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非和平崛起 > 第五百八十六节 战后掠影军事续

非和平崛起 第五百八十六节 战后掠影军事续

作者:猎灵者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5:06:13 来源:笔趣阁

国防军陆军各部队也经历了战后大规模缩编甚至撤编的阵痛,除了功勋卓著、战损较轻并且先进程度较高这几个标准之外,还综合考虑了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发生大规模陆地冲突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等因素,中国国防军陆军将由大规模的机械化部队开始向快速机动的后机械化部队转化,在这期间,张建元国防部长也在元首的指导下,潜移默化的推进着中国国防军信息化、轻量化的进程。

太初二十七年11月1日,国防部军事改革座谈会在首都济南西郊宾馆会议厅召开。会上,时任国防部长的张建元元帅,表达了一个惊人的战略决心:中国国防军陆军将裁剪员额100万!

在二战结束后,中国已经对动员的二级预备役进行了解除动员,将部队员额从650万降低到了430万,在这其中海军占了65万,战略打击部队15万。这次百万大裁军将主要对陆军和指挥机关进行裁剪,这样看起来对于刚刚走出硝烟的中国国防军陆军就称得上一次伤筋动骨的大手术了。

对此,张建元元帅在科学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认为:国家的安全保障最终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在二次大战后百业待举的当前,国家经济建设是大局,必须硬着头皮把中国及整个中华共同体的经济搞上去,一切要服从这个大局。“大局好起来了,国力大大增强了,再搞一点战略武器,更新一些装备,空中的也好,海上的也好,陆上的也好,到那个时候就容易了,下一场战争我们将不会大规模的动员青年们用血肉来维护国家的利益,而是动用更加先进的武装去实现国家的战略意图。”

由于元首对世界大战的预判,实际上中国在战前十年就已经开始备战,国防军的“臃肿”问题也就由来已久。裁军“消肿”,是吴宸轩很早的心愿。据不完全统计,元首吴宸轩在战争前后的10年间,对于“消肿”问题,谈了多达数十次。在此期间,虽也进行过4次精简整编,但“消肿”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二战爆发之后,更是大规模的动员一二级预备役,扩编**部队,补充一线部队,使得国防军的总员额一度超过700万,当然这与红俄前后动员的1300万军队,德国的980万、美国的750万、日本的720万还有一定的差距,对比中国的7亿人口基数更是算不上穷兵黩武,但是考虑到中**队的装备水平和后勤保障要求,物资供给量足以相当于红俄军队的三倍有余,即使是中国世界第一的经济水平也是有些力不从心。有些军方将领担心大幅度裁剪员额会减弱军队的战斗力。张建元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虚胖子能打仗?军队要多节省开支,改善武器装备,更要提高军政素质,这就必须减少数量。

太初二十八年5月23日至6月6日,国防部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6月5日,元首吴宸轩在会上郑重宣布:中华帝国政府决定,国防军、内卫军与皇家空军减少员额100万。

在国防军建军后的几次精简整编中,同样的问题多次出现:机关精简一次,膨胀一次,边减边增,互相攀比,人浮于事,陷入“精简——增编——再精简——再增编”的怪圈,甚至出现了增编大于减员的反常现象。

面对400多万军队,裁减如何下手,关键问题,在于弄清军队主要“肿”在哪里。尽管当时中**队有430万不含皇家空军,但连队并不充实,臃肿的是各级机关。各级机关,副职过多,机关人员臃肿,还有什么“图书管理员”、“保密文件打字员”等等。当时,世界主要几个国家的官兵比例是:英国为1∶7;德国为1∶10;美国为1∶12;法国为1∶17,而中国却是1∶5。张建元国防部长在国防部座谈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不是“肿”在作战部队,而是在各级领导机关。因此,与其说是“精兵”,不如说是“精官”。他还坦率地说:“这是个得罪人的事情!我来得罪!不把这个矛盾留给新的总长。”

按照总参谋部的指示,太初二十八年的精简整编,主要采取撤、并、降、交、改、理等办法。“撤”,就是成建制地撤部队,包括撤集团军、撤师等;“并”,主要是合并机构,像军区合并、院校合并等;“降”,则是指降低有些单位的机构等级和压缩其规模,如集团军级机构压为师级等;“交”,即把部分属于政府职能的机关部队,如预备役和内卫部队等交给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政”,是对有些保障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部分干部职务改用士官或兵等;“理”,则是指调整理顺各方面的关系。上述改革体制办法,既可达到减人消“肿”的目的,又可革除旧体制的弊端,促进军队体制编制的科学合理。

