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贝纳颂 > 19.秀才进庙

贝纳颂 19.秀才进庙

作者:李赫霖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7 01:36:23 来源:笔趣阁

大宋年间,古剑南梓州东北深山的茂林修竹里藏着一座千年古庙,乡下人叫蚕神娘娘庙。

这蚕神娘娘庙虽小,却一向香火鼎盛,因为它是周边乡民心灵的慰藉。所以方圆百里都有人前来上香许愿祭拜。穷秀才的家就挨临蚕神娘娘庙。

穷秀才姓文,家里穷。小时候,好学的他白天在竹林画竹,晚上就去庙里借光读书。

竹林里习习清风令他神思飘逸,夜晚庙里的清油铜灯豆黄的灯光,则满满给他希望。守庙的老伯看着这个勤奋的孩子,不禁颔首点头,说:

“文娃啊,这可是六百年的长明灯给你光亮哦!”

年复一年,这勤学的文娃渐渐长大。老伯又高兴地对人说,蚕神娘娘给我托梦了,说庙里的长明灯会送出一个大才子!可听话人不信。乡里人也不信。

可是,十多年后,这个在蚕神娘娘的注视下,在庙堂清油灯下苦读书的文姓孩子,终于乡试考上秀才。他立刻被兴奋的乡亲们联保送到百里外县城私塾就读。所以算来穷秀才也有好些時间没去家乡蚕神娘娘庙。

一年苦读,穷秀才终于要启程京考。他觉得必须回家乡拜别蚕神娘娘。

然而跨进庙门,眼前景象还是让他大吃一惊,熟悉的庙堂里大白天居然一片暗黑,娘娘塑像前供案上,油灯熄灭,祭果蒙满灰尘。看庙的老伯坐案几旁边正呼呼打瞌睡。

穷秀才吃惊地叫醒了老伯,问道:“老伯啊,怎么会这样了!?”

“也不是一天两天这样子了。”

老伯摇头,叹口气说:“我也搞不懂,从去年,香客就越来越少,门前冷落车马稀。以前可不是这样,你知道的,我们娘娘庙可灵了。”

“但是总有一个原因啊”秀才说。他想了想,又问:“老伯,你这些年遇到啥怪事没有啊?”

老伯晕蒙了半天,自问:“怪事?怕没有哦!”

一会儿道:“只是三年前来了个收山货的商人,给了十两银子香火钱,说是拜托蚕神娘娘保佑他三年成个大富翁。

去年他又来,口说娘娘庙给了银子不灵,居然还让他亏了大本,债务缠身。就不由分说,拿走了供案上的清油灯,就是从小照着你读书的这盏长明灯啊!这以后,怪事真有了,供案上其他好好点着的清油灯,总是莫名其妙的跳跳就熄灭。”

久而久之,老伯也懒心无肠去再点。庙堂少了清油灯火,来上香的人就日见稀少,庙堂也日见冷清,就成今天的景象了!

他这样一讲,秀才叹息道:“家有一盏灯,夜晚才有温暖,庙里有长明灯,所以香火才鼎盛。这庙,可离不得灯啊!”

老伯道:“可不是,这盏长明灯原是庙的传世古灯啊!算得上是庙里的镇庙之宝。上辈人说过,庙里唯有这盏灯,已经长明六百年了,它可以临狂风不熄,见风愈明,是神灯一盏啊!”

听老伯这一说,穷秀才更是讶异。从小,他就熟悉这盏灯的光明。所以庙里的灯火就是秀才心里亮着的希望。他不禁觉得十分难过,觉得心里一下空落落的。

秀才给蚕神娘娘双手敬上了一炷香,但觉步履沉重。老伯瞧瞧他颓废的神情,便发话安慰他道:“不过,我想这事也是天注定哦!”

秀才忙问:“有啥说法哦?”老伯说:“其实三年前来了个云游道长,庙前庙后都转了一圈,大赞这里的风水,道庙后山形妥妥如半环龙椅背,庙又得茂林修竹掩蔽,幽深古朴。

庙前左侧山势如龙绵延,雄伟峻峭,高崖壁立;再看右侧山势则似虎低卧,最妙在它山脚一座深潭,宛如明镜,倒映着蓝天白云。

这庙得天独厚,左高右低的地形,左是青龙护卫,右得白虎驻守,深潭做了大明堂,既能藏风又能聚气。所以成就千年古庙。

不过今年这古庙居北坐地,有九宫飞星之五黄廉贞大凶星临之,必定会经一次劫难。有一年的衰败,也是运数了!”

