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第一公子 > 第一八二章 窦仪的弟弟

大宋第一公子 第一八二章 窦仪的弟弟

作者:九天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6 13:39:34 来源:笔趣阁

“统领,天雄归德军节度判官窦偁前来拜见。”

上官青云走了进来,打破了赵承嗣的沉思,窦偁前来拜见,赵承嗣就有点郁闷了。

窦偁,自己也不认识呀,怎么会来拜见自己呢?

“统领,这窦偁是窦氏家族的人,更是是已故吏部尚书、右仆射的窦仪的嫡亲弟弟。”

上官青云见到赵承嗣满脸都是疑惑,立刻解释道。

赵承嗣明白了,原来是这个窦家的人,要说这窦家最初出名的可就是窦仪了。

窦仪是幽州渔阳人,出身文学世家,他十五岁就能写文章,晋天福年间考中了进士。

这本来没有什么,考中进士虽然很稀奇,但也不能说他家出名。

可是嘴出名的是窦仪的四个弟弟也都相继考中进士,著名的冯道冯太师还就此事赋诗一首,歌颂他们兄弟五人全都考中进士的骄人成绩,其中有一句“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被当时士人争相传诵,以窦仪为长的窦氏五兄弟也因此号称“窦氏五龙”。

窦家从此名扬天下,窦家五子更是名声在外。

如果你觉得这幕场赵承嗣曾经记得在《三字经》中有一句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讲的就是这段故事。

这里面的窦燕山指的就是窦仪的父亲窦禹钧,五子指的就是以窦仪为首的窦氏五兄弟,“名俱扬”指的就是都考中了进士,而成语“五子登科”指的同样也是这个故事。

窦仪学问渊博,治学严谨,是五代后期的著名儒臣,到后周初年就干到了翰林学士。

这是一个只有真正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的儒士才能担任的清望之选,即便跟皇帝关系再铁,哪怕是皇帝的亲兄弟,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也别想混到这个位置上。

窦仪进入赵匡胤的视野,是在后周显德年间。

当时,赵匡胤率军攻克滁州,世宗派窦仪去封存登记当地府库中的财产(。因为众将士攻克城池有功,赵匡胤就准备派人到府库中取出一部分绢帛分给大家,以示奖赏。

应该说这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正常举动,就算柴荣知道也不会说什么,但窦仪却明确表示这种行为是不合法的,认为府库财产已经进行登记,就成了国家财产,没有朝廷诏令批准,谁也不能擅自动用,否则就是违法行为。

这位高度负责的官员,在赵匡胤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人才是忠臣,

后来赵匡胤当了皇帝,还没有忘记这段经历,他倒不是对窦仪耿耿于怀,伺机报复,而是更加理解了窦仪当时的举动,这样服从皇命,忠于职守的臣子,不正是自己所需要的吗?

于是,赵匡胤再次启用了这位老相识,让他再入翰林担任翰林学士。

能在两朝而且是两个不同朝代两入翰林,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也十分风光,一时被传为佳话,充分体现了窦仪的非凡才华和皇帝对他的特别器重。

非但如此,每当赵匡胤想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就忍不住向身边的大臣们称赞窦仪清持有操守的国人品格,丝毫不掩饰自己对窦仪的赞赏,甚至流露出拜他为相的想法。

“是呀,他正是窦仪大人的弟弟,在现在还在传颂窦仪大人的一件事,那就是帮助当今的官家改年号的事迹。”

上官青云看样子对窦仪也十分的崇拜,也知道他的一些事情。

改年号?

这件事有意思了,赵承嗣记得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件事。

乾德三年的某一天,赵匡胤突然召集朝廷宰相赵普等几位重要大臣,向大家讲述了自己遇到的一件怪事,让诸位大臣解答。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赵匡胤无意发现了一面铜镜,让他吃了一惊:这面铜镜铸造精美,款式新颖,唯一的美中不足是似乎在款识上出了点差错,因为镜子的背后镌刻着“乾德四年铸”的字样。

赵匡胤十分纳罕,现在不才乾德三年吗?怎么会出现乾德四年铸造的镜子,莫非是铸造的工匠一时马虎,搞错了年份,让这个镜子提前早产了?但转念一想,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大家应该知道,宋代的数字可不是我们现在日常使用的数字“一二三四”,多一笔少一画的很容易写错,那时的数字都是繁体字,从壹到拾,每个数字的字形都有着很大差别,再糊涂的工匠也绝不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

想来想去也想不明白其中原委,赵匡胤反而是越想越带劲,干脆召集了赵普等人前来询问,结果诸位大臣见了镜子,也面面相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赵匡胤无论如何也要破解这个谜团,于是又找来了学识渊博的翰林学士陶谷和窦仪。

窦仪不愧是博学之才,他瞄了一眼镜子,不假思索地说出了自己的答案:“陛下,这面镜子必定不是我中原之物,想必是从蜀中传来。”

赵匡胤一听窦仪的回答,顿时来了兴趣,问道:“何以见得?”

窦仪接着说:“当年的蜀主(前蜀)王衍曾经用过乾德’这个年号,这面镜子应该是当时的蜀中工匠所铸。”

听到这里,赵匡胤恍然大悟,他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正确答案,因为这面镜子就是自己在原蜀国宫女梳妆盒里发现的。

有人可能会发出疑问,皇帝大人日理万机,为何对一个镜子这么感兴趣,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呢?这还要从另外一件事情说起。

建隆末年要改换年号时,赵匡胤曾经特意让宰相们参酌拟定新的年号,明确要求一定要想一个好听又内涵,前人没有用过的年号,最后选来选去就选了“乾德”。

“乾德”这个年号,用了两三年都没什么问题,也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如果不是凑巧遇见铜镜这件事情,这个无心造成的“错误”就会被一直“掩藏”下去,谁也不会发现。

可谁能想到,事情偏偏就这么巧,现在居然有人从一面铜镜上发现了年号的问题,而发现问题的偏偏就是大宋的开国皇帝!

精挑细选之下居然取了一个亡国之主用过的年号,实在是一件丢人现眼的事情,孟昶要是活到现在看到这一幕,恐怕要偷偷地笑掉大牙了。

人跟人就是不一样,赵普这些宰相们跟窦仪相比,还真是孤陋寡闻了。想到这里,赵匡胤随口说了一句:“看来宰相还是须用读书人啊!”

窦仪从此也被赵普记恨上了,直到死赵普一直在压制着这位窦大人。

赵承嗣不知道这位窦偁所谓何事,既然来了礼数总要周全。

“既然是窦家五虎之一,无论因为什么事情来,都要去接见一下,这也是礼貌,穷亲自去迎接吧。”

窦偁虽然没有他大哥那样大的名声,但是人家来拜访自己的,总不能避而不见吧,赵承嗣整理了一下衣冠,走了出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