太初二十九年1月,张建元总长在谈到精简机构时曾经说宫精简是涉及几百万大、中、小干部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大。“但是,第一条决心要大,第二条才是工作要细。再细,也难免有照顾不周到的地方,这个话要说到前面。”发生在战后五年的裁军中很多做法,就充分体现了张建元的风格。

对全军来说,几乎每一个人都面临着进、退、去、留的选择和被选择,几乎每一个军人家庭的利益都会受到触动。难怪有人说,这是一次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立体震荡”,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大手术”。一夜之间,人民军队有60万干部被列为“编外”,陆军部队的建制单位有14要撤销,其中包括那些有着几十年光荣历史,立过赫赫战功的部队。

在面临被撤销的第十二集团军,有些干部要第十二集团军司令官汪兵章找国防部首长,建议不要撤销第十二集团军。汪兵章语重心长地劝大家:“百万大裁军是元首、国防部做出的英明决策,我们必须无条件服从。至于撤销哪个集团军,要等国防部决定,我们谁也没有权力去干扰上峰决策。我自己不能去找门子,也不准你们去拉关系。”在汪兵章和第十二集团军其他领导的共同努力下,该集团军撤销后的移交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

驻济南某机步团,前身是商会保险团时期组建的“**保卫支队”;国内战争时期,改为“直属纵队某团”。这个团转战南北,声誉日隆。该团要合并组建的风声传开后,干部、战士一时想不通。于是,团里请来老团长讲传统,组织重新认识团史,“针尖对麦芒”地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工作。经过努力,大家终于明白:珍惜荣誉,应该成为服从大局的动力,不应该成为阻力;光荣传统应该在精简整编中发扬光大。

太初二十八年5月,在国防部举行的月度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总参谋部总参谋长朱云阶宣布:“国防军精简整编的任务已基本完成!裁减员额100万后,军队的总定额为300万。”

四总部、各军兵种、各集团军和国防部科技委员会及其直属单位,撤并机构,人员精简40。将原来的10个集团军合并为7个集团军,调整后的集团军不再直辖部队,各师级作战单位经过精简合并之后,成为精锐部队的集合体,从而提高了师级单位的**作战能力。较大幅度地调整各兵种的编成比例,加强了专业技术部队。凡保留下来的陆军师建制全部改编为“合成师”,与原陆军的师相比,合成师的火力、突击力、机动能力都有所加强,提高了现代条件下的合成训练和作战能力。全军撤销或合并了一些初级指挥院校和专业技术院校。院校数量精简30,教职员工人员数量减少45,很多院校都转入了地方,同时很多军民通用专业也都依托地方院校来培养。

经过结合精简整编,按照职业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调整配备了四总部、七大集团军、军兵种的领导班子。有人把这形象地比喻为既“消肿”,又“输血”。调整后的四总部领导班子的人数比原来减少8,集团军领导班子的人数比原来减少一半。在平均年龄上,由原来的9岁下降到7岁,每个集团军中都有40岁、50岁左右的主值干部,基本上形成了梯次结构年龄。知识结构也进一步改善,95的干部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75的干部经过专业院校培训。

被撤销的第十、第十二、第十五集团军的骨干部队都转入其他集团军,而各部队的机步师、山地师大幅度缩减合并,快速反应师和空降兵得到了较大幅度的保留。装甲部队保留了7个装甲师,其他装甲部队都封存或者转让给共同体的其他国家,还有部分装备出售给了德国和新成立的以列国。机步作战部队也多转为轻量化的快速机械化部队,快速反应部队则与陆航部队合并成立了四个新的空中骑兵旅,成为陆军的快速部署部队。山地师则仅仅保留了山地10“岩羚”师、山地20“山鬼”师和第91“山魈”山地教导师。新的国防军的核心是7个装甲师,9支快速机械化师、3个山地师和4个空中骑兵旅,其他部队则以二线架子部队的形式存在。大中华共同体的其他国家按照各自特点也纷纷仿照中国国防军组建了本国的国防军,其中不乏与中国国防军形成互补的尖子部队,也成为中国国防军今后的重要补充力量。看书的朋友,你可以搜搜“”,即可第一时间找到本站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