击,对东江军展开反攻突击。

豪格无声地叹了口气,缓缓说道:“敌人是偏向西南的方向安营立寨,既封闭了官道大路,又能从西面和南面进行攻城,应该是这样的布置吧?”

塔瞻点头称是,说道:“可能还有从西面绕城而过,切断我军退往沉阳之路的打算。”

豪格沉吟了一下,摇头道:“兵力不足,郭大靖又谨慎成性,不太可能做出此冒险之举。”

“敌人出动骑兵,在东面活动,似乎要掐断辽阳与连山关的联系。”泰谭插口说道:“辽东之敌已经开始攻打连山关,很可能从东面逼近辽阳,形成围攻之势。”

豪格皱紧了眉头,说道:“这就要看敌人的粮草物资,能不能保证供应了。”

从海州基地运粮至辽阳,走陆路的话,是一百二三十里,这还不包括从东江镇各地运到海州的路程。

辽东今年是大规模地垦荒耕种,但运到辽阳前线,同样是几百里的路程,且辽东的地形地势,陆路运输并不顺畅。

十数万大军征战在外,所要耗费的粮草物资可是极大的负担。建虏对此有过分析判断,认为辽阳坚守一至两月,东江军便会因粮草不继而无功而返。

“这就要看敌人的水路运输,是否能够顺畅了。”塔瞻不无忧虑地望了眼西面,那里是浑河流经的方向。

豪格对此也有顾虑,但对于辽沉地区的执念,却不能给他太多的选择机会。

况且,多尔衮有北迁之意,却没明说,谁会傻傻地提出来,背这口大黑锅?

在豪格看来,这没是针对他的陷阱,让他众叛亲离。

因为,想继续在辽沉地区过好日子,不想去北面苦寒之地遭罪的,在建虏之中,可是占着多数。

这也是人类的劣根性,吃进嘴里的要吐出来,总是不情不愿,或者是不到最后不会放弃的。

当然,这也与建虏的自我认知出现偏差有很大的关系。

他们不知道与东江军的代差,已经不是一代,而是两代三代,在武器装备和战术打法上,已经落后了几百年。

他们也不会明白,更不敢相信,东江军实际上已经是世界上火力最强大的军队,对他们已经是碾压的优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