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四百三十九章 南徐北王,回到盖州

逆天换明 第四百三十九章 南徐北王,回到盖州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铸炮等工作,皆由郭帅负责,毛某却是个外行。”毛文龙觉得先敷衍一下,等郭大靖回来再做决定不迟。

王徵并没意识到毛文龙的敷衍,因为据最新的消息,郭大靖很快就要回到辽南,肯定第一时间前来向毛文龙汇报。

而在他到来不久,就对东江军所使用的燧发火枪感起了兴趣。同时,他也观察到港口码头上的动滑轮组的起重吊移装置,以及盖州卫城头的红夷大炮。

这些都说明,东江军在学习和应用西方科学方面,已经走了很远,为全国明军之冠。

要知道,王徵早年就喜爱古器和机械。出仕以前,研制过水力、风力和载重机械,写成《新制诸器图说》。

后来又与瑞士传教士邓玉函一起编译《远西奇器图说》,天启七年出版。

该书主要叙述西方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静力学知识,包括地心说,重心及其求解,求水体积、浮体体积,比重,简单机械及其联合使用。

而《远西奇器图说》是中国第一本有关西方力学的编译着作,因对传播和促进西方科学卓有贡献,王徵和徐光启又被誉为“南徐北王”。

正因为兴趣爱好,王徵对此番考察更加热衷,反正他这个辽海监军道也没啥正经工作要做,在辽南多呆些时间没问题。

“郭帅很快就能回来,下官就在盖州卫城恭候。”王徵微笑着说道:“毛帅不会嫌弃下官吧?”

“王大人说得哪里话?”毛文龙笑了笑,说道:“毛某虽是粗鲁军人,却最仰慕学问高深的名士。”

这话倒是不假,能够着书立说,在当时就是大学问家,是渊博之士。

正在此时,有亲兵进来禀报,郭大靖已经下船登岸,正押运着几车战利品向盖州卫城而来。

“说曹操,曹操就到。”王徵笑着说道:“下官倒是不用久等了。”

毛文龙呵呵笑着,心中也高兴喜悦,马上派人前去迎候,又让人准备酒宴。

盖州卫城离海很近,郭大靖来得很快,没让毛文龙和王徵等人久等。

“末将见过侯爷。”郭大靖对着迎出屋门的毛文龙躬身施礼,脸上满是笑容。

毛文龙笑着抬了抬手,说道:“不必多礼。此番征战大捷,着实辛苦了。”

见郭大靖的目光转到王徵身上,毛文龙赶忙介绍道:“这位是辽海监军道王徵王大人,代巡抚孙大人前来犒赏三军的。”

“久仰郭帅大名,今日得见,三生有幸。”王徵拱了拱手,态度还算客气。

要知道,重文轻武是大明根深蒂固的积习,明朝末期虽有所扭转,但还没有大的改变。

王徵的官阶不高,但代表的是巡抚孙元化,毛文龙有爵位在身,自然能凌驾于低阶的文官之上。

但郭大靖就有不同,还做不到与文官分庭抗礼。当然,在东江镇的地盘上,王徵没盛气凌人,郭大靖更不必卑躬屈膝。

换做万历年间及以前的时期,武将可是被文官视为“走狗爬见”。

象李成梁、戚继光这样大帅级别的武将,拜见张居正的时候,也自称“门下沐恩小的某万叩头跪禀”。

郭大靖对于王徵没什么印象,可也没计较官阶的高低。要知道,王徵已经是六十岁的老翁,就凭年纪,郭大靖也不想挑他的理。

“王大人过奖了。”郭大靖拱手还礼,说道:“区区微名,皆赖将士用命,在下侥幸所得。”

毛文龙做了个手势,三人迈步进屋,分别落座,闲聊叙谈。

“建虏出兵,攻伐察哈尔部?”郭大靖听到这个消息,稍许的惊愕过后,便恢复如常,说道:“时机抓得不错,可对大局没有什么影响。”

“英雄所见略同啊!”王徵凑趣般地笑道:“郭帅想必不知道,刚刚毛帅也是如此判断。”

