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抢救大唐 > 第四十一章 明皇欲举兵

抢救大唐 第四十一章 明皇欲举兵

作者:姬伯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6:07:19 来源:笔趣阁

虽然李隆基震怒异常,调集了多个藩镇,准备攻打吐蕃,但是现在还只是军队集合阶段,真正要打,得到四月立夏,春末过后了。

为何?因为春末是冬小麦收获的日子,唐朝在边镇是弄了军屯的。

例如陇右诸军中的积石军,拥兵七千,其驻地就是唐军主要屯田区之一,因吐蕃常派骑兵来夺麦,一度被称为“吐蕃麦庄”。

哥舒翰的威名,就是在那个地方打响的。

不说陇右等繁荣之地,光说有唐一朝,在西域的屯田时间,从公元630年开始到791年结束,前后就历经了一百六十一年。

大唐在西域的屯垦戍边主要有十一大垦区。

在北疆地区,有伊吾、庭州(今吉木萨尔县北庭古城遗址)、轮台(今乌鲁木齐市乌拉泊古城遗址)、清海(今石河子市乌拉乌苏乡)四地;在南疆地区,有西州(今吐鲁番市高昌故城遗址)、焉首、乌垒(今轮台县策大雅乡)、龟兹、疏勒、于阗六地;在中亚有碎叶(今哈萨克斯坦的托克马克)一地。

除上述驻军千人至万人的军镇屯田外,在西域的二十五个守捉城(驻军三百人的边疆军事检查机构)、各烽戍(驻军几人至几十人的边防哨所)、各州县还有很多小规模的屯田。

大唐在西域的屯田由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统一领导,以军屯为主,还有民屯和犯屯。

每屯种地五千亩,有兵五百人左右,每兵种地十亩左右,实行供给制管理,产品全归官府。

西域屯军五万人,屯田五十万亩。

大唐在西域屯田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人数之多,时间之长,成效之显著,都超过了前代。

屯军并不能全部算藩镇之兵,其中虽然有藩镇之兵,但是其中还有团结兵,守捉城等,其中关系过于复杂,就不一一赘述了。

总而言之,大唐出兵,得等军屯冬小麦全部收割后,才有充足的粮食出兵吐蕃。

不过,如今军屯已然不如开元年间兴盛了,开元年间,军屯收获大抵每年三百万石以上,可开元二十五年后,大唐在西北兴和籴之法,使军屯数量大为减少,天宝八年,也就是去年,天下屯收为一百九十一万三千九百六十石,和开元之初比,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以上。

何为和籴?唐建国初﹐即行和籴。

贞观初年﹐朔州刺史张俭请于晋北和籴﹐以充边储。

唐政府陆续设置“和籴使”﹑“和籴副使”等专职官员管理和籴事务。

中唐以后﹐和籴往往通过各府县按散户配人的方法强制进行。

不仅没有公正的价格﹐而且在付值时多以“杂色匹缎”充数﹐使民户又受到一层剥削。

和籴之粮还强令民户运到指定州县。

从开元年间起﹐唐政府多次下令﹐力图消除和籴中的积弊﹐但成效根本不大,如今李隆基怠政,就更不必说了。

知道的事情越多,李泰初越能察觉,这盛唐繁荣昌盛之下潜藏的重重危机。

大唐,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好,他早在穿越过来时,就该明白的,可是他当时没有看透。

盛唐,多么美好的时代啊!武将文臣,皆可提刀上马,征讨不臣。

诗人歌颂着盛唐,诗篇传留千古而不朽。

天下万邦,皆唐之臣妾,予取予求,一个普通的唐人,可独行万里,不带兵刃,玄宗天威,内外皆伏。

就连米,一斗不过十多钱,多么美好啊!

呵呵,美好个pi!

米价低到这种程度,农民何其困苦?他们连绢布都买不起!

连府兵都因为没有田地,逃亡原籍,导致整个帝国无府兵可征了,这个时代还美好?

民失其田,李隆基穷奢极欲,上行下效,官员从农民那里敲骨吸髓,贞观,开元之风已荡然无存。

米价低就美好?一个国家连平抑粮价都做不到,连最基层百姓的生活都无法保证,这样一个时代也能叫美好?

李泰初已经摒弃了这种想法,大唐布天威,万国来朝很美好,可是这些美好,与普通百姓无关。

李泰初究根结底,不依然是普通百姓出身吗?不论前世还是今生,都是如此。

虽然,他现在已经不是普通的百姓了,可,难道他就一定得变成上位者,用看草芥的心态看那些百姓吗?

李泰初做不到,起码现在做不到,他接受的教育,他读过的书,让他无法变成那样的人。

李泰初提笔,再次写下了给王忠嗣的信,如果可能,他希望王忠嗣能争取一下,主动复起,这大军之权,或许不能交到哥舒翰手里。

哥舒翰,是突厥人,别误会,不是李泰初觉得突厥人怎么怎么样,九郎也是突厥人,李泰初却真心把九郎当兄长。

关键是,历史上记载的一件事情,让李泰初觉得,哥舒翰或许没有众人想象中的那么忠于大唐。

历史上,李林甫与安禄山交好,哥舒翰则与杨国忠关系融洽,杨国忠取代李林甫成为宰相以后,拉拢哥舒翰,打压安禄山。

唐玄宗得知哥舒翰与安禄山、安思顺关系不睦,趁三人一同入朝的机会,撮合他们冰释前嫌。

唐玄宗派心腹高力士设宴款待哥舒翰和安禄山,让皇帝眼中的两个大红人以兄弟相称。

安禄山酒足饭饱之际,主动向哥舒翰示好,“我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人,你父亲是突厥人,母亲是胡人,我们的血脉如此类同,怎能让人不感到亲近呢?”

哥舒翰读过不少史书,回答得颇有意思,说:“古人云,野狐向着自己出生的洞窟嗥叫,是不祥的兆征,因为它已忘本,我哥舒翰怎能不尽心呢。”

安禄山认为是在讥讽他是胡人,大怒,指着哥舒翰破口大骂,“你这突厥竟敢如此说话!”哥舒翰正要起身回骂,高力士向他连使眼色,哥舒翰才停止。

哥舒翰野狐之语,值得玩味,从另外的角度来看,是不是哥舒翰暗示,自己还没有忘本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