秀才急问:“道长就没有说如何化解吗?”

老伯摇头。叹道:“道长他没说。”

秀才只好上路。半途就听路人说,这几天山道上出没强盗了。你得小心了。可他心里念着那灯。一路行慢,心里还想:“我总得为家乡的蚕神娘娘做点什么吧!”

一路念叨,晓行夜宿,秀才走出深山。第三天来到平阳大道上的驿镇,抬头就见镇口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寺,叫静安寺,想着秀才抬腿就进去了。但看这里佛前香案可是青灯明亮,香烟扶摇。庙里庙外,香客如织。耳边但听鼓磬声动,真真另一番景象。

秀才不禁又摇头唏嘘。他心里忽一闪念:我何不在这里为家乡请一盏铜灯回去,兴许借大寺灵光,能恢复蚕神娘娘庙的生机,也不冷了乡亲们心灵的慰藉。

主意一定,上前就与老主持叙说原委,解释道:

“我一介白衣书生,也没有多少钱捐香火,能否一两银子,一幅墨竹画,我请一盏旧铜灯,去送给我家乡的蚕神娘娘庙,好了却心愿,表达诚意。”

白髯飘飘的老主持抬眼看看秀才,虽粗布青衫,却和颜俊秀,目光清明,再看看他双手递过来的这幅墨竹图,很是惊讶,道:“你真愿意拿这画换灯?”

秀才点头,道:“自己画的,也请老伯指点。”

老主持看看,合掌说:“可不敢说指点了。不过你对家乡心怀赤诚,长明灯自然会照亮你的归去未来。这也是因果了!善哉,善哉。善因终会结善果!或者将来,怕我这静安寺也得借你的这一幅墨竹画出名了!”

就举手指道:“你看,案桌那一角上,不是有一盏旧铜灯吗?!就送你了,银子你也不要给了,画我替你收着。若以后真高中,再来捐香火就是。再说,这盏灯本来就不是庙里原有的,也是去年一个想发财的香客捐的,他也没说来处啊。”

一幅墨竹图为家乡换了一盏灯,穷秀才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他喜滋滋出了庙门,准备马上返程送灯回娘娘庙。这才一下记得,还有上京赴考的大事。

想,啊,自己这一来回,怕得误考了。不由为难。再心里道:既然为家乡立了心愿,就应诚实,不要欺心。不要后悔。主意定了,秀才即刻返程回乡。

第二天,已经走入山路半程,爬到山路窄处,正仰面望山,就听人一声断喝:“留下买路钱!”

一愣,看清面前果真蹦出来两个强盗,举着明晃晃的弯刀,一副恶狠狠的样子,知道躲不开!任由二贼抢夺包裹。他们埋头翻找一阵,包裹里面不过一两碎银,一盏旧铜灯,再有就是一副墨砚纸笔。

这穷秀才一边居然还认真地嘱咐强盗说:“灯得留着,银子你们拿去。不够的话,我可以给你们再画幅画儿。”

天下竟有这样的穷酸秀才,他不心疼银子,倒是爱惜一盏旧铜灯,居然还说银子不够就送他们一幅画儿补偿,直把两个强盗气得七窍生烟。

他们夺了银子,扔了油灯,也不稀罕他的纸笔墨砚和画儿。不过走时就是有些不明白,忍不住随口问道:“凭你这样子也能去得了京城!?”

偏秀才一脸认真地回答说:“我可以一路画画,卖画走啊!”

就气得强盗牙痒痒的,举着刀叫他立刻滚,马上消失。

文秀才便心平气和地又赶路。银子没了,给家乡的铜灯还在,自己的纸笔墨砚还在,画也用不着画。他心里很踏实,也不觉得有啥亏损,还自言自语道:“好在抢银子不抢灯。”

第三天,秀才一脸疲惫,回到蚕神娘娘庙。说:“老伯,我给蚕神娘娘请了一盏灯回来。”

不料老伯一瞧,当即跳起来拍手大叫:“天啊,原来你就是那个有心的送灯的人!”

文秀才不解,“啥意思啊?”

老伯说:“你知道那云游道长说过啥话吗?”

文秀才摇头。老伯却又拍手叫好说,“娘娘庙终于了却劫难了!”

回头看秀才还一脸懵逼,老伯笑了,说:“道长说过,如果哪一天有一个诚心的人送灯进庙,娘娘庙的劫难就自然破解了!”