郭大靖呵呵笑着,说道:“皆是毛帅平日的指点教导,不独是郭某,其他东江将领想必也是一样的分析判断。”

毛文龙伸手点着郭大靖,脸上的表情有些哭笑不得,嘴唇动了又动,说道:“王大人在此,你对本帅如此吹捧,真是,真是……”

“王大人不是外人。”郭大靖笑着说道:“末将说的是实话,也不是吹捧。”

说着,他命亲兵捧来几件战利品,送给毛文龙。

“这是奴酋图尔格的战刀,品质还算可以;这把剑说不清是哪个奴酋的,在战场上缴获,倒是稀罕……”

毛文龙听着郭大靖的讲解,把这几件刀剑拿起来欣赏把玩,不时也品评几句。

“王大人若是喜欢,可选上一两件,权当作个纪念。”毛文龙转向王徵,笑着说道:“毕竟,这是东江军将士浴血奋战所得的战利品,很有意义。”

王徵连连点头,表示感谢,上前挑选了两件,说道:“在下腆颜替巡抚大人选上一件,他肯定是欣慰喜悦。”

毛文龙微笑颌首,给孙元化的礼物已经准备,不外乎是毛皮人参等辽东特产。孙元化继任登来巡抚后,对东江镇的支持,毛文龙也甚为感激。

而除了山东受灾的难民向辽南迁徙外,因为战乱避居山东的辽人,也出现了一些返乡的情况。

移民工作要顺利,离不开孙元化的支持。还有孙元化在登州铸造西洋火炮,对东江军的实力提升,也有不小的帮助。

郭大靖对孙元化的印象不错,一个技术型官员,其实还真不太适合大明的官场。

在他看来,孙元化不如去搞科学,掉不了脑袋,还能因为传播西学、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而名垂青史。

酒宴很简单,就是个欢迎的仪式,有王徵在,郭大靖和毛文龙也没商谈重要而机密的事情。

王徵也知道今天比较唐突,酒足饭饱之后便告辞而去,给毛文龙和郭大靖留出密谈的空间。

送走王徵,毛文龙和郭大靖才开始话入正题,浅酌慢饮间,却是关系到辽东战局走向的大事。

“朝廷裁减辽镇应该是不出所料的,东江镇能接收多少,还要看辽镇能支撑多久。”郭大靖已经恢复了一本正经地的样子,虽然喝了酒,可却毫无醉意。

毛文龙点了点头,说道:“本帅也是这样认为,并让张焘做好接收觉华水师的准备,这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觉华水师充其量就是运输船队,将其并入东江水师,也就掐断了辽镇从外采购物资的渠道,只能依靠朝廷的粮饷来过活。

也只有如此,再通过削减粮饷的方式,才能迫使辽镇服从朝廷旨意,分出人马来由东江镇养活。

“如果觉华水师拖延敷衍,不听旨意,那咱们也不用客气。”郭大靖微微眯了下眼睛,冷声道:“大帅一道军令,东江水师耀武觉华,武力吞并,并在觉华少量驻兵,监视辽镇。”

毛文龙微抿起嘴角,脸色严肃,徒增了几分威严之气,沉声说道:“凭东江镇的赫赫战功,也该让辽镇那帮家伙见识下咱们的实力,为以后的合并扫清障碍。”

辽镇坐以待毙的可能性很小,但在实力碾压之下,能够转圜的空间却也不大。

最坏的结果不过是辽镇举旗造反,向颓势尽显的建虏投降,然后一起在火坑中彻底灭亡。

可要这么做,辽镇内部就会分崩离析,可并不是所有人都打算鱼死网破,能够活命的话,委屈些也无所谓。

踞守宁远已经没有意义,建虏没有实力跨越辽西走廊,去攻打关门。因为,这个难度比绕道入关更高。

当然,如果朝廷还是担心,需要在关门外有个缓冲,东江军也可以派出五六千人马固守。

“今年的移民已经超过八万,招募新兵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正在加紧训练。”

确定完大事,毛文龙明显轻松下来,靠进了椅中,笑着说道:“如果吞并辽镇能够顺利,明年下半年就有了总攻的实力。”

这样算下来,应该是十万左右的人马,决战的时机确实成熟了。

郭大靖微笑着点了点头,说道:“平辽灭虏,指日可待,令人激动振奋啊!”

