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贝纳颂 > 17.三断失银案

贝纳颂 17.三断失银案

作者:李赫霖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6:04:42 来源:笔趣阁

明朝正统十二年(1447),山东莱州知府崔恭,接到掖县民妇章王氏的诉状称:

“为谋财坑命事。缘丈夫章炯前往广东贩卖货物,赚得一些银钱,昨日回家,打开包袱,见囊中唯有衣袜鞋帽,数年财本,分毫不见,一时怒气填胸,染成重病,如今奄奄一息,谅难活命。因疑同伴偷去,却苦无证据。如果丈夫因此而死,民妇也难以为生。恳请老大人明察,追回钱财,以教夫妇残生。泣诉。”

崔恭(1409--1479),字克让,直隶广宗人(今属河北),正统元年(1436)进士,授户部主事,出任莱州知府,史称其“居府六年,莱人以比汉之杨震”。

杨震乃是西汉名臣,为官清廉,不谋私利,为历史上廉吏的代表。将崔恭比作杨震,可见他是个清廉的知府。

按照明代的制度,妇女是不许上公堂的,如今王氏以丈夫病危为名,出头告状,官府也没有理由拒绝,更何况崔知府直以民之父母自居,按照当时的说法:

“所以爱民如子者,知其饥而食之焉,知其寒而衣之焉,知其劳苦而逸之焉,知其利而与之兴焉,知其害而与之去焉,知其贤而优之焉,知其不肖而教之焉,四境之内,吾民之好恶无不知而从之焉。”父母官应该是无微不至地关心属下之民,岂能够置之不理。

崔知府仔细翻阅诉状,发现与章炯同行去广东者乃是古亲、王业,三人是同去同回。于是发下牌票,拘提此二人,先传讯章王氏,询问情况。

据章王氏讲:与丈夫章炯结婚数年,一直是勤俭持家,因此积攒了一些小资本。有了些钱,就想到发大财。

丈夫认为:我们现在辛辛苦苦地干活,所得不过糊口而终究不能够发家,为子孙创下基业。而我们的左邻右舍,有不少富豪,他们并不是读书做官挣下的家业,而是靠做买卖赚钱。

既然他们能够靠做买卖赚钱,我们又有何不可呢?现在有些小资本,再把家里的房产抵押出去,凑上几十两银子,买些本地特产,长途贩运,如果有造化,也能够赚些钱,或许我们也能够成为富豪。

章王氏则认为:经商固然可以赚钱,但丈夫从来没有出过远门,孤身一人也太危险了,如果有人能够同行,不但自己能够放心,路上也可以相互照应。

章炯当时就想到了同自己一起长大的古亲、王业,便找他们商量。那二人也想发财,所以一拍即合。

三个人各筹资本,购买些毛笔及草编制品,运送到海边,搭乘顺风船只,前往广东去贩卖。

为什么贩卖毛笔及草编制品呢?因为莱州毛笔在当时小有名气,而用麦秸编成的提篮、草帽、门帘等,更是广东难以见到的。

三个人起身前往广东,虽然说是路途辛苦,贩运艰难,但也算平安。这些货物赚了一些钱,他们又做其他的买卖,才离家两年,居然每个人手中的银子都以百计,等于是获利10倍,如何不开心?

莱州人乡土观念很深,三个人离家日久了,未免思念家乡,更想见妻子儿女。

于是三个人相商,钱赚得差不多了,不如先回家置些产业,安顿好了,再来广东贩卖。

商议已定,三个人日同行,夜同寝,彼此相互扶持,没有出半点纰漏。

当时正是夏日三伏天,三个人来到一处溪水旁边,但见柳荫河畔,水清见底。而此时众人是热汗淋漓,身上好不难受,便商量在此洗个澡。

眼见就快到家乡了,这里又离客栈不远,等洗浴干净,舒舒服服地住进客栈,肯定爽快。

当下众人解衣脱裤,将行李放在岸边,冲到小溪戏水,好不愉快,却不知不觉到了黄昏。

眼见一轮明月东升,天色将晚,众人慌忙上岸,穿上衣服,背上行李,赶往客栈住宿,进店以后,余兴未尽,又要了些酒菜,畅饮一宵,次日便各自赶回家中。

章炯到家,急着向妻子炫耀,当即打开包袱,见囊中唯有衣袜鞋帽,两年多挣下的钱财,全都不见了。

章炯不由得放声大哭,只觉得心中气闷,口吐鲜血,便卧床不起了。为什么一路上都没有事,偏偏快要到家就把钱财丢了呢?