于是老伯接过灯去,仔细看看,额手称奇道:“天啊,这不就是娘娘庙原来的那一盏古灯吗?!这可是我们的神灯!”

老伯连忙拾掇,往灯里添上清油,点亮起来,就见那铜灯火苗三跳,霍霍作声。

一片亮光,照亮庙堂。居然连带旁边油灯也倍加明亮。文秀才不禁十分高兴,说:“甚好,我心愿已了。”

正说着,庙外嚷嚷进来一大群乡民,都说刚才远远望见娘娘庙好几道金光透出,就来问究竟。老伯也讲不清缘故。只说文秀才为家乡请回了六百年长明的古灯,有古灯在了,庙里光明再现,娘娘庙也定会再兴了!

大家拍手叫好,称赞秀才真是个爱家乡的有心人。秀才便告辞,老伯摆手说:“你已经耽误时间了,这一走去会误大考。何况善有善果,这事我得帮帮你。你且稍等,乡里在京城行商的赵员外回乡省亲,原定今天上午巳时,就要返程,我求他带你去。他有车马,可以助你早到京城。何况道长也说了,送灯之人,会得喜报。怕你今年会高中吧!”

“真的吗?”秀才闻听老伯这样说,也十分欢喜。毕竟十年寒窗苦读,成就就在此行。便合掌向嫘祖娘娘金身许愿,不经意瞥见娘娘眼目里一道柔光闪过。

秀才十分讶异。

刚到巳时,赵员外果然到了,照例进庙拜祭蚕神娘娘。老伯便請托员外带文秀才进京。员外实在吃惊得很,他说,数年之前,过剑门关,遇一道长为他卜卦,说得“家人”卦之四爻变“同人”卦。道长于是拿出一片墨绿的斑竹叶,说:

“你五年后会带家眷赴京,必有人请托你捎带同行,如果这人和你家乡的竹有缘,你尽管同意就是。这一定是大好事,你必得一传世之宝物。”

这时员外便问:“这年轻人可否与竹有缘啊?”

老伯一愣,想想,道:这孩子从小就喜欢在竹林里画竹,应该和竹有缘吧!

员外一听,道:“那行,乡里乡亲,帮一帮也应该的。要是帮出个新状元,更是乡里的荣光了。”

于是一行人欢喜上路。秀才才知道,同行的还有员外的妻女,一干仆人。他女儿芳龄二八,叫赵婉,是个温柔的好姑娘。琴棋书画都是喜欢的。

蜀道一路行程,大家相处和谐。两月后,他们一干人终于进了京城,穷秀才方说:

“员外啊,一路幸有你的车马坐,我才提前到达,没有耽误大考。本该谢谢你,我又没啥好值钱的,就送你一幅画吧。”

便从包裹里取出墨砚纸笔,往客栈桌面铺开宣纸,研墨润笔,手提银毫,笔落到处,一幅墨竹画成。员外不懂画,只觉得这画精神得很,高兴的收藏了。二人作别。

小姐看画,她的绿裙粉衣映着墨竹图,把众人看傻了。都说这画太神奇,假若小姐走进画里,就成仙境里人了。

小姐言说这画满满是家乡竹斑的灵气,爱不释手,终日藏在身边。不由令员外也十分惊奇。

转眼过去一年,赵员外听说一个做官的四川老乡进京面圣,迫不及待去四川会馆拜见,道:

“乡邻啊,我得了一幅竹画请你鉴赏,如何?”遂打开藏画。这官员十分讶异,惊道:“你如何得了文同兄的画了!?”

老伯才知道,去年他顺便带进京城赶考的家乡文秀才叫文同,已经高中进士,再回四川邛崃上任去了。

他的墨竹图,开一派画风,可是当朝画中一绝。早闻名天下,无人企及啊。

其实,“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苏轼后来对表兄文同画竹的评赞呢!

可不,文秀才送灯,送出了一段川中大才子大画家的佳话。而且那幅墨竹图,后来作为赵员外家的传世珍品,妥妥陪伴了赵婉小姐一生。千多年以后,这幅墨竹图辗转流落到台湾,成了现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的稀世藏品!

就在文同进京大考高中,过去三十年后,川中大才子苏轼回四川,听说剑南梓州静安寺有一幅竹画,很是出名,便亲自上庙求看,109岁的老主持这才肯拿出画儿,请苏大学士鉴赏。

苏轼大吃一惊,道:“主持啊,我表兄文同文与可的墨竹图可是当今天下一绝!如何就落到你手里了?”

老主持微笑,道:“是你的文同兄和我佛有缘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