“接下来的工作,就要你多辛苦了。”毛文龙满脸赞赏,望着郭大靖,温言说道:“本帅看过你从辽东送来的战报分析,深为赞同。”

以强大的火力粉碎建虏,这是最简单的取胜之道。

火炮或火箭的密集轰炸是关键,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大力制造武器弹药,屯积出足够几场大战所用。

就现在东江镇的生产能力,主要的几种武器弹药也已经定型,一年左右的时间,生产制造出足够的数量,还是有把握的。

何况,移民的大量涌入,并没有从中招募多少士兵,从他们之中,合适的工匠还有不少,劳力上也能满足需求。

当然,现在这些还是计划,是建立在顺利吞并辽镇基础上的假设,尽管成功率看似很高。

“大帅放心,这些工作并不辛苦。”郭大靖笑着说道:“只要原料足够,东江镇并不缺干活的人手。”

毛文龙露出欣慰之色,转而说起了王徵的来意,笑着说道:“本帅已经推到了你的身上,或是亲自处理,或是派人,随你的意。”

“对了,这个王徵是信什么天主教的,与孙元化一样。还翻译了一本西夷的书,嗯,名字倒是没记住。”

听完毛文龙的补充,郭大靖不由得沉吟起来。

能翻译西书,这个王徵还真是不简单。当时的西书可不是后世比较普遍通行的英语,而多是拉丁文的。比如文艺复兴时期,拉丁文在世界上就比较普遍。

就算是英语,郭大靖也不能译书。当然,当时的科学水平,他如果把初中物理化学的知识拿出来,也能编出相当水平的书来。

只不过,他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传播西学,准确地说是倡导和发展科学,也是他的目标之一。

所以,在将来的教育发展中,基础学科是重点之一。比如数学,物理,化学,自然和生物,等等。

能够胜任翻译工作的人才,郭大靖是肯定需要的。甚至于,象聘请西人炮师、技师一样,利用西人来译书,也是可取的。

“这样,末将明天与这位王大人好好交流一番,再做决定。”郭大靖没有马上就做出回应,他也想观察一下这位熟谙西学的王大人。

不必讳言,也不要说什么崇洋媚外,在当时的科技发展中,大明在很多方面已经落后。

甚至于,在某些严苛的人看来,大明根本没有科学。所有科技成果的创造和发展,都是经验主义的积累。

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一些东西能造出来,还要明白它的原理,才能够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在这方面,郭大靖也得承认,大明已经落后于文艺复兴后的西方。

但要奋起追赶,甚至是领先,却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任务。郭大靖认为,这需要从娃娃抓起,从基础学科上先弥补。

如果是年轻的读书人,应该能省下很多时间。

至少他们识文断字,在理解能力上也要高很多,关键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理想就是科举当官,愿不愿意学这些“奇技淫巧”。

郭大靖也知道这事急不得,把希望都寄托在福利院的孩子们身上。

甚至抽出宝贵时间,为他们编制教材。但高级一些的物理化学之类的,他就实在有些力不从心了。

象孙元化、王徵这样的人才,在郭大靖眼中就非常珍贵了。他翻译的那本书,兴许就能让孩子们学习。

“孙元化上任后,对东江镇的支持还是很大的。”毛文龙继续说道:“战乱避居山东的辽人有十数万,日后的大规模返乡,还需要他提供帮助。”

郭大靖甩开科学方面的思绪,说道:“孙元化是个技术型官员,比那些虚伪**的文官要强不少。他既态度好,咱们也投桃报李,不会亏待他。”

接下来,郭大靖又向毛文龙汇报了辽东的情况,以及自己的新布署,还有对建虏下一步行动的猜测的应对。

两人商谈着,闲聊着,直到很晚,方才各自休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