章炯开始怀疑起同伴来,因为没有凭据,便将自己的猜疑告诉妻子。章王氏见丈夫病重,就找代书写了诉状,以谋财坑命的罪名,将古亲、王业告到府衙。

崔知府审讯古亲、王业,这二人辩称:“我们是一起从广东起身,一路同行,彼此照应。章炯两年来辛苦所挣的银子,我们都是亲眼目睹的,我们也挣了银子。我们与他虽然是朋友,却有如兄弟,患难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疾病相扶持,酒肉共同吃。说实在的,我二人的家财资本比他雄厚,所赚的钱比他多,岂能够谋夺他的银子?再说了,我们要谋财,为什么不在江湖上动手,偏偏等快到家门口,我们才谋夺他的银子呢?恳请大人明察,还我等清白。”

崔知府见二人说得恳切,没有露出任何破绽,便试探着说:

“既然你们与章炯情同手足,又一起从广东赶回,如今他因为失财而得病,已经是奄奄一息了,你二人又富有钱财,何不共同分摊,赔补他所失的银两,治好他的病呢?如果章炯病死,在事实没有查清楚之前,你二人的罪孽就更加深重了。”

崔知府万万没有想到二人非常爽快地答应出银,但不愿意以“赔补”的名义。他们认为:

“大人吩咐,理应从命,何况这些银子我们也出得起。不过,以赔补为名,我们依然脱不了谋财的干系。如果大人以救济的名义,要我们出钱,我们心甘情感。毕意我们是乡里乡亲,一起同甘共苦地到广东经商,帮助他是理所当然。大人要是让我们赔补,等于是我们花钱买了一个贼名,如何能够心甘情愿呢?”

崔知府要他们出钱的本意在于试探。如果他们不肯出钱,必是贪财,其盗窃的嫌疑终不能免,而如今这二人愿意出钱,反倒使崔知府犹豫了,也不好刑讯逼供,只好先放二人回家。

次日,二人并没有食言,各自将银子送来,而且是每人一份,等于是加倍赔补,其救济之意甚明。

崔知府只好先收下,却不得不怀疑此二人。为什么他们这样痛快交出钱财?莫非他们做贼心虚,想借出钱的名义洗脱嫌疑?本府如果不能够确定一人之罪,这钱收得也师出无名。如今没有真凭实据,也不能够拘押这二人。

崔知府送走二人之后,即刻派出亲信去查访二人的虚实,得知他们家境殷实,数代都与人为善,口碑甚佳。因此大致可以排除二人偷窃银两的嫌疑。

崔知府想:“若不是二人偷盗,是不是王氏贼喊捉贼,将银子藏起来,给她的相好了呢?其丈夫出去两年,也难保其没有外遇。”

于是,崔知府又派亲信打探王氏的所作所为。亲信们打探数日,得知王氏冰霜坚毅,丈夫不在家,绝少与他人往来,更何况丈夫回家之后,还没有坐稳,就打开包袱,王氏根本就没有时间藏匿,应该是途中被盗的。也就排除了王氏的嫌疑。

崔知府想:“虽然在中途有可能被盗,也难说不是章炯贪心不足,故意将自己的银子藏匿,然后捏造那二人偷盗,以诈骗钱财。

如何试探章炯呢?崔知府将二人赔补的银子暂时予以封存,然后将公费银取出些封好,叫书吏送到章炯家。

以知府的心思,如果是人有贪心,见到银子就会说是自己的。若是章炯将公费银认成是自己所失银两,定是他故意设局。

书吏来到章家,声称找到被窃银两。章炯听说大喜,病也就好了一半,就让妻子扶着自己出来,验看银两。章炯打开封皮,发现乃是锭整银,便说:

“这不是我所丢失的银两。我做小买卖,所收的都是散碎银子,并没有熔化成大锭,一定是知府大人弄错了,小的不能收。”说罢将银两退回。

书吏回来禀报,崔知府又让书吏将二人赔补的银子送去,章炯依然说不是自己的银子,不能收。

崔知府想:“看来章炯失银是实,但其不冒认银两,亦可见他也是个老实人。如果章炯是个老实人,那二人就难逃嫌疑了。

二人虽然肯出银两,但也不能排除二人有出钱免罪的嫌疑。人心叵测,世事难料,只好先将此二人暂时关押,实在找不到丢失的银两,就按照控状所讲罪名定罪。”

想到此,崔知府命人将古亲、王业押人大牢,听候进步审理。崔知府闷闷不乐地回到后宅,夫人迎了上来,见丈夫不高兴,便小心翼翼地说:

“我娘家侄子前来看望,你见与不见?”

崔知府再不高兴,也不能得罪夫人,既然是夫人的亲戚,哪有不见之理?

崔知府来到花厅,但见一个儒士打扮的青年,身穿蓝青色长袍,虽然有几处补丁,却也浆洗得干干净净,头发用布巾扎起,一尘不染,因此看上去衣冠朴素,露出清贫气象,却也是一身正气。

崔知府问过姓名,其人名叫曹衡,然后问其父母可否安康、兄弟几人,婚配与否、何时离家等家常事务。

等寒喧过后,曹衡说:“小子不才,本来是要到江西去投亲访友,没有打算叨扰姑公,只因前几天走到一个村庄,黄昏时分经过条小溪,在柳荫溪畔发现一个青布袋子,内有数包银子,不知何人遗落此处。

