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贞观从拯救老爹开始 > 243、禹口大桥计划

贞观从拯救老爹开始 243、禹口大桥计划

作者:一二三石头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4 02:04:46 来源:笔趣阁

韩州河西县,三名青年坐在黄河边上临时搭建的房间里正在议事。

为首的青年身穿浅绯官袍,颇为英俊,是个五品官员。他的下首分别是两名身穿深绿官袍的年轻人,嗯,都挺英俊,至少比正在官道上吃灰的唐老四要英俊不少。

一个五品,两名六品的组合在这下州韩州可是了不得的存在,要知道韩州刺史都才从四品。

他们扎堆在黄河边上做什么?莫非是考察水文?

可是,考察水文这种事儿,哪里会派正六品以上的官员出来?

只见为首的绯袍官员对着自己左下方的绿袍官员道:“杜兄,这已经大半月了,选址有没有什么眉目了?”

看样子还真不是考察水文。

那杜姓绿袍点点头回答道:“王董,按照少匠信里的指示和要求,目前已经选定三个地方,一是龙门渡口,二是龙门渡口外两里外的禹口,第三个地方是龙门口二十里外的大龙门。

先说龙门渡口,此处仅仅八十米河宽,大桥的跨度最短。但是两侧山体如刀斧切割,实在太险要,若是在此处设立桥墩的话,施工难度较大,风险较大,而且无法估计抗地质灾害的能力。

其次是禹口,那里正是龙门出口,跨度约一百五十米,此处水流速度减慢了许多,但是河里依旧没办法放置桥墩,这就导致只能在岸边设立塔架,塔架间距一百四十米左右。

最后一处是龙门大桥将建立在大前村和苍头村之间。水流平稳,可以通过船运放置桥墩,也可用拦截的方式拦出一条间隙用来修筑桥墩。但是,此处的弊病是桥的跨度太长,至少八里路,投资太大!”

整个大唐,能被人称为王董的年轻帅哥也就一个人,他就是王玄策。在辅以谈话的内容,用脚指头都能猜到这三人便是大唐道路监实权三人组洛阳王帅哥、表哥长孙冲以及杜构。

经过将近一年的官道建设,杜构和长孙冲早已从文职转变成了技术流。

不然杜构哪能提出三个修桥渡口的详细建议?

其实,王玄策三人早在两个月以前就将官道建设推到了黄河边上。要不是天险相隔,此时此刻只怕已经唐老四下达的先联通太原的方案已经距离结束不远了。

早在两个月以前,王玄策就以飞鸽传书的方式将天险阻隔的事情汇报给了唐河上,唐河上在汉阳的时候一边从脑子里选择方案,一边复制出设计图纸。

后来因为李纲身亡的事情耽搁的一个多月,这才送到了王玄策三人的手里。

王玄策三人对方案进行论证之后,花了半个月时间进行选址。这才有了今天的道路监三巨头的会议。

听完杜构的汇报,王玄策将目光转向了长孙冲:“长孙,你是管安全和技术的,说说你的意见。”

“诺!”

长孙冲也不含糊,点点头道:“从杜兄给出的测绘结果来看,确实是这三处最适合桥梁修筑。”

但是,我想否决直接在龙门口修筑桥梁的设想。毕竟,那里多年湍急的河水冲蚀,谁也不清楚其下的地质到底能不能承受桥墩的重量。再说了,正如杜兄所言,那里修桥危险系数太大,咱们的工匠培养不容易,不能让他们去冒险。

其次,说道禹口,那里虽然水流没有那么湍急,但是,比起大前村来讲,那可湍急很多!所以,我个人认为,在龙门修筑大桥是最好的选择,虽然那里跨度较大,投资较多。可从安全上讲,那里是最合适的!某找村民问过了,大前村处,黄河的深度并不深,咱们可以用拦截河道的方式修筑桥墩。”

听完长孙冲的设想,王玄策陷入了沉思。

良久,王玄策才开口道:“长孙,杜兄,我想了一下,觉得在大前村修筑不是很合适!跨度太大,桥太长了。八里距离,咱们要用多少水泥,多少钢材?只怕长孙你家三年产出的所有钢铁运来都不够!

其次,我不太认同拦河修筑桥墩的方式,以咱们现在的施工工艺和设备,拦截出那么宽的河道不太现实。

最后,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也太长。王家和四郎的事情,你们是知道的,我不认为四郎愿意等这么久。

所以,我倾向于在禹口修筑大桥,虽然水流湍急,咱们可以只在河边修建桥墩。塔架间距只有一百四十米,只要咱们不把桥修得太大,应该可以承受重量。”

“我赞同!”

杜构点点头,他打心眼里是赞同在禹口修桥的,那里成本最低,时效上相对也快。

三人平日里若是遇到什么相持不下的意见,大多是用投票解决。如今王玄策和杜构都认为在禹口修筑大桥合适,长孙冲自然不再坚持。

“那就这么办!”

王玄策点头道:“四郎给出的修桥设计图你们二位回去认真研究,这将是咱们大唐第一座水泥钢筋桥不能有半点马虎!同时,你们也根据四郎给出的几套设计方案折中优选出一套来,咱们定下之后立马开始建设。”

“诺!”

“诺!”

唐老四给出的修桥设计图长孙冲和杜构自然是知道的,不仅知道,这连续十多天的翻阅早已十分熟悉。

三套斜拉桥设计,一套双屈拱桥设计。

说实话,四套设计若是放在系统来的那个年代,或许还真的没问题。尤其是最后一套双曲拱桥的设计。

两个曲拱分别搭建在黄河东西两岸,曲拱的另一头共同放置在河中孤岛上。

可是,大唐时的禹口,那河中孤岛才刚刚开始形成,能有多大?

杜构和长孙冲整整讨论的三天时间,最终确定下一个方案——悬索斜拉桥。

再经过十天时间修改,由唐老四设计,长孙冲和杜构修改的设计图终于出炉。

以单跨单链悬索结构,塔架间距一百步,行车道宽两丈,两侧人行道各宽三尺,钢塔和混泥土混合架高六丈......

俨然这份设计方案已经和某个时代的禹口悬索桥没有太大差别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