当时天色已晚,我等到天黑,见无人来找,只好先到傍岸借宿。此银多达数百两,我恐怕失主丢失着急,回来寻找,次日清晨便又回到柳荫溪畔等候,没有想到,一连四日,并没有人前来寻索。这样多的银两丢失,为什么不回来寻找呢?我便仔细查看袋子,发现有封家信,封皮上写:‘烦带莱州府某人亲拆。’既然家信上有姓名,若找到此人,定然会找到失主。我想姑父现在身为知府,在莱州府找到这个人,应该不是什么难事,所以才匆匆赶来。没有事先来信告知,以至于贸然打扰,还望姑父见谅。”

说罢,拿出青布袋子及家信呈上。听完曹衡的陈述,又看看青布袋子,崔知府不由得肃然起敬,心想:

“一介寒儒,穷困潦倒,得到这样一笔飞来的钱财,并不据为己有,却不怕耽误自己的行程,绕路来到莱州府。这样的人,将来不得富贵,就是苍天无眼啊!”

崔知府打开青布袋子,只见其中一封银子拆开,其余并未动过,得知曹衡仅打开包,见是银两,便再也没有动。再看家信封皮,上面的姓名乃是章炯妻诉状中的证人,心知青布袋子必然是章炯遗失的。

于是喊来书吏,拿出一封银子,让其送到章炯处验看。不久,书吏回报说章炯确认就是其遗失的银两,而所遗失的青布袋子,还有银两若干封,以及为别人捎带的家信一封信。

知府见章炯所讲与所验相同,就传其到府前来领取。见到章炯以后,崔知府说:

“你的银两乃是自己在路上丢失的,是你不小心,却胡思乱想,怀疑同行之人偷窃,让他们惹上官司,身受牢狱之苦,其良心何在!”

章炯叩头谢罪:“要不是大人神明,这些银两如何能够找到?小的虽然贪财,但不愿意得不义之财。此前大人给还的银两,均不是小的遗失的,这次则是千真万确。当时小的丢失银两,已经气得疯迷,胡乱猜想,以至于误诬同伴,如今也是后悔不已,还望大人恕罪。如果不能够饶恕,所有罪责全由小的承担。”

崔知府见章炯认罪,便将古亲、王业二人带到堂上说:“章炯自己不小心,将银包遗落在柳荫溪畔,被内侄曹衡拾到,发现内有包封银两并有家信一封。曹衡在溪岸等候数日,见无人前来寻找,就按照家信所写莱州府,送到这里,要本官代为寻找失主。本官觉得应该是章炯所失,便派书吏送去一包验看,如今前来认领,确定分文不少,已经具结领状。

章炯扪心自问,觉得有愧二位,愿意承担罪责。孰不知你二人也是义气,以救济为名,将遗失银两加倍补偿。本官收银之后,送给章炯认领,他认为不是自己所失银两,拒不收受。你二人所为有异于常人,却使本官猜疑,将你二人关押。如今银包完璧归赵,你二人已经没有嫌疑了,可以无罪释放,所受委屈,则怪本官糊涂,若有要求,本官当予满足。”

古亲、王业二人能够脱罪,已经觉得万幸,又见崔知府自责,便说:

“我二人的贼名能够洗去,都是那位恩公大人的内侄所赐,愿以所赔银子相谢。至于章炯诬告之罪,也还望大人宽恕,毕竟他是因为失银而急迷所致。”

崔知府说:“难得你二人如此仗义,吾内侄曾说他平生本分,就应该清贫。如果将他人之物据为已有,就是欺心,天地不容,必然会有灾祸降临。你二人经商不易,这些银两是辛苦所得,一旦失去,岂不哀哉!谁无父母妻儿?这些钱用来孝敬父母,传给儿孙,岂不是心安理得,也是本分。吾内侄之所以拾金不昧,就是本分,你二人厚意,他一定会领,但依然绝对不会收的,还望不要怪罪本官。”说罢将银两归还二人,并送他们出府。

按照《大明律·户律·钱债·得遗失物》条规定:“凡得遗失之物、限五日内送官,官物还官,私物召人识认,于内一半给与得物人充赏,半给还失物人。”

这条法律在当时是深入人心的,章炯如何不知?因此愿意拿出一半银两给曹衡。崔知府说:

“曹衡若是贪财,就不会绕道来到莱州府,也不曾想得到一半奖赏,你要是这样,等于是坏了他的名声。”也没有接受章炯的谢银。

办完公事,崔知府找到曹衡,将自己谢绝当事人的谢礼之事讲出,曹衡认为正合其意,便告辞而去。

后来曹衡考中景泰二年(1451)的三甲第一名,赐同进士出身。按照当时的制度,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以及二甲第一名及三甲第一名,是可以参加琼林宴的,被称之为“传胪”,享有很高的荣誉,因此人们认为这是曹衡拾金不昧的果报。这正是:

拾金不昧靠法律,奖赏不贪有良心。

现代法律很少支撑道德,而古代是以严刑峻法来维护道德。以拾捡到金钱物品来说,如果5天之内交到官府,就可以得到物品价值一半的赏赐;要是5天以后再交,或者不交,就要按照盗窃罪,计赃量刑,亦可见当时的法律是在维护道德,有违道德的行为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道德与法律是共存亡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